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历史与现状

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困难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20日
作者:李辉李婉玲     来源:香港教育学院
 
    [摘 要] 从1999年至今,园本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幼教界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引起了许多争议。现阶段幼儿园是否可能和能否发展校本课程?这不仅是内地也是香港幼教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一共抽取香港118所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了解香港幼儿园在发展校本课程方面的问题与困难。
    [关键词] 香港幼儿园;校本课程;困难
 
    一、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
 
    校本课程一词是由菲吕克等人在1973 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同期,校本课程发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成为与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发展策略。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应该有两种定义:一是指校方根据自身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学生特点而自行开发的课程;二是指校方根据自身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学生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这两种定义下的校本课程,其实施难度相差较大。
 
    从国外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实施校本课程的学校大体上需要具备明确的校内教育哲学或纲领,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原则的教育结构,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学习环境,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等五个方面的条件( 吴刚平,1999)。陈时见、严仲连(2000)则认为发展校本课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明确而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哲学思想;二是民主、开放和科学的幼儿园管理;三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四是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服务机构。
 
    笔者认为,当今内地幼儿园较为缺乏明确的校内教育哲学或纲领,而这正是香港幼儿园的优点。香港幼儿园大多都是由各宗教组织、办学团体承办,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哲学取向。但由于历史、教育制度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原因,香港幼儿园欠缺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也严重限制了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空间。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以下两大问题展开:一是香港幼儿园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二是教师在编排与实施校本课程时遇到的困难及其诉求。
 
    二、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一共抽取香港118所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散布于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大区域。每所幼儿园抽派一名教师填写问卷,为交叉验证数据,另有34位校长或主任也填写了问卷,故一共有152人填写问卷。共发出152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受访者从事幼教工作的年资分别为:2~5年(22.1%)、6~10年(29%)、11~15年(24.1%)和16年以上(17.9%)。只有6.9%的受访者是刚入行幼师。
 
    受访者教育水平为:中五毕业(76.4%)、中六/七毕业(16.6%)、大学本科(6.3%)、硕士或以上(0.7%)。
 
    受访者的专业资格为:拥有合格幼师证书(OKT)水准(68.5%)、幼儿教育证书(CE)水准(22.4%)、教育学士(B、ED)水准(4.2%)、高级文凭类专业资格(2.1%)、助理合格幼师(QAKT) 水准(1.4%) 及正在修读幼师课程(1.4%)。
 
    另外,有57.5%的受访者表明没有修读过任何关于课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只有42.5%有选修此类科目。
 
    背景资料:据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2004)统计,截至2002~2003学年,香港共有777间幼儿园,共有幼儿园教师7007人,其中79.5%为合格幼儿园教师,3.8%为合格助理幼儿园教师或同等资历,16.7%则为正在受训或未受训教师。
 
    三、研究结果
 
    采用SPSS-11数据统计软件包对收回的15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香港幼儿园在发展校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
 
    1.课程未能完全切合儿童需要。受访者普遍认为现有课程难以切合幼儿实际发展需要,不能照顾到个别差异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重学术教学,与儿童生活经验不符(23.5%);课程较深,儿童未能掌握(17.6%);时间不足,难以完成课程(17.6%);课程难以兼顾儿童个别差异(11.8%);课程内容太多或时间过于紧迫(11.8%);课程及教学资源不足(5.9%);师生比例太低,限制课程发挥(5.9%);设计课程时需要迎合家长要求(5.9%)。
 
    2.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难以把握住以下几个均衡性:一是教师主导与儿童自主之间的均衡性(55.1%);二是课程目标( 认知、技能、情意三个维度)及各大范畴( 语数音体美等)的均衡性(46%);三是全班小组及个别等种学习形式的均衡性(31.2%)。
 
    3.具体来讲,受访者认为本园课程在以下几个范畴相对较弱,依百分比高低排名如下:科学教育(64.2%)、美艺(45.3%)、音乐及律动(45.3%)、体育( 23%)、语文及读写能力(15.5%)、数学(12.8%)、其他(1.4%)。可见,香港幼儿园校本课程在科学教育、美艺及音乐教育范畴普遍较弱。
 
