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关注教师

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16日
作者:郑名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基本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结合访谈法,对张掖、平凉、靖远、陇西县等十几个市(地)县的乡(镇)的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为乐观,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必要的教育和干预,同时为幼儿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行为问题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严重地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并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农村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不仅对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定西、靖远、陇西、陇南、平凉等十几个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的4 00名乡(镇)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 4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87份。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自编《幼儿教师基本状况调查表》为调查工具。前者测查的心理问题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十个项目。后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师个人的基本状况(年龄、教育背景、婚姻、工作年限等),社会支持状况等。
 
    (2)访谈法:着重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源、职业满意度等。
 
    3、数据采集与分析:调查收回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1、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根据有关标准,S 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得分≥3 者,则被判定为有中度心理问题。根据这一标准,甘肃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0.13%(见表1),低于山西省幼儿教师(16.6%)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教师(22.17% )心理健康问题的的检出率。
表 1因子分检出的人数与比例
因子分≥ 3的人数与比例
因子项目
人 数
比例(%)
排序
躯体化
4
1.3
2
强迫
6
2.0
1
人际敏感
2
0.7
4
抑郁
4
1.3
2
焦虑
3
1.0
3
敌对
4
1.3
2
恐怖
1
0.3
5
偏执
6
2.0
1
精神病性
1
0.3
5
总计
31
10.13
 
 
    与全国正常成人的常模比较来看,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在S CL—9 0每个项目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极其显著,表明贫困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 2)
表 2贫困农村幼儿教师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 M ± SD)
因子项目
幼儿教师
( N=306)
全国常模
( N=1388 )
t
躯体化
0.77 ±0.69
1.37 ±0.48
-15.34***
强迫
1.10 ±0.69
1.62 ±0.58
-13.19***
人际
1.01 ±0.67
1.65 ±0.51
-16.73***
抑郁
1.03 ±0.73
1.50 ±0.59
-11.28***
焦虑
0.78 ±0.67
1.39 ±0.43
-15.97***
敌对
0.85 ±0.68
1.48 ±0.56
-16.34***
恐怖
0.73 ±0.62
1.23 ±0.11
-14.18***
偏执
0.89 ±0.69
1.43 ±0.57
-14.02***
精神病性
0.68 ±0.57
1.29 ±0.42
-18.71***
[ 注 ]***P < 0.001  ** P < 0.01  * P < 0.05(下表同)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尚有1 0.13%的农村幼儿教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位于前3 位的依次为强迫、偏执、抑郁。
 
    2、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年龄差异我们将所调查的幼儿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即17—25 岁、26—35 岁、36—50 岁。结果发现:3 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两个方面极其显著地高于另外两个年龄阶段,在焦虑、抑郁、恐怖等项目上也存在差异。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有所下降。
 
    3、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婚姻差异
 
    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全部由女性组成,对女性而言,婚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方差分析的结果却表明,除躯体化症状已婚农村幼儿教师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其他各项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城乡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我们在所调查地区选取了等量的城市幼儿教师作为对比。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躯体症状明显低于城市幼儿教师;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强迫和敌对等方面,农村幼儿教师也低于城市幼儿教师,表明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市幼儿教师。
 
    5、不同职业满意度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对职业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对职业不满意的农村幼儿教师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方面的症状显著地高于职业满意和很满意的幼儿教师,尤其是在强迫、敌对方面的症状更为显著。这一现象说明,对职业不满意的幼儿教师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三、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的多因素探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乐观,并在诸多方面显示出其自身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贫困农村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与农村社会对幼儿教育及幼儿教师的期望分不开。随着贫困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民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有了特别的关注和强烈的需求,但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停留在把孩子看好,教儿童认几个字或算算术题,对幼儿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缺乏了解,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期望也较低,农村幼儿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压力相对较小。同时,相比其它职业来说,幼儿教师仍有许多优势,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干净体面的职业,冬天不用在户外受冻,夏天不必风吹日晒,雨天不必一身泥,热天不必一身汗。因此,绝大多数幼儿教师都自愿选择这一职业,并受到家人的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教师保持一种自信、乐观、宽容的性格和意志品质,是其具有较高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原因,也是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外部原因之一。
 
    贫困农村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与农村幼儿园的特点有关。农村幼儿园大多以村办或个人举办的小型庭院式幼儿园以及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为主。幼儿园规模较小,工作头绪少,人际关系简单,管理上相对松散,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形成的外部压力较小,容易保持乐观的情绪。同时,老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较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相对简单,承担责任及压力小。这是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外部原因之二。
 
    农村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一般多来自于本乡本土,几乎全部由女性组成。她们的生活圈子较小,人际关系单纯,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自信心、自我期望不高。她们质朴、谦逊、顺从、心平气和;同时,从事这一职业者年轻人居多,她们大都富于爱心,喜爱孩子,好动而能歌善舞,乐观外向,轻松活泼,因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这是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外部原因之三。
 
    其二、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农村幼儿教师由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加。其原因在于,幼儿的稚嫩、好动等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与体力。 3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其体能远不及年轻教师,因而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使她们有更重的危机感。另外,在贫困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属于低收入职业(1 00—3 00元不等),其巨大付出与收入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加上这一年龄阶段教师要承担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的重要责任,家庭负担过重,使得她们承受更大的身心压力,产生较多的身心问题。
 
    其三、已婚农村幼儿教师躯体化症状高于未婚者,缘于其工作繁重琐碎、家务劳累等原因。与此同时,由于已婚者生活、工作、家庭关系相对稳定,因而心态相对平稳,而未婚者一般较年轻,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较不稳定,容易产生偏执、恐怖等不良情绪。这样一来,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趋向于持平,差异并不显著。
 
    其四、城乡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的差异与其面临的社会期望密切相关。城镇幼儿教师面对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成就期望,对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办学质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及教学能力产生了较高期望与要求,这种高期望投射到幼儿教师身上就变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其相反,农村幼儿教师面临的这种竞争和压力相对要小于城市同行,其心理健康水平就相应地提高。
    其五、职业满意度直接影响了贫困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我们曾对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导致农村幼儿教师职业满意度低的应激事件主要是幼儿教师的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繁重。这种生存状况所带来的较低的职业满意度,必将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个人认识的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同样的事件,有人感到压力,有人则不然。当人们热爱某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工作引起的就不是愤怒,不是压力。在对306名农村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中,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达259人,占84.64%。所以在经济欠发达贫困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这一“干净体面”的职业仍然是许多年轻女性的追求,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减弱了幼儿教育工作的琐碎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促进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更是稚嫩心灵的启蒙之师,“心理健康并不比一般人差”,并不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想境界。这一神圣职业要求幼儿教师的心灵是最美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最高的。这就要求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领导及幼儿教师自身都要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贫困农村幼儿教师,特别是年龄相对偏大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纠正以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幼儿的错误观念,树立幼儿教师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她们的心理健康实际与经常出现的有关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如专题报告、咨询辅导、自我剖析等,正确认识社会竞争、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冲突,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再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幼儿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更好地克服生活、工作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