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国外家教

尊重理解信任:俄罗斯家庭早期教育观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18日
作者:冯永刚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3~2004年,笔者曾在俄罗斯研习俄教育基本理论一年。期间,秉承着“谁掌握了21世纪教育幼儿的主动权,谁就更有力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教育理念,从两个方面考察和研究了俄罗斯的早期家庭教育。一方面,阅读了大量俄罗斯家庭教育书籍,以了解当前俄罗斯早期教育的基本现状;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捕捉儿童教育信息,以切身观察和体验俄罗斯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行为。在与孩子父母交谈的基础上,了解了俄罗斯家庭早期教育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
 
    俄罗斯著名儿童教育家纳西列科夫指出:“自尊心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儿童亦不例外。它是儿童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绪和情感,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和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俄罗斯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不论长幼男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尊重孩子,核心是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俄罗斯人在教育孩子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俄罗斯,你很少听到大声呵斥、挖苦、讥讽和嘲笑孩子诸如“笨死了”“真是个傻瓜”“为什么你这么没脑子”和“你太让我伤心了”之类的话;也很少见到俄罗斯人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惩罚和打骂自己的孩子。俄罗斯一位妈妈告诉笔者:“如此居高临下的言行,不仅是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而且极易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感的产生,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笔者经常遇到俄罗斯妈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兑现诺言时,敢于承认错误,向自己孩子道歉的场景。这充分说明,俄罗斯家长能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已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2.尊重孩子的交往权利
 
    交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之一。交往能使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获得有效的社交技能,并体验到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为走向“社会化”奠定基础。也即“没有人际交往,人只能永远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不能成为社会的人。”俄罗斯家长十分尊重孩子选择伙伴进行活动的权利,并教给孩子交往的基本常识和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他们并不以孩子还小、等长大了有的是时间和同伴交往为理由,而减少孩子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把孩子圈在屋子里使其成为“笼中鸟”;也不担心孩子在外面和同伴玩耍会习得不良习惯以及被别的孩子欺负等为借口,粗暴防范,横加干涉孩子们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认为,交往能使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孤独感,增强独立性。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共同的志趣,相同的爱好,互相的提问答疑,是增长孩子见识的极好契机,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机。如果强行剥夺孩子的交往权利,限制孩子们的交往活动,长期进行“封闭式”教育,无疑为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增设了一个人为的障碍,这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观念与行为。
 
    3.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
 
    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每一特定阶段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儿童期是人生的一个必然阶段,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年龄特点。因此,纳西列科夫告诫俄罗斯的父母们:“教育孩子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只有尊重他们的年龄特征,教育才是有效的。”为卓有成效地教育孩子,俄罗斯父母们很注意“充电”。他们经常出入儿童教育书店,买一些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籍,空闲之时细心阅读,以了解儿童身心生长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按照适合儿童的方式去教养他们。如不过高地估计孩子的发展,不给孩子提出超前的教育要求,不逼孩子去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等等。俄罗斯人总是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顺应儿童天性,按照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成功感和愉悦感,如“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能够成功!”等。
 
    二、理解孩子,走进童心世界
 
    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理解是一种心理力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理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只有理解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理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民主的教育,才是伟大的教育。
 
    1.理解孩子的需要
 
    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关注孩子的需要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俄罗斯人并不认为孩子年幼,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而强迫孩子听话,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深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去,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活动状态,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俄罗斯幼儿园的一位教师告诉笔者,其实,孩子最重要的需要是希望父母能够放下架子,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成为他们的知己、朋友和伙伴。与我国不同的是,俄罗斯父母每天总是尽可能多地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寻找“共鸣点”,以加强亲子间的心理沟通。他们特别注意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这对于掌握孩子的要求和想法,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进而“对症下药”,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是极为重要的。
 
    2.理解孩子的行为
 
    在俄罗斯,笔者经常见到小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拆开,但想要重新安装时,由于缺少基本经验和技能未能如愿以偿而急得号啕大哭;还有小孩子自己想系鞋带,但不会系又不肯让父母帮忙而大发脾气的情景。但俄罗斯人并不是马上去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问题”。他们很少随便干涉孩子的自主行为,也不强迫孩子立刻改变自己尚未认识到的行为,而是能够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和“过失行为”,甚至放开手,允许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的争吵。此刻,笔者当然不会错失理解俄罗斯人内心想法的良好机会,多次走上前去,与俄罗斯人进行交谈,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让他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吧,犯些错误,这对他们成长有好处”“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开始,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吧!”“之所以不去干涉他们,是为了避免扼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况且,这个时候帮助他们势必会遭到他们的反抗,费力不讨好。等他们主动要求帮助的时候再引导他们,才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这种回答不无道理,确能令人信服。
 
    三、信任孩子,有效教育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相信孩子,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一条重要的教育真理。他反复强调,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一点是要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才能更有效地影响孩子。相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也是教育艺术的基础。
 
    1.相信孩子有上进的愿望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处于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孩子!孩子犯一些错误,做一些错事,如撒谎、说脏话、骂人、打架以及不守纪律等,也是极为常见的。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俄罗斯人并不是横眉冷眼,施以拳打脚踢,以使孩子“改邪归正”。此时,我们听到的常是这样的话语:“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妈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很出色的,今后一定会努力向上的” “妈妈相信你有改正缺点的勇气和能力”等等。因为她们相信:只有你信任孩子,才能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事实亦如此,面对妈妈的帮助、鼓励与信任,不少俄罗斯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为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孩子们不再一蹶不振或破罐破摔,逐步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变成了懂礼貌、守纪律、求上进的好孩子。
 
    2.相信孩子有成功的希望
 
    中国的家长只相信孩子的感情,而俄罗斯的家长相信孩子的理智并相信他一定能够取得成功。面对孩子在困难面前表现的胆怯、退缩行为时,俄罗斯家长并不嘲笑孩子“没出息”,是“窝囊废”,而是用“只要你努力,一定能成功” “试试看,你能行”以及“你是一个棒孩子”等话语来激发孩子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信心与勇气。同时,俄罗斯人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逐渐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并树立信心,努力赶超自己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