    (二)幼师在编排与实施课程时遇到的困难及其诉求
 
    1.有75.5%的教师表示,在编排教学计划时遇到困难;只有24.5%的教师表示没有困难。
    2.具体来讲,教师在编排教学计划时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课程编排未能迎合家长要求(21.4%);教学资源不足或配合问题(20%);教学时间不足或时间分配问题(18.6%); 老师素质问题或缺乏足够课程设计经验
 
(14.5%);师生比例问题(11%);校方主导性过强,教师难以发挥(10.3%);学校客观环境限制(2.8%);不同班级之间的联系及年级差异问题(1.4%)。
 
    3.对于本校课程,教师认为有以下需要改善的地方:活动及课程内容要丰富、浅易和有趣味(27.8%);校方应持开放态度,让教师弹性发挥课程(27.8%);应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均衡性和螺旋式的递增性(16.6%);应增加课程设计资源(11.1%);应提升教师素质(11.1%);应减少幼儿的功课数量(2.8%);应学习环境布置(2.8%)。
 
    (三)香港幼儿园现有校本课程发展模式
 
    1.大多数幼儿园(93.2%)均采用或借鉴现成的教材套来发展校本课程,老师亦需根据教材套自订教材/设计活动(20%),或由校方自行编选教材(13.3%)。只有6.8%受访学校完全没有用现成的教材套,由学校管理层制订课程,老师再按课程大纲发展教学计划。
 
    2.近九成受访者(88.7%)需预备每日教学计划,56%受访者需预备每学期主题及主题网,50.7%受访者需预备一周重点学习经验,少于一成受访者(6.7%)需预备其他教学计划层次,包括由主任预备教学计划及目标、各级教师个别或轮流设计主题教学的活动,以及户外参观和其他特别活动、准备每学期进度、各单元检讨计划书或重点教学内容,例如适合学校情况、课室布置及角落所摆放物品的教学计划等。
 
    (四)限制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首要因素及发展校本课程的主要障碍
 
    1.李辉(2002)提出限制香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六大因素为:教师质素、师生比例、教育资源、家长要求、教育体制、社会环境。这次调查则请受访者将六大因素排序,六大因素被选为首要因素的百分比如下:教师质素(29.9%)、教育资源(18.2%)、家长要求(16.2%)、师生比例(13.6%)、教育体制(13%)、社会环境( 9.1%)。显示教师质素是限制课程改革的首要和直接因素。
 
    2.是次调查用开放式问题请受访者列出限制本校进一步发展校本课程的主因。受访者自由作答的结果如下:缺乏专家指导(54.7%)、缺乏课程设计相关资源(41.7%)、教师没有课程设计的能力(32.4%)、管理层不重视(15.1%)、其他(5.8%)。
 
    四、讨论及分析
 
    讨论一:为何香港幼儿园校本课程事与愿违?
 
    在幼儿园实施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但调查发现香港现有幼儿园“校本课程”并不能切合幼儿发展需要,课程重学术教学,内容较深,与儿童生活经验不符且难以掌握,课程难以兼顾儿童个别差异。这证明实际情况是违背校本课程的原意的。
 
    为何会这样?受访者列出的原因有:时间过于紧迫而内容太多,课程及教学资源不足,师生比例太低,以及课程需要迎合家长要求。根据Bronfenbrenner( 1986)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这只是微观系统( microsystem)层面的原因。从微观到宏观层面,李辉(2002)依次提出了六大影响因素:(1)微观系统层面:教师质素、师生比例;(2)中间系统层面:教育资源、家长要求;(3)宏观系统层面:教育体制、社会环境。这次调查发现,教师质素是限制课程改革的首要和直接因素。冯丽绢(2003)在研究本园综合改革时也发现,教师素质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最终成效。但遗憾的是,本次研究发现,57.5%的幼师没有修读过课程设计,不具备综合课程设计能力。
 
    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限制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客观困难主要有:缺乏专家指导,缺乏课程设计相关资源,教师没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管理层不重视等。这与吴刚平(1999)所说的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四大挑战极其吻合,这表明在内地和香港同样存在这样的客观困难,值得决策部门注意。
 
    讨论二: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导之间的平衡?
 
