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振兴之路

西北农村幼儿园办园模式分析与现实选择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09日
作者:郑名马娥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幼儿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在农村应运而生,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针对现在办园模式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应该加强乡(镇)中心园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合理统筹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 办园模式;乡中心园;村办园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婴幼儿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村群众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农村幼儿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截至 2002 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数为 4.91 万所,县镇幼儿园3.33万所,占全国总幼儿园数的73.7%。可见,农村幼儿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体。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在农村应运而生,如乡 ( 镇) 中心幼儿园、村办园、家庭 “庭院式”幼儿园和学前班等,它们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农村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因举办主体、经费投入、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西北农村各类幼儿园的调查以及对各种办园模式的分析,试图寻求大力发展西北农村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改善广大农村幼儿的生存和学习条件提供帮助。
 
    西北地区农村主要的办园模式及其特点
 
    1 乡 (镇) 中心幼儿园
 
    乡 (镇) 中心幼儿园, 就是在乡 (镇) 所在地由乡(镇) 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乡 (镇) 中心幼儿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教师属于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其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也是农村幼教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
 
    但是,乡 (镇) 中心幼儿园数量少,且分布在乡(镇) 的中心位置——乡政府所在地,很难满足偏僻地区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比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县25 个贫困县只有幼儿园 44 所,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有12 个幼儿园,其余各县均只有 1~2 所。甘肃陇西县有18 个乡,仅有9 个乡建了幼儿园,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接受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其管理与投资主体是县级政府,乡政府很少或没有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乡 (镇) 中心幼儿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 (镇)中心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近年来乡 (镇) 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
 
    2 村办幼儿园
 
    村办幼儿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村办村管的村级幼儿园,由村委会集体出资或与村民合资建设园舍、配备简单的设备设施,由村委会或乡教委直接管理的农村保教机构;一种是村民个人举办的“庭院式”的家庭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经费完全由举办者个人投入,园址大多设在家庭庭院内。
 
    这两种形式的村办幼儿园是西北农村最基层的学前教育机构。村办幼儿园大多设在村委会或村民自家院落,在地缘上与入园幼儿家庭、社区最接近,便于交往,情感关系密切,又因其办学形式灵活,收费低廉,能够根据农耕季节的需要灵活机动地调整幼儿在园时间,因而受到农村幼儿家长的欢迎,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但是,这类幼儿园,特别是村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大多规模小、布点分散,如西部某省的一个 2000多户的自然村内,就有 5 家幼儿园,而且全部为混龄班,其中最大规模的有30 名幼儿,最小规模的仅有十来个孩子。幼儿园因经费投入有限,根本无力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与教学设备,房舍条件差,活动室面积不足,缺乏适合幼儿的饮水、洗手、厕所等条件,不能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玩具、图书和教学设备等。
 
    另外,幼儿园的管理与教学人员多为举办者个人,或临时聘用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大都未经任何培训,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又缺乏相应的业务指导,仅凭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或因为经济上的需求来办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偏差,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3 小学附设的学前班
 
    学前班是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之一。截至 2000 年,全国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 60%以上,在地处偏僻、居住分散的西北农村,学前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仅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农村学前班就共计 467 个,占本地区农村幼教机构总数的 67%。
 
    学前班主要招收入学前一年的幼儿,多为全日制或半日制的, 有些学前班单独设班, 大多数附设在小学内。实施小学附设幼儿班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经济优势,学校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资金投入上具有一定的保障;二是衔接优势,小学附设幼儿班这一办园模式有利于搞好有效衔接,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有利于幼儿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活动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作为小学的附属机构,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班 (园) 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小学化”特征明显。管理经费也经常被挤用。小学校长代管幼儿园,缺乏幼教管理经验。学前班参照小学的作息制度, 早上8 点上课,下午5 点半放学,每天至少完成 6 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几乎完全采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以“读、写、算”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游戏活动或唱歌。幼儿不仅要按规定完成课堂作业,还要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学前班成了小学的“预科”。大多数学前班未能根据幼儿特点提供饮水等生活设施,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
 
    现存办园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
 
    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明确规定乡 (镇) 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的责任,同时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但是,由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片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上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幼儿园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长期处于零管理、无引导的自然发展状况。西北农村幼儿园总体上出现布点分散、规模偏小、质量不高、发展缓慢的局面,其典型特征是“两间房子一院落,两位老师一群娃”。这就在管理上出现了很大弊端:一是布局不合理,有些幼儿园 (所) 过于集中,重复设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但规模小、设施差、总体水平偏低;而有些村没有幼儿园,造成幼儿无法入园接受教育。二是分散的园所也使乡(镇) 教委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偶尔的抽查、检查无济于事。
 
