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游戏环境的“开放”和“封闭”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13日
作者:刘瑜     来源:幼儿教育2004年6月
 
    场景一:班上有五个“娃娃家”,两个分别在活动室拐角的城堡里,另三个在阳台上,五个“娃娃家”的玩具、材料都一样,但教师发现孩子每次最先选择的总是城堡中的“娃娃家”,然后才去选择阳台上的。
 
    场景二:活动室里有三个“娃娃家”。第一家放了一张床及一排封闭的柜子;第二家有独立的、仿真的粉红色娃娃家灶台,可以同时供两个孩子游戏;第三家设在一座塑料仿真小屋里,里面有灶台和灶具,窗外放了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第一、二家几乎无人问津,而第三家则热闹非凡,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什么样的环境是孩子喜欢的?怎样创设环境才能让孩子愿意玩?其实,孩子并不太在乎玩具的颜色及仿真性,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内心有对“个人空间”“私密空间”的追求,喜欢选择相对封闭的游戏场所进行游戏(如场景一中独立的城堡娃娃家)。因为“封闭”的空间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安全、自由、个性化,在这样的游戏空间中孩子相对放松。而在教师目光注视下的“公共空间”中(如场景二的第一、二家),孩子则相对比较受拘束,不能完全放松地活动,但是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同样需要在“公共空间”里学会和人交往,学会在规则的前提下张扬自己的个性。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场地的安排,帮助并促进孩子对“中心我”与“边缘我”、“个体我”与“社会我”的融合。例如:在场景二的第三家中,教师非常巧妙地通过场地的安排,在塑料房子的外面放了小小的桌子和椅子,既满足了孩子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又为孩子提供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可以在房子里摆弄餐具,烧饭、做菜,又可以随时和外界进行交往,所以这个“娃娃家”特别热闹。而那个有着独立的仿真灶台的娃娃家里却没人玩,孩子们并不喜欢这种完全敞开的场地布局,只是喜欢到那里拿玩具材料。因此,在场地的利用、游戏区角的设置上应考虑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有归属感,在空间的“开放”与“封闭”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