    美国幼教协会(NAEYC) 自1980年开始提倡儿童中心(child-centered)、儿童主导的课程改革方向。《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导”的原则,禁止再提“上课”二字。1990年,原香港教育署在香港幼教界也大力宣扬儿童中心、儿童主导的教改方向,以期纠正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主导的倾向。十年来,经过各种宣传及师训灌输,前线幼教工作者大都从理念上接受了儿童中心这一“新思维”,但在实践上却难以做到真正的儿童中心,从而形成了“说的是儿童中心,做的是教师主导”这种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而事实上,这种理想主义的儿童中心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极端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内地和香港幼教发展现状的。美国学者莉莲 凯茨(L.Katz)就明确表示她反对“儿童中心”这一片面说法,并建议使用“儿童敏感”(child-sensitive)这一概念(参见韩重惠等编《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香港教育学院2000年版)。可惜,这种理想主义的教改路向,在过去20年已经影响了世界各国,也包括中国大陆及香港等。现在回过头来看,美国人在过去20年为追求儿童中心的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美国幼儿整体读写能力的显著下降。因此,目前国际幼教界在这一问题上开始往回摇摆,提倡在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之间找到平衡。但是,香港的幼儿教师普遍反映难以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平衡。
 
    莉莲 凯茨和她的同事(Helm & Katz,2001)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媾和与平衡。基本上,低结构化活动,如瑞吉欧的方案活动、方案教学,倾向儿童自主的课程模式;而高结构化活动,如单一概念、整合概念、单元教学,倾向教师主导的课程模式。从高结构教学到低结构教学,教学目标和内容渐趋泛化,教学评价亦带有主观性。Siraj-Blatchford(2003)及胡伟红(2002)强调多种课程模式可并存,各园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时间、资源、教学空间和学生人数的多寡),在这一两极选择中找寻适当的教学模式并加以适当调整和改造,以达至教师主导和儿童自主的平衡。
 
    如何选择?朱家雄(2003)认为,各园应该首先确定本校的课程价值取向,看看本校是倾向于天平的哪一端?基本上来讲,由于自身条件和教育理念等限制,内地和香港的大多数幼儿园会在中间、中间偏左或中间偏右这三个模式中做出选择,即教师指导的研究,主题教学和单元教学等,而只有极少数幼儿园会选择两个极端的模式——瑞吉欧或分科教学中的单一概念模式。
 
    讨论三:实施综合课程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和均衡性?
 
    本次研究发现,多数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难以把握住课程目标中认知、技能、情意三个维度之间以及各大学科范畴(语数音体美科等)之间的均衡性。香港幼儿园的校本课程在科学、美艺及音乐教育范畴普遍较弱。这是香港幼教生态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香港社会及家长非常重视子女学术成绩的传统使然,由于大多数家长都十分强调读写算和“ 两文三语”,学校不得不牺牲和忽略科学及音体美教育。其次,是教师自身素质所限,香港幼师目前主要是中五毕业(相当于内地高中二年级),未读中六和中七,在科学、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修养甚至未能向内地幼师毕业生看齐,吹拉弹唱跳样样都弱,惟有教孩子写字默书做算术。第三,是香港幼儿园教学环境所限。由于香港幼儿园大多属半日制,三个小时有效时间里要安排早会、主题、分组、排洗、茶点、唱游、英语、普通话等活动内容已属不易,根本没有时间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
 
    讨论四: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本次研究发现,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模式有四种:一是大多数幼儿园用的模式,即选择、参考现成教材套来裁剪自己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最省事的一种做法;二是一些办学团体习惯用的模式,即由管理层制订课程,然后由各分校教师去执行,但这种模式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三是一些中小型学校的模式,即由校长及主任决定课程大纲,各级老师再按此发展教学计划,这对学校管理及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四是某些私校的惯用模式,即完全交由教师决定及制定课程,这种完全放任自流的做法属极端性例子,结果有可能会好到极点,也极有可能差到极点,导致“家家后园炼钢,重新发明车轮”现象的产生( 郑燕祥,2004)。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本港大多数幼儿园不具备独立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加之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因此,最好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第一种,即选定某种教材套,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裁剪,最后产生校本课程。好在香港幼儿园教材市场竞争激烈,教材套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为各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五、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在现阶段及现有资源下,要求香港幼儿园独立自行设计和发展校本课程,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实际推行结果会事与愿违。
 
    结论二:师资水平是限制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关键因素,必须尽快提高幼师质素,加强其课程设计能力。
 
    结论三: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策略应该是,各校在自主确定教材套之后再加以适当的修身裁剪(tailor-cutting)。现阶段没有必要让每个幼儿园独立设计和发展自己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