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 课题管理 > 课题公告

如何处理幼教科研资料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7日
作者:林宝妹     来源:美国德州大学博士
 
    在搜集科研资料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方法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然而,这些原始的事实、数据毕竟还是粗糙的材料,并不能说明问题。实际上,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分析并解释资料的活动,而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积。搜集资料只是幼教科研的基础环节之一,资料的价值就在于被研究和利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之后,一般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整理和分析。本文谈谈如何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筛选
 
    有些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比较多,面对成堆的资料,研究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初步阅读(当然需要做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筛选。筛选的主要目的在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即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而删去其余。通常,对“文献资料”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事实资料”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
 
    二、整理
 
    整理资料就是按照课题要求,将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核实、归类、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分析研究。
 
    (一)资料的核实
 
    资料的核实就是辨别搜集来的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全面。一般来说,研究者在核实资料时需要做以下工作:第一,核实资料的来源是否可靠;第二,文字材料要注意记录是否准确,数据型材料要注意是否精确;第三,搜集的资料有无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第四,是否遗漏研究中必需的资料部分。
 
    (二)资料的简单分类与汇总
 
    搜集到的原始资料是分散零乱的,核实之后还必须进行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首先要对资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教育科研资料一般可分为数据型与非数据型资料两种。数据通常可以分为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非数据型资料通常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二次分类。比如对某一课题资料,可以按历史线索分类,可以按不同的观点分类,可以按研究问题的性质分类,还可以按子课题分类,等等。
 
    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汇总。数据型资料可借助于统计软件如SPSS、EXCEL进行
汇总。非数据型资料则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汇总。
 
    资料的整理工作虽然繁琐,但是,它是随后的资料分析工作的基础,它关系到整个资料
分析工作的质量,研究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分析
 
    从方法论角度,对资料的分析一般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但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我们常常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因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处在统一的连续体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
 
    (一)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即对资料的质的规定性做整体的分析,指的是研究者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对经过归类整理的大量的数据和文献、事实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科学结论。定性分析的主要逻辑思维方法有:归因法、比较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法、类比法。
 
    1.归因法
 
    任何教育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原因,同样它也会引起一定的结果。教育活动就是一系列的因果联系。教育的因果联系不是研究者自己创造的,而是活动本身客观存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有关教育现象内部、外部及相互关系的规律。
 
    怎样对资料进行因果分析,以找到各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呢?逻辑学为我们提供了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等。
 
    求同法是在产生相同结果的不同教育现象中,寻找现象之间的共同性,从而确立共同性与相同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例如,接受了XX训练法之后,不同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根据求同法归因,我们就可以认为该训练法是幼儿身体平衡能力提高的原因。也就是说,不同的幼儿在相同的因素(XX训练法)下产生了相同的结果(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那么这个“相同的因素”与“同一结果”就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什么是差异法呢?如果某一现象出现的条件与其不出现的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即在A条件下该教育现象会出现,而在 B条件下该现象不会出现,那么,我们可以推论A条件与该教育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例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对某班幼儿不使用XX训练法而改用常规训练法,得到的结果是该班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根据差异归因法,我们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的训练法与幼儿身体平衡能力的不同变化,会发现没有接受XX训练法的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没有显著提高,从而可以得出XX 训练法可以提高幼儿身体平衡能力的结论。
 
    什么是共变法呢?如果每当某一教育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另一教育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推论这两个教育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例如,前面的例子中,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随着训练方法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根据共变归因法,我们可以推论训练方法与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存在着因果联系。
 
    此外,研究者还要注意在具体的教育问题中存在着大量的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或多因多果的现象。例如,幼儿身体平衡能力提高的原因,可能不只是由于训练方法的改变,可能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同样,训练方法的改变带来的肯定不仅仅是幼儿身体平衡能力的提高,可能还会产生转变幼儿的运动习惯、运动方式等效果。总之,研究者要对幼教问题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就要注重多重归因分析。
 
    2.比较法
 
    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之间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但是因为有比较,所以研究者总还是能将它们区别开来。所谓比较法,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找出资料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以此来揭示资料所代表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当搜集到的资料显示两个数学能力相差很远的幼儿,在某一次测试中取得了同样的成绩。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努力程度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幼儿的原有基础、学习方式或努力程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
 
