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关注教师

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需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16日
作者:姜振祥     来源:山东莱州市曲家镇托幼办
 
    需要,是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时的心理状态。“有欲而后有为”,正是人们的永不满足的需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在基层,常听到农村幼儿教师们的怨叹:工资低,常拖欠,工作环境不好,出力不讨好,社会地位低……言为心声,不平则鸣嘛。但细细思量,又觉得这怨声实在多了一点,它使一些教师患上了“厌教症”,专注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忘却了事业上的进取,放弃了奋斗目标,丧失了责任感,有的怀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得过且过;有的耐不住清贫、寂寞和外界的诱惑而辞职不干。造成幼师队伍的不稳,这已在不同程度上给幼儿教育事业带来危害。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
 
    一、重视幼师较低层次的需要,把握住教师心理需要发展的方向。
 
    幼师的低层次需要与一般人一样,都有相当明显的物质特征,但其需要发展的终极目标又与一般人不尽相同,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非物质特征,然而这种良性的发展却需要早期的精心疏导。工资待遇、衣食住行,这些较低层次的需要是成就、荣誉、尊重、理想等中高层次需要赖以实现的基础,它在人们心灵的深处操纵着人的心理需要发展的方向。
 
    对较低层次的需要不可采取忽视的态度。我们应充分肯定幼师较低层次需要存在的合理性,一般来说,一个连衣食住行都得不到基本保障的人,很难把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当做近期奋斗目标。这时,如果管理者用高层级的需要开导他,他将十分反感而从内心否定这样的开导。恰当的办法是,对那些正当合理的需要,采取“迎合”的态度,将心贴近对象,想方设法,为帮助他实现这种目标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如帮助他们解决工资过低,工资拖欠的问题,实行幼儿教师养老保险、增加医疗费待遇等等。不过只从感情上一味地同情,固然能得到对象的好感,但它却无法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目标要求管理者帮助对象调整这种较低需要与保教工作的关系,鼓励对象积极投入保教研究工作,使其在评优选先,奖金发放中尝到甜头则明确个人利益有赖于保教工作目标的实现,使工作更富吸引力,使幼师队伍群体的凝聚力增强。
 
    在个人较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的同时,更应该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通过各种表彰会、个人经验介绍会、个人事迹报告会,根据其贡献各级政府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促使其精神境界的升华。各级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地跟上。为幼儿教师需要的发展指明方向。
 
    上述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知人”,知人,贵在知心。不仅要知其业务水平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知其个人情况,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要知其细微之处,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为确保管理目标选择手段,找到依据。
 
    二、善任,使幼儿教师找到本职工作与个人需要的结合点,实现两个“需要”的融通。
 
    两个“需要”即幼儿教师心理需要和幼儿园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心理需要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与保教工作需要常表现出相悖状态,比如教师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拮据等情况,很可能把目光盯在物质的追求上,感到当幼儿教师吃亏。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又要求每个教师尽职尽责地工作,出不得半点马虎和纰漏,如何协调好两个需要的关系,促使两个需要融通呢?
 
    以知人为前提的善任,是促使两个需要结合的重要管理手段。善任,对于我们托幼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他们的注意力导向教研和提高保教质量的共同目标上去,让他们在保教工作中找到实现个人需要的契机,在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这样的善任,能使事业和个人利益相得益彰,成为两个需要融通的必由之路。
 
    三、激励,诱导,促使幼师心理需要的升华。
 
    成就,理想等社会精神性需要是需要梯级的中心层。希望自己的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在为社会的奉献奋斗中求取精神上的最大满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幼儿教师中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一般偏重于三个方面:一是“重成就”,二是“好荣誉”,三是“望尊重”。当今社会上某些人对农村幼儿教师还存有偏见,认为幼师是看孩子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个高级一点的保姆,其社会地位在中小学教师之下,有一种压抑感,这种感觉愈大,对中高层心理需要也就愈重。管理者一是把握“火候”进行激励,使之尽量自觉地调整需要层次,实现心理需要的升华;二是提供机会,鼓励参与;三是尊重和激励性评价。
 
    也可能有一部分幼师在满足了较低层次需要后,放弃了中高层次需要,“乐不思蜀”,成绩有一点,不思进取,精神疲弱,“未老先衰”,这种人不在少数,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引导不得法,势必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提高幼师个人需要的层级,使之为更高的目标奋斗,便成了一个托幼工作者更高的追求。要实现这种管理目标,管理者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引导、激励,使幼师心理需要逐渐摆脱物欲的羁绊,而倾向于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求管理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管理工作充满信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更富有人情味,促进托幼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