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玩具博览

民间泥玩具杂说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30日
作者:王连海     来源:百科知识
 
    我小时候,北京的传统庙会还没取消,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各庙会都如期举行。熙熙攘攘、作买作卖,甚是繁华。跟着大人逛庙会,每回都要买几件泥玩具,泥鸽子、泥公鸡、泥八戒、泥娃娃什么都有。最好玩的是泥火轮船和泥汽车,都带四个泥轮子,拉动的时候,轮子还真的会转。那时候,东安市场有两家耍货铺,“耍货刘”和“耍货白”。铺子里卖的泥马车和泥羊车都是庙会上很少见到的,车上还坐着小泥人。北京的泥玩具都带着一种精致华丽的气派,大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京民间玩具的宫廷色彩吧。
 
    多少年过去了,还总记得儿时泥玩具的可爱,总觉得它们比现在流行的塑料玩其、电动玩具更亲切、更有诱惑,令人不能忘怀。
 
    长大了,读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书上说的正经事全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件事:陆游也喜欢民间泥玩具。他.收藏了一对鄜州田氏所做的卧式“泥孩儿”。田氏泥孩儿在北宋时已名满天下。所做泥孩儿“态度无穷”。绍兴之乱时,陆游“避地东阳山”,等他回来,那泥孩儿已“亡之矣”。字里行间流露着惋惜。我很理解这位古人的心情。同时,也萌生了一见宋代泥孩儿的渴望。也曾给陕西富县(即宋金时的鄜州)写过信,询问古代泥玩具线索,并存着或许那泥人手艺能传至今天的希冀,然而却杳无音信。据从富县回来的人说:早没了。
 
    后来,又读到一篇谈论汉代陶瓷的文章,说汉代已有陶质的猪、狗、小人,还说也有泥的。赶紧查书,果然,在《汉书·王符传》里谈到了泥玩具。“泥车瓦狗”也出来了,“取土作丸而卖之”也出来了。敢情汉代就有卖泥玩具的了。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也更加思念古人做的泥玩具了。
 
    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圈了找的梦。1976年,江苏镇江市出土了一组南宋时期的“泥孩儿婚戏”雕塑,个个形态逼真。虽然并非出自鄜州田氏之手,却也“态度无穷”。不仅如此,新疆阿斯塔那还出土了一组唐代的泥质彩塑“劳动群俑”和好几件彩塑仕女俑、武士俩、打马球诵。我见到这些文物的彩色照片时,简直不相信是唐朝人做的。考古工作者都管它们叫“俑”,依我看,这就是古代的民间泥玩具。
 
    早些年,听说河北省的白沟镇是泥玩具之乡,于是和朋友搭伴去了一趟。到那一看才明白,原来北京庙会上卖的那些泥玩具都是这里做的。镇西边有个村庄叫辘轳把,家家会做泥公鸡。院子里的墙头上、地上、鸡窝上晾满了做好的泥胎,艺人们坐在屋里给泥公鸡上颜色。那泥公鸡的式样是谁都见过的。过去,有些反映农村生活的油画总要画一只泥公鸡点缀画面,还有一些表现农村的电影,也总是出现一两个泥公鸡的镜头。他们所用的泥公鸡全是白沟辘轳把村的式样。
 
    当然,其他泥玩具产区也有泥公鸡,江苏无锡、河南浚县、河北玉田、山东临沂和高密等地都有。可泥公鸡跟泥公鸡也不一样,玉田的扁而高,临沂的长而矮,浚县的则通体油黑……转了一圈,我还是喜欢白沟的泥公鸡,朴实、雄壮、简洁、大气。前些日子在上海的一家商店里见到一处卖泥公鸡的,据售货员说是某家工厂生产的。这些极逼真、极精细的雕塑,跟真公鸡一样,然而,却失尽了内在的活力,这怎么能叫泥公鸡呢?泥公鸡首先应该像泥的!
 