    比较法其实也是一种联系分析法。通过比较法,研究者可以避免孤立地分析和理解某一份资料或资料的某一方面,从而更好地揭示所有资料的内在联系。只有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我们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某一事物,从而对资料所代表的各种教育现象做出评价。比如,某一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是否明显,以及各种具体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劣等问题,就可比较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物及其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从时间上看,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从性质上看,有同类比较和相异比较;此外,还有问题比较、综合比较等。针对不同的资料应选择不同的比较法。比如对一个幼儿学习态度的转变的研究,就可采用纵向比较法来比较该幼儿在不同时期学习的动机、条件因素,从而找出其学习态度变化的原因。
 
    运用比较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两种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同一条件下比较,这是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前提。比如前面说的“两个数学能力相差很远的幼儿,他们在某一次测试中取得了同样的成绩”的例子,他们比较的前提是“同样的测试成绩”,或者是“他们是同年龄的幼儿”,也就是说研究者不能在甲幼儿的数学能力与乙幼儿的语言能力之间进行比较,也不能拿甲第一次的成绩与乙第二次的成绩进行比较。第二,明确比较的具体内容。不同的资料之间,可比较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应明确自己要“比较什么”。如要对资料中重要的方面进行比较,不要因某种表面上的相同而忽略实质上的差异,也不要因表面上的差异,而忽略实质上的相同。第三,要认识到比较的局限性。通过比较不同的资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是教育研究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但是因为比较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的,所以也有可能造成片面性,影响了比较的可信度。
 
    3.分析与综合法
 
    分析,即“分而析之”,指的是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某一份或某一类资料抽取出来,脱离其它因素进行分析,它是一种暂时孤立的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法着重研究某份资料所代表的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功能以及所蕴藏的意义、价值。不断的分析可以深入细致地研究各份资料或文献,研究者弄清了各份资料或文献的意义与作用,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全部的资料。例如,某名研究者收集了某园教师对园长采用园本培训的看法的资料。在搜集的资料中,有的教师认为园本培训很好,有的教师则认为一般。如果研究者采取一一具体考察每一个教师对园本培训的看法的方式进行研究,这就是分析法。这样不仅可以研究细节,为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积累材料,还有效地避免了有些研究者在分析资料时“想当然”或“笼而统之”的错误做法。
 
    当然,分析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法着眼于局部考察,并有可能在抽取、割裂其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认识上的孤立、静止、片面性。综合法可以弥补分析法的这一局限。
 
    如果说分析法类似于数学中的“因式分解”,那么,综合法就有些类似于“求最大公倍数”。综合法是在分析研究资料的整体上,将所有搜集的资料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认识和研究。这种方法认为所搜集的资料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研究者所搜集的资料表面上往往杂乱无序,资料综合就是变“无序”为“有序”,寻找各个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过程。上面说的那个例子中,研究者采用分析法对不同教师看法的一一考察,的确可使研究者对某个教师与园本培训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研究者还无法获得全园教师对园本培训的总的看法及其原因。这时就需要运用综合法。综合法不是对所有教师的不同看法进行“加法运算”,而是从整体上去理解和综合,这样就可以得到全园教师的总的看法。综合法也同样存在不足,如果没有分析法作为基础,综合就会是“笼而统之”。
 
    总之,为了避免分析与综合的局限性,研究者应该采取在分析之中综合,在综合之中分析的辩证统一的方法。
 
    4.归纳法
 
    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研究者通过资料了解到该园 55名教师中有45人认为园本培训很好,那么,就可能得出“园本培训是一种比较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方法”的结论。这一过程就是归纳推理。它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却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的飞跃。但是,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只是某一类教育活动的共同性,不一定是其本质,所以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比如,上面研究者判断了园本培训是受教师欢迎的,但如果研究者不再作细致的归因分析的话,就不会了解园本培训为什么会受欢迎。也就说归纳法不能替代归因分析。此外,研究者必须认识到归纳法只是一种概率推理,将结论进行无限推广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5.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有某些相同特点,推出它们的其他特点也可能相同。例如,研究者从资料中发现,专题研讨这一培训方式提高了教师甲的教学组织能力,由于教师乙与教师甲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都很相似,所以就可以推断出专题研讨也可以提高教师乙的教学组织能力。从已知推出未知是类比法与归纳法的共同点。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而类比法是从“个别”到“个别”。类比法的可靠性取决于类比的两个现象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类比就越可靠。虽然类比的可靠性不大,但它在发现规律、提出理论假说方面起重要作用。
 
