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 课题管理 > 课题公告

如何使用幼教科研方法(下)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3日
作者:戴双翔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四、个案研究法:从解剖麻雀入手
 
    俗话说, 一滴水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 一粒沙中反映出整个世界。 个案研究法就是这样一种通过研究个体反映总体的方法。 它是以某个具体的单位为研究对象, 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 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作为研究相同、相似或相对的问题的范本或借鉴。 这样被考察的具体单位就是一个个案, 它可以小到一个人, 大到一个包含若干人数的特殊群体 (这时候整体就形成了一个个案);它也可以是一种事物,如一所幼儿园, 或者一种特殊的现象, 如一所幼儿园的某项教育措施。 从研究手段上来说,个案研究其实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由于其调查对象一般是少数的人或事, 调查者一旦开始研究, 容易展开较为深入、详尽的直接调查, 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欢迎而被普遍采用。 像新闻记者对先进人物事迹展开的个人专访, 都可以算是个案研究法。 早在20世纪20年代, 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江西等地农民运动的情况, 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 也可以说是个案研究的典型代表。 在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探索中, 个案研究法也被大量采用。 比如周弘先生在自己女儿身上实施的“赏识教育”的实验, 风行全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成功的教育途径, 都是较好的个案研究的例子。
 
    好的个案研究应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典型性。 所谓典型, 就是能集中、全面反映同类事物共同属性, 或者事物发展趋势的特殊个体。 典型可区分为一般性典型、特殊性典型、全面性典型和先进典型、落后典型等。 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就是要通过对该个案的调查研究后, 能找出它与同类事物共有的一般情况和规律, 通过个别认识一般, 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 比如, 像《XX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一个以单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为个案进行的研究, 怎样才算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呢?园本课程,应该说现在几乎园园在搞,那么这所幼儿园的做法与其他幼儿园到底有哪些不同?它的做法到底有什么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意义?这就要求从它这种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上去做具体的考查。
 
    二是深入性。“麻雀虽小, 肝胆俱全”,通过深入的解剖和分析, 搞清楚典型个案的方方面面, 事情的来龙去脉, 问题的前因后果,就可以对一系列问题有个集中的了解, 从而为同类的人和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要做到深入, 关键是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钉子精神和细致的作风。比如,有这样一份研究,《“老拐子”的故事:一份关于恐吓教育法的研究报告》, 就要从什么是“老拐子”, “老拐子”的作用及其机制, 成人采用“老拐子”进行恐吓教育的动机与实质, 恐吓教育法的文化渊源, 恐吓教育法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如何改变“老拐子”式的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
 
    三是有借鉴意义。 个案研究的目的就是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以个别指导一般,即使是负面的特殊个案, 其研究的目的也是要给人提供经验、教训和鉴戒。
 
    实施个案研究法, 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排除主观干扰。典型个案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干扰, 因而不好把握;典型个案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只具有相对的含义,此时此地的典型换到彼时彼地就不一定是典型了。
 
    二是不要轻率地将结论推及总体。不管怎样,个案研究考察的毕竟只是同类事物的局部, 其研究结果富有代表意义但绝不能代表全部, 所以不能轻率地将结论推广到全体。
 
    五、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与实践间搭建桥梁
 
    顾名思义, 行动研究法就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展研究, 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科研方法。 这一方法目前正日益受到幼教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行动研究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 最早应用于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领域, 后来应用于教育科研, 很快受到普遍欢迎。 这种研究通常是小范围的探索性活动, 一般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学实践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通过二者的相互反馈和不断调整, 从而使研究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其基本程序为, 一是计划, 二是实施,三是反思和评价。 具体方法是, 把教育科研放到一个开放型的系统中, 在研究总目标的指导下,经过预诊,提出问题, 广泛搜集与讨论信息资料, 拟订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然后用多种手段评价效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总目标再进行预诊,确立下一步的小目标。在这样由一个个分阶段的小目标及其实施组成的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完成整个研究的总目标,并形成多重反馈体系。 近年来, 我国幼儿教育科研领域有很多课题都采用行动研究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像《幼儿园对歌教学方法探索》、《“读导互动”幼儿阅读教学模式初探》这一类的科研课题, 都十分适合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与其他科研方法比较, 行动研究法具有如下一些独特的优势:
 
    第一, 目标明确易操作。 行动研究的基础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以它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 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 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 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和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相连, 不存在脱离实际、 纸上谈兵的问题, 进行的观察和对行动的记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所以能够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行动干预。
 
    第二, 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是行动研究的基本导向。行动研究法一般是运用在中、 小规模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中, 考察的是某个具体的教育结构, 要解决的都是与教育有关的迫切问题。 研究的整个过程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展开的。通过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解决的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应用型的实际问题。 比如 《XX幼儿园新形势下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模式探索》, 就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该园幼儿英语教育开展的既有现状, 在某一新的教育模式的指引下, 从教育理念、 具体教育措施、 配套的环境、 科研等方面, 分成好几个小目标来逐层展开研究, 而且还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 根据进展和具体条件的变化, 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
 
    第三, 能促进参与者的进步。 行动研究脱离不了教育行为和特定的教育环境, 它是由幼教科研人员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共同合作来完成的。 一个课题的研究小组, 往往是研究人员、教师、 行政人员、 幼儿甚至幼儿家长来共同参与。 在研究过程中, 他们通过积极的互动和有效的交流, 可以达到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效果。
 
    第四, 形式灵活易修正。 由于有一套良好的多重反馈的机制, 行动研究法允许在研究的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方案做一定的修改和补充, 不过分死板地强调研究过程的严格性和计划的严密性。 根据再诊断, 可以适当地增加或者删除某一环节的小目标, 因而形式十分灵活。 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达成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这一点, 是其他科研方法无法比拟的。
 
    在运用行动研究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有驾驭能力。 研究者利用的是观察和实验的手段来诊断现状, 分析和解决问题, 所以研究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 善于控制整个行动研究的客观过程, 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主观过程, 使研究始终处于最佳控制状态。 这对研究者和教学人员来说, 都要有良好的理论准备、 一定的研究技巧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可以说要求是很高的。
 
    第二, 要有科学态度。 研究者应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要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就忽视了研究过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对预定的总体方案草率了事, 在研究过程中随心所欲。 要随着研究的进展, 进行多次的诊断和修正, 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第三, 要有协作精神。 幼教科研的有效完成, 是多方面集思广益、 协同努力的结果, 研究者要充分尊重各方面人员的思想和创意, 跟他们有效协作, 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没有多方面人员的支持, 行动研究很难真正贯彻下去。
 
    除了上面这几种方法外, 还有观察法、 比较研究法、 理论研究法、 质的研究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 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 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我们在幼教科研过程中, 要根据研究的需要灵活运用。 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 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搞好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