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利用少数民族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发布日期:2007年03月09日
作者:伍丽霞     来源:云南双江县城东幼儿园
 
    幼儿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活动、手工活动和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通过幼儿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美好事物的认识,受到艺术感染,丰富艺术联想,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一、利用少数民族服装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我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种少数民族的服装各不相同,别具一格。这些民族服装能给人绚烂、浓烈、厚重的视觉感受。服装上的色彩装饰有一定的规律和变化,服装饰品丰富多彩,不同的款式具有不同的欣赏价值。如拉祜族少女服装的衣领、袖口、胸襟、裤管、脚边都镶嵌着红、黄、蓝、白、黑等多种颜色的布条和用各色丝线镶成的精美图案,胸襟上装饰着百余个银泡,看上去十分美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从颜色入手,引导幼儿欣赏服饰的颜色和颜色的搭配, 让幼儿自由交谈,说说自己的看法、见解;其次,引导幼儿欣赏服装上各种丝线镶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引导幼儿说说有什么形状、线条,看到这些图形想到什么;再次,引导幼儿欣赏服饰上的银泡。银泡是拉祜族装饰服装必不可少的饰品,他们用银泡排列出的图形,别具特色,美观大方,是幼儿欣赏服饰美的最佳素材。
 
    二、利用少数民族首饰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当地少数民族很重视身上佩戴的装饰品,谁身上佩戴的饰品越多,谁就最美。这些饰品样式不一、各具特色,大多是少数民族妇女自己亲手制作的。民族不同,首饰的大小、形状也不同,每件首饰都代表着各自民族的特征。如佤族姑娘佩戴的耳环大多呈圈形,圈的大小不一,图案各异;拉祜族姑娘佩戴的耳环是用银泡排列出的缀环,傣族姑娘喜欢佩戴孔雀羽毛状的耳环。除耳饰外,颈饰、手饰、脚饰也各具特色。让幼儿通过观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戴一戴,互相装饰,相互打扮,把各种饰品戴在身上,而后欣赏饰品的美,再放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一起载歌载舞,展示佩戴在身上的饰品,让幼儿在欣赏中感知美、表现美。
 
    三、利用少数民族建筑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我县少数民族村寨保留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 这些建筑与宁静祥和的大自然溶为一体,外型独特,别具一格。建筑材料来源于大自然,都是用竹、木、草搭建而成,教师可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美术欣赏。美术欣赏,不是单纯地让幼儿看看,也不能局限于在课内进行,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幼儿获得知识,体验美感。如布朗族住房称“罩房”,房屋平面为椭圆形,两根柱子架在房梁上,椽头骑梁、椽尾搭墙,门顺梁开,用茅草或稻草在木棍上编成草片铺顶,加上布朗人民勤劳善良,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绿茵茵的芭蕉树、茶树,为大自然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感受距离变化的视觉美。傣家竹楼是用毛竹搭建而成,式样呈“金”字形,顶尖下圆。凡傣家村寨都是远观竹木葱笼,近看花果满枝。让幼儿走进傣族村寨,踏上傣家竹楼,到傣家做客,带幼儿到傣族村寨的榕树下游戏,在嬉戏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
 
    四、利用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我县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手工技艺。如傣族以竹编出名,他们用竹片编出的饭盒、餐桌、靠椅等用具,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编制出的孔雀、小鼓等玩具,小巧灵笼、精致漂亮。拉祜族自制的陶器,颜色一般呈青绿,瓷器上画有一些动物,有牛、马、鸡等,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布朗族纺织的牛肚被是有名的手工艺品,被上的图案若隐若现,带着几分神秘,仿佛把人们带回到远古的神话中;蜂桶鼓是布朗人手工制作的乐器,造型独特、美观。佤族自制的刀具各式各样,有弯的,有直的,有翘的,有长的,有短的;大的可重达数斤,小的可藏于衣兜中,真可谓长短不一,各有其用。教师通过收集各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让幼儿通过使用竹编餐桌、竹编凳子、陶罐等用品,观察它们独特的造型,欣赏它们的艺术美、自然美,了解其创造意图,感知民族工艺的丰富性。
 
    五、利用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少数民族的劳动场景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一种纯真至善的美、纯朴自然的美,教师应引导幼儿去感受这样的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人群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象征;有说有笑,有怒有忧,是他们喜怒哀乐的心理反映;匆匆的脚步、结实的身材,是他们承载生活重负的表现。劳动也是一种美,男人的耕作,女人的栽插,春天的播种,秋季的收获,无一不是美的演绎、美的创造。教师把幼儿带到田野中去,让幼儿自由玩耍、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劳动场景,教师进行启发:“你们看到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看到这样的劳动场景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少数民族劳动的造型、动态、表情,使幼儿进一步地感受美、理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