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振兴之路

甘肃省临夏市回族民办幼儿园兴起原因探析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03日
作者:王冬兰张斌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近年来,民办幼儿园在甘肃省临夏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分析临夏市民办幼儿园兴起的原因,总结其民办幼儿园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临夏市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 民办幼儿园;兴起;回族学前教育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在全市88.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东乡、撒拉等多个民族的20.3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约占53%,人称“中国小麦加”。
 
    由于地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临夏市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十几年来却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目前该市共有幼儿园29所,在园幼儿4450人,其中少数民族幼儿2700人;小学附设的学前班47个,就读幼儿2156人;全市学前教育率为86%,城市达到95.5%,农村76.5%。通过进一步比照,我们发现,临夏市29所幼儿园中有24所属社会力量办园,现共有幼儿3320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2.8%,是公办园的3倍;拥有教师254名,占全市幼儿教师的69%。临夏市的学前教育已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格局。可见,民办幼儿园在临夏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民办教育机构繁荣的地区往往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高,而临夏这个算不上富裕的地区缘何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此多的民办幼儿园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民办幼儿园兴起的原因
 
    毫无疑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回族学前教育的进步,更为民办幼儿园的创办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各级政府、组织的政策、管理( 如推行数十年的JIP计划),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指导和学术团体的关注,给民办幼儿园创造了支持、有序的发展环境。但我们认为,这些只是临夏市社会力量办园繁荣的外在推力,而非内在动因。根植在当地每个回族同胞心中的教育信念和民族情感才是民办园兴起的根本驱力。
 
    (一)伊斯兰“重教助学”传统的回归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几乎影响到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宗教教育强调培养两世兼顾的人才,注重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重视学问,尊重知识分子和教师,鼓励负笈远游,以能者为师。伊斯兰教育理论提出了义务教育观,在《圣训》中称“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追求知识成为每一个穆斯林义不容辞的职责。伊斯兰教育理论也提倡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提倡终身教育观,穆罕默德认为“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提倡每个穆斯林终其一生都应追求学问。可见,回族早期的教育观是开放、科学的。
 
    在重视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回族群众自古就形成了“捐资助学”的风尚,历史上回族的南北寺院经堂教育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回族乡老的尊师重道、捐资助学行为。我们知道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回族先民进入中国后所从事的主要是商业活动,以后从事商业活动也一直是回族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类型之一,很多人因此而聚集大量财富,这为回族私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民国初期,西北地区条件较好的回族私立学校和回族教育促进会所办学校,几乎都得到财富充裕的回族商人和军阀的资助。
 
    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群众的大力支持,回族的教育水平应当比较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回族人口的文盲率和儿童辍学率都居高不下。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回族15~19岁人口中,男性文盲比率为16.58%,女性文盲比例27.72%,整体文盲比例为22.03%,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首先,对于广大西北地区回族群众而言,他们除了从事一些较小规模的商业活动外,相当一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非常贫困,无力送子女入学。其次,历史上民族对抗与隔阂所产生的观念,使得他们不愿送子弟进入汉族人所办的普通学校中,其学龄儿童不入学学习或中途辍学从事农业生产或商业活动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为了本民族的生命延续和文化传承,回族人不得不将教育重点放在实用的经营劳作和宗教学问上,而为主流文明所认同的文化知识则一度遭到其排斥。所以,长期沐浴在主流文化中的人会产生回族似乎不重视教育的错觉——我们认为没有不重视教育的民族,只是各民族教育偏重的内容、采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时过境迁,政治的民主为文化的自由提供了可能。如今,热切渴求本族文化复兴的回族人民的教育观念再次发生变化——那阔别已久的、穆圣倡导的传统重教思想回归了。于是穆斯林们开始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关注并支持学前教育:清真寺把教育儿童的场所由经堂改为具有一定汉文化特征但更先进的幼儿园;截至1998年,为创办幼儿园,临夏市群众集资达1430万元;有的年轻的家长愿意到幼儿园去(工作),父母亲还给幼儿园投资”;“幼儿园需要购置什么,只要跟董事长说,董事长会大力给予支持”。
 
    (二)回族文明自我完善的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明,都有保护并发扬本民族文明的趋向。尤其是少数民族,面对强大的主流文明的冲击,其自我保护的趋向便更加强烈。这种保护意识表现在行为上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主流文明处于政权独统时,弱势文化得不到发展;一是在政治民主时期,提倡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便可通过种种合理合法的手段振兴、完善民族文化。这里我们使用“完善”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少数民族要保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二是要处理好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化。临夏市群众、宗教人士大力兴办回族幼儿园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首先,从保证回族传统文明的传承上来看。“生在回族家庭不是穆斯林,只有接受穆斯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穆斯林。”宗教界人士和不少回族群众都希望本民族的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传统能够通过教育系统传递给下一代,因为“ 回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传统,既然是民族特色的回族幼儿园,就要从小灌输伊斯兰知识,这是很必要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回回民族必须懂得自己的信仰。首先作为一个国家的好公民,还要懂得自己民族的发展史,懂得宗教信仰……从小教他们(回族幼儿)长大爱国爱教,背《清真言》是让孩子们心目中有一个观念:我是一个穆斯林。老人们的心愿是我们的民族如何保持下去……办学的宗旨是让儿童成为民族的希望”。而民办幼儿园在各方面正满足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因此得到了宗教界的支持和广大回族群众的欢迎。正如幼儿园的寺管会主任所言:“清真寺办幼儿园符合民族心理……广大的信教群众都希望能办这么一所幼儿园。课程安排民族的常识、宗教常识,符合老人们的心理要求。”
 