    2 “小学化”倾向严重, 整体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受到教育观念、地理环境、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各方面“小学化”倾向严重。首先,农村家长缺乏对幼儿教育价值的正确理解,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读书认字,为今后的小学、中学打好基础,因此,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其次,由于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没有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常常采用“满堂灌”,将对小学生的要求搬到幼儿园;或者由于经费与教育观念等问题的限制在教学中没有提供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的教学器具和方法。第三,由于农村幼儿师资的缺乏, 几乎所有的幼儿班都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主义,仍是西北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
 
    3 办园行为不规范, 随意性大
 
    由于对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制度不严,农村存在着大量未注册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小、设施差,办园条件不达标,安全隐患严重。这些“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管理者、教师和后勤人员都由举办者个人或其亲戚担当,办学过程无人评估指导,办学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不少幼儿园并未将主要的功夫放在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保教质量上,而是靠压缩编制、增加班额、降低教师工资、减少教育设施的配备来降低成本。另外,由于幼儿园举办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幼儿园举办者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师资培养等工作,致使管理比较混乱、教师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
 
    西北农村幼儿园的现实选择
 
    “十五”期间, 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针对西北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和农村幼儿园办园模式的特点与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同时,进一步加强乡 (镇) 中心园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建设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园所管理于一体的农村幼儿教育网络,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1 统筹规划与管理,明确责任
 
    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 “地方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同时规定,“乡 (镇) 人民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责任。”作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管理主体,乡 (镇) 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一是把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纳入乡政府工作职责,建立农村幼儿教育责任制,促使主要领导能够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为农村幼儿教育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二是对本乡农村幼儿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优化组合,统整各园教育资源,逐步推进,防止重复建设或“空白”等负面现象发生,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三是制订并实施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园标准、管理措施与办法,强化对办园过程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办园行为,端正办园方向,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2 加强乡 (镇) 中心园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从西北农村幼教资源的分布来看,乡 (镇) 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骨干力量。因此,加强乡(镇) 中心园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重视其建设与发展,把乡 (镇) 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是促进西北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乡 ( 镇) 中心幼儿园在完成本园保教任务、不断提高自身办园水平的基础上,要承担农村其他幼教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 协助乡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好地贯彻幼儿教育方针政策。首先,乡 (镇)中心园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另外,农村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乡 (镇) 中心园, 幼儿师范等专门院校毕业生的不断充实可以为幼教机构提供新鲜血液和力量。有计划地抽调骨干教师到村幼儿园任教,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农村幼儿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网络。总之, 这种 “就锅做饭”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政府集中投资扩大房舍和设备的使用范围,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乡 (镇) 中心园在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培养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3 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村办幼儿园
 
    村办幼儿园是最贴近农村社区的、集教育和福利于一体的集体教育机构。所以,村办幼儿园作为农村幼教办学最基层的单位,其发展应该适应本村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状况。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农村幼儿园的生源呈减少趋势, 同时有些村办幼儿园本身办园条件差、规模小、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规划布局。首先,抓住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根据自然村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调整村办幼儿园的布局,合班并园,将距离较近、人数较少、条件简陋的单个幼儿班,尽量合并到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优化资源配置,有计划地建成一批符合基本办园标准的农村幼儿园。其次,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按照“就近入院、扩大规模、村级联办”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村办幼儿园。乡、镇教委应参与布局协调,成立联合办园委员会,明确责任,签订联合办园协议书,充分发挥农村最基层的作用,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便于开展教学,可以提高村级办园的整体水平。再次,加强乡中心园与村园、村园与村园之间的联系,有计划地进行师资交流互动,取得上下交流、横向联系、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努力把村办园从“村管不好,教委管不了”的夹缝中解放出来。
 
    4 完善小学附设幼儿园模式,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覆盖面
 
    在小学附设幼儿园 (班) 符合我国农村地区的特点,尤其是在西北农村地区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了避免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可以结合实际,采取“一个学校、两套方案”的方法,小学与幼儿园各有一套管理方案,互不影响;园长由乡 (镇) 教委任命, 业务、经费由乡 (镇) 教委负责,教师也由乡 (镇) 统一调配, 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根据“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的规定,充分利用附近小学的闲置校舍,尽快发展学前一年教育,落实农村幼儿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覆盖面。
 
    总之,西北农村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园,进一步扩大幼儿教育的覆盖面,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