    定性分析的方法除以上介绍的归因法(由因到果、执果溯因)、比较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法、类比法之外,还有分类法、假说证明或证伪法、系统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研究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认识活动。数据型资料多采用定量分析。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收集到的资料已经是一些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下文介绍)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另一种就是对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比如要研究幼儿园某一课程领域(如语言领域)教材的结构问题,我们可能收集了这一课程领域及相关领域的许多版本的教材(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显然,首先要进行比较。如何比较?可能就需要进行数量化处理,即定量分析;还比如要对幼儿在某一门学科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分析,收集到各种事实的文字材料之后,定量分析可能也是十分重要的。
 
    1.基本统计方法。可用于幼教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
 
    (1)描述统计。主要用于特征分析,即通过一些概括性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全貌和特征。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性量数主要有:①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②反映数据间彼此差异的程度的量数,如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③反映原始数据在分布中所处地位的量数,如百分位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等;④当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但又不能直接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时,可用一些合理的指标对相关事物的观测值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如积差相关、等级相关、持量相关(点二列相关、双二列相关),等等。
 
    (2)推论统计。即在无法直接估计总体参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抽样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根据样本统计量对事物的总体做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总体参数估计。即根据样本的数字特征推断总体的相应的数字特征,它又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之分;②假设检验。在许多研究中(如比较两种教学方法、两种教材的优劣),首先需要提出一个假设(比如:谁比谁在什么状态下要好或者差或其他),这一假设合理或者正确与否,需要抽取样本进行检验。通常根据总体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将其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前者如Z检验、t检验、X²检验、方差分析等;后者有中数检验、符号检验、符号秩次检验、U 检验、秩次方差分析等。
 
    (3)多元统计。由于影响教育教学现象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特征的,因而要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需要用多元统计方法。多元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回归分析。对于两个具有不确定关系的变量,上述的相关系数可以对两变量是否相关做出定性描述,对其相关程度做出总的定量描述,但是对如何通过自变量的值去估计和预测因变量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无能为力,这时需要用回归分析。它一般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两种;②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当描述事物性质的变量比较多时,常常需要从中提取较少的几个主要的“一般因素”(或称“共同因素”),并依据一定的方式对所获得的“一般因素”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这时就需要使用因素分析法;③聚类分析(也称分类分析或数值分类)。即凭借变量指标的定量分析对变量实施分类(如果类别已经清楚,只需归类;如果事先并不清楚类别,这时就是寻求一种规则进行新的恰当的分类),使同类的变量比较均质,而不同类的变量差异比较大;还有其它方法,如模糊综合评判等等。
 
    2.方法的选用
 
    上述如此之多的统计分析方法,如何才能选择恰当的、正确的方法呢?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其一是各种统计方法和公式自身的使用条件;二是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以及研究设计。
 
    我们列举几例来进行说明。
 
    例一:已知我国 4岁幼儿身高的常模包括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某园若干名4岁幼儿的平均身高,问该园4岁幼儿身高与我国 4岁幼儿平均身高差异是否显著?这一问题已知“两个变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故采用Z检验;
 
    例二:已知某园中班全年段幼儿跳高成绩的平均分数以及实验班部分幼儿跳高成绩,问新的教学方法与旧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跳高成绩的影响有无显著差异?这一问题已知“两个变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故应采用t检验;
 
    例三:有3种不同的实验教材,为比较其教学效果,可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此外,除了上述两条标准外,全面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功效也十分重要。比如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功效是在保持原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减少变量的个数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公共因素或主成分;除此而外,还可以用来构建新的指标、新的变量;估计测验的信度;评价测验的效度(用因素分析中方差分解的结果);评价成套测验中某一个分测验的判断价值等。
 
    3.方法的操作
 
    过去,研究者也许会对上述各种统计方法的操作感到头痛和棘手,现在不必了。上述各种统计方法已经都有了计算机软件,比如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就包括了上述常见的多种统计方法,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十分方便。
 
    科研资料的处理是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应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要求研究者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恰当的处理并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