    其次,从回族迈向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近几年,临夏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商品经济十分活跃,但几乎没有科技含量高的尖端大型项目,经商规模长期停滞在小商小贩水平,全州工业总产值只占甘肃省的1%左右;同时,改革开放也使当地的回族民众参与对外贸易的机会增多,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面对本民族经济的困境和人口素质亟须提高的要求,回族人士认识到拒绝先进的文化知识会导致民族的贫困落后,由此,如何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成了他们思考的主题。“有价值的文化是人类共有的”,越来越多的宗教人士在信仰“伊斯兰”是安拉给人类的最后劝导和生活规范的同时,认识到“除了宗教知识,每个穆斯林还应该有文化知识,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行”。让孩子们从小能接触各种先进的文化,以促进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民族现代化进程——这种民族自强的朴实信念是临夏市回族群众大兴幼儿园的又一动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兴办民族幼儿园是当地回族民众在保护传统与迈进现代间努力寻找平衡点的一个尝试。
 
    (三)解决当地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的供需矛盾
 
    1986年,临夏全市只有4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546人,就读于学前班的幼儿514人,全市的学前教育率只有17.5%。上幼儿园难在当时成了一大“风景”。市幼教行政人员关老师回忆了这一“风景”:“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临夏市只有一幼、二幼和城北幼儿园,城外几乎没有幼儿园。那个时候,想上幼儿园比登天还难……家长早晨不到4点多钟就排队等着。一直到9点钟大门开了才报名,报上半个小时门又关了,不报了,因为幼儿招满了,教室装不下,家长都没办法。”加之公立幼儿园多以主流文化的教育思想为实践指导,不少回族幼儿家长对其缺乏了解,存有偏见,致使穆斯林幼儿更是无园可入。
 
    面对严峻的适龄儿童入托难的问题,仅仅依靠当地政府行为开办公立幼儿园显然是杯水车薪。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幼儿(尤其是回族幼儿)的受教育率呢?临夏市有关部门敏锐地看到了蕴藏在群众中的办园热情和力量,决定遵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民办回族学前教育。
 
1991年以来,临夏市依据“先发展,后规范”的程序开展全民动员,使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更是牵动千家万户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大事。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对兴办本民族幼儿园充满热情,积极响应“集资办学”的号召,捐资出力,多渠道、多形式创办幼儿园,社会力量办学迅猛发展。临夏市木厂幼儿园是该市最早兴办的、较有影响的民办回族幼儿园,属市区一类幼儿园,早在1992年学董马效忠在回族民众捐资助教的感召下,抱着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的信念,带头捐款3万元,倡导创办木厂幼儿园,并积极发动穆斯林群众集资80万元。目前该园有教师32名,幼儿303名(在园幼儿最多时曾达到700余名,教师达57名)。该园还针对当地实际情况,从1993年起举办了数届专门培养穆斯林教师的一年制幼师班,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训场所之一,也是甘肃省最早进行少数民族幼教师资培训的基地之一。
 
    临夏市民办幼儿园实行在行政上接受办园单位或董事会(清真寺)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市教委和市学前教育中心指导的双重管理体制。全市现有街道、企事业单位办园10所,乡村办园5所,群众集体集资办园9所(清真寺牵头办5所)。各园均成立了董事会(寺管会),实行董事会(寺管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事实证明,扶植民办少数民族幼儿园有效地解决了临夏市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的供需矛盾。
 
    二、民办幼儿园的特点
 
    (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临夏市民办回族幼儿园大多建在穆斯林聚居的社区内,既受着周围民族氛围的浸染,又处处体现出强烈的伊斯兰文化特色。
 
    从幼儿生源来看,主要招收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幼儿。
 
    从教职工队伍构成来看,他们都是穆斯林,办园方对他们的衣着、言行都依照民族习惯有严格的要求,如在M幼儿园《教师业务量化考核标准》中,就将“穿着打扮符合穆斯林要求,严禁化妆”和“言谈举止符合穆斯林标准”两项纳入到“思想政治”考核指标中。
 
