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幼教研究

幼儿园环境对农村幼儿生命风格形成的影响

发布日期:2007年08月16日
作者:周念丽谢雅芳     来源:幼儿教育2004年7、8月
 
    生命风格(style of life)是指个体在不断前进中,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反应。它包含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处理各种问题的习惯反应,对待责任的习惯反应以及需要主动出击时的习惯反应。生命风格这个词语源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的学说。根据阿德勒的理论,个体的生命风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幼儿期。幼儿在成长时期所处的环境会在生命风格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鲁纳(Bronfenbrenner)在他的社会生态模式理论中,将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关的整个环境看作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系统,而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是微观系统,它包括家庭和托幼机构这两个直接环境。
 
    根据以上两个重要理论,本文以福建农村的一所幼儿园作为调查个案,来剖析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农村幼儿生命风格形成的影响。
 
    一、户外环境对农村幼儿生命风格形成的影响
 
    户外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农村幼儿园应是与大自然最近的地方。按照我们的想像,农村幼儿园可以根据平地、缓坡、土坑等,建造阶梯,搭起小木屋、帐篷,场地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孩子的游戏场而不是操场。然而在调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这所农村幼儿园中,只有一块窄窄的水泥地,那儿堆放着一些旧椅子以及一个跷跷板和一个小木马。孩子们从早到晚几乎都被关在幼儿园里,他们没有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最多只能在这弹丸之地的水泥地上进行游戏。这样的环境会给幼儿的生命风格形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对自然探索的兴趣索然。这些幼儿生长在广阔的农村,怀有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强烈动机,但因长期受“画地为牢”的户外环境的限制,他们心灵中萌动着的探索愿望和好奇心却因一直得不到实现而渐渐消失。记得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获奖,和我在农村度过童年有着极大的关系。我虽然一天都没上过幼儿园,但自然的河流和土地是我最好的课堂,因为我可以在那里尽情地探索自然的一切奥秘!”对比着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让这些身处大自然的农村幼儿与大自然隔绝,他们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将会大大减弱,而这恰恰是幼儿在今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就的基石。
 
    第二,缺乏在自然环境中的冒险精神。离这所幼儿园不远处有一个橘园,附近山上还有一个天然的大水沟,但幼儿园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从不让孩子们去玩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孩子无法直接体验,在他们的生命风格中,可能就无法留下勇于冒险的印记。
 
    二、室内环境对农村幼儿生命风格形成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以幼儿利益为先,以幼儿发展为本,已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调查之前,我们对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已有一些程式化的概念:幼儿园的活动室应该划分为一个个活动的区域。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览角悠然自得地阅读图书,去认知角进行“智力大冲浪”,去美术角尽情地涂鸦。幼儿园的活动室还应该像个小超市,“五金店”“颜料店”“书店”“布料店”等,应有尽有。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地、自由地活动着、成长着,他们有着充分的挑选权利。幼儿和教师应该围坐成马蹄形,师幼之间、幼儿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所农村幼儿园俨然是一所小学。小小的房间里满满地排着三排课桌椅, 3岁的孩子也像小学生一样两人并排坐在一起。孩子之间没有任何互动。教室的墙上挂着黑板,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墙面布置。这样的环境会给幼儿的生命风格形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将会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善于主动探索。我们知道,城市幼儿园的孩子能在活动区里自主地探索、学习,幼儿园为他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活动材料。而在这个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的环境中,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毫无生机的课桌椅,听到的只有教师的声音。在这种贫乏的环境中,孩子们除了习惯于被动接受,何来主动探索的机会?
 
    第二,将会习惯于知识的获得,而少于创造性地思考。我们知道,为了激发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在区角活动中应该为幼儿提供具有多样性探索价值和创造性玩法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低结构多功能的废旧材料,可用于建构、手工制作、装扮、表演等。孩子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有更大的自由度。但在这所幼儿园,孩子能接触的只有一排排课桌椅、一两个小木马。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由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未能通过自己的操作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他们会习惯于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难以形成主动探索、发现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将会习惯于依赖教师,而疏于与同伴合作。我们知道,将活动室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其目的是让孩子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样的环境创设可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为幼儿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多种形式。最小的空间可以为幼儿独处或开展一对一活动提供方便。较小的空间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倾听,更容易沟通。较大的空间可使幼儿在大组的合作活动中,通过协商、竞争、比较等行为,获得许多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而在我们观察的这所幼儿园,孩子被隔在一排排课桌椅之间,他们既无与同伴开展小组活动的可能,也无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的机会,他们只能聆听教师的“教诲”。因此,在他们的生命风格中,除了形成依赖教师的习惯,怎可能产生与同伴切磋、合作的意识呢?
 
    第四,将会习惯于心灵的束缚,而难以放松心灵。烦躁的时候需要安静,疲劳的时候需要休息,厌倦的时候需要放松。因此,幼儿园可以在比较僻静的地方设置一个散发着浓郁的家庭氛围的休息区,孩子玩累了、玩腻了,或不开心了、不想玩了,可以“躲”起来独处一会儿。这种休息区给予孩子一个私密空间,对孩子的心理保健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孩子由于失败、受到批评、纠纷乃至误解而不愉快时,可以在那里找到安慰,通过独自游戏、内省而得到排解。但在这所幼儿园,没有一个属于孩子的、心理安全的港湾。因此,在他们生命风格的形成中,由于没有心理宣泄的渠道,他们将会习惯于心灵的束缚。
 
    三、对蕴藏在环境创设中的深层原因的剖析
 
    上述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我们认为,蕴藏在这个现象后面的深层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和教师对学前教育作用的认识有误区。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家长和部分农村教师都把学前教育看作是小学的一部分。学期结束时,有些幼儿家长会问幼儿园教师:“小学都发成绩单了,怎么幼儿园还没发?”我们调查的这所幼儿园附设于小学,幼儿与小学生一起上下课,连教学内容都与一、二年级的相差无几。学前教育的“小学化”现象甚为突出。
 
    第二,教师对自己承担责任的畏惧。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幼儿园教师也知道农村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发展幼儿想像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但是,在强调“安全第一”之后,幼儿园教师觉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过重,再加上孩子好奇爱玩,缺乏安全意识,致使教师更加望而生畏,不敢让孩子回归自然。
 
    第三,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别是民办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缺乏进修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因此,比起城市幼儿园教师,他们很难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可能正是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他们无法让孩子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而只能让孩子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第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下。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对低下,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常常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这就减弱了他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或自然物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探索环境的欲望和动机。
 
    综上所述,要使农村幼儿在生命风格的形成中获取终生受益的各种习惯和行为方式,必须加强家长和教师对学前教育作用的正确认识,改变幼儿园教师对责任感的认知,通过各种方法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