    泥娃娃里最有名的要数无锡惠山泥人中的大阿福,不仅全国闻名,外国人也都认得。日本有一个玩具收藏家,到北京来参观,向我打听中国泥人。我拿出我所藏的惠山泥人给他看,他却摇头,通过翻译告诉我:他家里的惠山泥人比我的还多。
 
    惠山泥人这么有名,有几个原因:一是历史悠久。已故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专家柳家奎先生生前曾跟我说过:惠山泥人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任何一种工艺品如果连续发展这么久,必定炉火纯青。二是惠山的泥好。别的地方的泥人都用黄土,唯独惠山出产一种黑胶泥,又细又粘,还不裂。三是艺术性强。惠山泥人始终保持着优秀的民间特色,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具备了南国美术所特有的灵秀与甜润。
 
    大阿福也是谁都见过的:一对男女童,身穿五福袄,怀抱大青狮,神情安详,品貌端庄;于憨拙中透着聪慧,宁静中融会着喜悦。
 
    早先只知道泥玩具好看、好玩,不懂别的。及至结识了民间艺人和在基层搞美术的文化人才明白了许多原来不曾想到的问题。
 
    比如与信仰关联密切的问题。
 
    乍一看,纯粹耸人听闻,一个泥玩艺儿怎么会跟这么重大的命题发生联系呢?其实不然,民间泥玩具确实与民间信仰习俗关联密切。
 
    惠山的大阿福在旧日里就享用过农家香火,即使不受香火了,也端端正正摆放在正堂上,很受重视。因为它是降服大青狮、保护儿童并造福人间的上天使者。惠山泥玩具中的“蚕猫”也不得了,是猫神。我家有一个湖南的远房亲威,在农村养蚕卖茧为生。忽然进到北京来了。原因是他家遭了鼠灾,就是闹耗子。老鼠把蚕宝宝全吃了,于是破产。按无锡人的信仰习俗来说,这就是因为没有供奉“猫神”。猫神固然可敬,可有的蚕猫头上还安了一个用芦苇做的哨子,让小孩吹着玩。
 
    北京地区香火最盛的泥玩具无疑要数兔儿爷。按旧俗,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儿女都要拜兔儿爷,成人祭月,小孩祭兔儿爷。我小时候还赶上过一两次。院子里的小炕桌上摇了三尊兔儿爷,宛如大雄宝殿的三世佛。前面是桃、葡萄、月饼和西瓜。燃香礼拜甚是庄严。这一堂仪轨很令小孩子肃然,仿佛皈依了某一教派。其实,及至大家分吃了供品之后,兔儿爷还是玩具。桌上那三尊中就有一个“刮嗒嘴兔儿爷”,胎体中空、活安下唇,由线牵着机关,一拉一放“刮嗒”作响。
 
    小泥佛是早在明代就成为畅销的泥玩具了,有泥菩萨、泥金刚、泥寿星等多种。我所见到的泥佛中,数量最大、规格最全的是涂了金粉的大肚子弥勒。有手持布袋的,有手持捻珠的、有靠鼓而坐的,还有什么也不持什么也不靠的,一律宽袍坦腹、嘻嘻哈哈满不在乎。但每一个泥弥勒的秃头顶上都预先扎了一个深深的小洞。原来,这都是插香用的“香托”。
 
    阿福、猫神、兔儿爷和弥勒都是玩具,又都与民间信仰相联。我曾对这两项功能集于一身的现象大惑不解。我想:既然是玩具就不该让它享有香火;若是神佛就不该拿着玩。怎么能随随便便拿老佛爷做游戏呢?
 
    我父亲有一个老朋友,年轻时曾出过家,当过几年和尚,虽然还了俗,依旧不吃荤。他也算粗通佛理,能讲《释迦谱》和《普门品》。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了他,敬请指教。他果然智慧圆通,告诉我:一件泥玩具在不同的“世界”里可以完具不同的“法相”:艺人们做的是“活”;商人们卖的是“货”;小孩子玩的是“乐”;供奉香火的时候,才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