    从教育教学上来看,此类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严格遵循《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依据市教委统一审定的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还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加授阿拉伯语和宗教、民族常识。文化课与阿语宗教课的比例约为7:3。宗教常识课介绍穆斯林优良传统、生活、卫生习惯、礼貌用语和社交常识;阿语课教阿拉伯语字母的发音、单词及简单的问候语,指导幼儿背诵《清真言》等经文。例如《临夏学前班阿语教学计划》的目的是幼儿能认读28个阿语字母,认识1~10的阿语数字、五官名称,会念1至10段生活祷文,背诵1至5段《圣训》,背诵1至15个苏勒。
 
    在环境创设上,无论是园舍建筑还是大型玩具(由于经费紧张,许多大型玩具是幼儿园自制的)都具有典型的回族风格,其民族特点自然地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二)充分体现公益福利性质
 
    和其他地区民办教育机构相反,临夏市的民办园收费极低。该市简托制公办幼儿园一般每生每学期收费250元左右,而据统计民办园平均是每生每学期80元,并免费为幼儿提供早餐,另外,还有免除孤儿费用、对贫困幼儿减收托费的制度。因为“好些私立回族幼儿园不是为了赢利而办学,就是想让回族孩子接受教育。”
 
    收费低固然可以吸引生源,但民办园如何生存和发展呢?由于此类幼儿园多以穆斯林社区为依托,部分幼儿园附设在清真寺内,因而,相当一部分的办园经费和教学设施是由社区群众和清真寺无私捐助的(如华寺街幼儿园的录像设施和电脑设备)。
 
    此外,在临夏市,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妇女们大多没有工作,家庭主妇多,许多孩子不入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但由于该地区经济不发达,再加上母亲无业人数的比例较高,托费对他们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低廉的收费能有效地吸引大批穆斯林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因此,收费低在当地有其合理性。
 
    (三)幼教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与“两世吉庆”为核心的人生观的体现
 
    如果说临夏市广大群众与宗教人士的办园助学行为是当地民办园兴起的火花和燃料,那么教育之火的持续、热烈燃烧则得益于幼教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朴素的爱,尤其是其民族文化中“两世吉庆”为核心的人生观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爱业、敬业与乐业。
 
    如前文介绍,该市的民办幼儿园不以赢利为目的,工作人员的待遇较差(幼儿教师月均工资150元),工资“只够零花用”,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离岗,反而怀着满腔热情认真地从事着本职工作。“民办幼儿园教师很敬业,有吃苦精神,虽然工资很低,但教师队伍还算稳定。”不少家庭条件优越,原本可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回族女性也纷纷投身民办幼儿园。这些不计报酬、走出家门的穆斯林女性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不仅对家庭也对社会有益的人。虽然属于她们的空间仍相对狭窄,已婚妇女还需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操持家务,但她们从承担本社区穆斯林子女教育的重任中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与提升,也因此而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努力奉献。同时,由于当地穆斯林女性就业的不易,也使她们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教师们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一方面来源于朴素的民族感情,认为“挣大钱是为小家,当幼儿园教师是为大家,就把它当做振兴民族的事业去做”。而更重要的是深受其民族信仰“两世吉庆”观的影响。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在现世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归宿创造条件。而教师自己也觉得“安拉是无处不在的,他会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给我们正确的评价”。她们把劳动看作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今世幸福的最主要途径,认为“生活靠勤劳的双手,求知识,寻职业,为人民谋福利是生命的要素”。在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这种源于信仰的人生观对教师们的职业道德有重要影响。因此,她们很自然地任劳任怨,多干少得却无怨言。就连幼儿园主办方也表示“报酬对她们(老师们)来讲低不低,这个问题从来没考虑过,因为她们这是在享受两重幸福”。
 
    另外,在穆斯林眼中教师职业社会地位较高,穆圣曾赞美道:“安拉、众天使、甚至洞穴中的蚂蚁、海洋中的鱼类,都在赞美教授人类最有知识的教师。”这也极大地激励着从教者的工作热情。
 
    三、几点建议
 
    在对当地民办回族幼儿园兴起原因和特点探寻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更好地促进临夏市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依法办园,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地方法规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和高等师范院校及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积极探寻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模式。
 
    (二)政府继续关注、支持、协调各种宗教派别所办的幼儿园,使广大捐资助学人士能够继续在经济上持续支持幼儿园的发展。
 
    (三)强化管理,统一规划,合理调整民办幼儿园布局,对一些规模小、办园水平较差的幼儿园,通过整顿、合并等措施,改变其原有的办园模式,力求新的发展与进步。
 
    (四)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中心的统筹、辐射、协调、指导作用和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作用,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和业务活动,通过观摩、评优、研讨、竞赛等参与式培训,尽快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改善民办幼儿园园舍、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扩大办园规模,优化育人环境。
 
    (六)切实改善教师生活待遇,提高教师收入水平,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 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甘肃省临夏市教育局关瑞老师、甘肃省教科所邓湘萍老师的热情支持与帮助,文中访谈资料均引自西北师范大学马以念教授主持的“西北回族幼儿教育研究”课题访谈选录,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