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视频 > 采编脚本

《爱——中国幼教名师》采访编辑脚本--张逸园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12日
    来源:本站原创
 
  编者按: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早期教育频道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合作,摄制播出了以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的先驱名师为主角的专题系列片  《爱——中国幼教名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教名师张逸园、关瑞梧、俞锡玑、陈剑戈、方观容、左淑东、姚淑平、卢乐山、孙岩、黄人颂、方缃、赵寄石、孙爱月、张小清、李晋媛、汪爱丽、郑慧英、史慧中的感人事迹。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大家普遍反映,  《爱——中国幼教名师》节目内容感人至深,人物形象丰满,真实记录了幼教名师把一生奉献给幼教事业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老一辈幼教先驱的风采,对当今的幼教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很多幼教工作者收看该片后一致认为,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幼教名师事迹的展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很好地传递了科学的育儿理念。老一辈幼教名师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非常值得现在以及今后从事幼教工作的人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研价值。
 
    该片所拍摄的每一位主人公,都曾为其钟爱的幼教事业真诚而无畏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全部生命,而将这些名师的事迹忠实记录下来,更是很好地展示了我国幼教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中国教育电视台同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通讯》将陆续刊登《爱——中国幼教名
师》的采访编辑脚本。
 
张  逸  园
 
    [画面]七七事变资料。
    [解说]1937年7月7日,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火笼罩下的北平险象环生。时任北平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教导主任的张逸园,面对幼小的女儿,一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采访]
    张逸园女儿:本来是“七七事变”我母亲就想走,但是,因为当时我只有6岁嘛,带着我到敌后去不方便,太小了,
    [解说]有人劝张逸园把女儿放在亲戚家里,可是,经过一番斟酌,张逸园决定把家搬进学校,这样就可以一面照顾学生,一面照顾自己的女儿了。
    [采访]
    张逸园女儿:我母亲就说,我一个人在那里,日本人来了在那里当亡国奴,她怕我会受奴化教育,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画面]历代帝王庙。
    [解说]这一片古建筑,就是位于北京市白塔寺附近的历代帝王庙。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皇家供奉历朝先王的处所。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这里曾一度是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的校址。
   [采访]
    张逸园女儿:整个一个大庙里头是松柏成荫,各种各样的野花,环境非常好。所以老师带着我们在那个校园里头做游戏,玩,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
    [画面]历代帝王庙、师范学校照片。
    [解说]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的校长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张雪们先生。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许多学生甚至是孤儿。张逸园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从学习到生活,对学生们关怀备至。
    [采访]
    张逸园女儿:跟学生宿舍一墙之隔,所以她……经常到学生宿舍去,同学生病去看一看,或者给他们做一点什么吃的了,嘘寒问暖的,反正关系很密切。同学要是有什么困难了,实在过不去了,她经济上也给予帮助。
    [画面]淡人师范学校照片,张逸园照片。
    [解说]幼师在学校里还设立了一个收费十分低廉的附属幼儿园,专门招收平民家庭的孩子,张逸园把女儿张晓菲也送到了这里。
    [采访]
    张逸园女儿:他们对小孩是很亲切的,说话的时候都蹲在你的面前,或者是弯腰,一定是平视着你,不是像那个居高临下的那种,对孩子非常的好,非常的亲切。
    [画面]幼稚园毕业照片。
    [解说]虽然幼稚园的设施比较简陋,但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里无疑算得上是天堂了。直到今天,已是古稀之年的张晓菲,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妈妈教他们唱的歌谣。
    [采访)
    张逸园女儿:教给我们唱的关于雁群的那个歌,也就是说让我们跟小朋友互相都友爱,就是那个歌。  (唱)青天高,园树稀,清风习习雁群飞,排成一字一行起,飞来飞去不分离,好像我姊妹兄弟,相亲相爱手相息。
    [画面]张逸园照片。
    [解说]张逸园在这里担任了八年的教导主任兼任国文、教育概论及社会学等课程的老师,除了正常教学以外,张逸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感情。
    [采访]
    张逸园女儿:给我们讲南方发大水,当时淹了都是什么,老百姓怎么流离失所,孩子怎么惨,有的时候被卖掉,或者是有的孩子饿死,或者被大水冲跑了什么。
    [画面]张逸园照片。
    [解说]张晓菲永远也忘不了妈妈那慷慨激昂的表情。
    张逸园之女:她就是很激动的,讲着眼睛里头含着泪花,我们也都很激动……都愿意多捐几个铜板,觉得很光荣,这是我应该尽的,要是说谁不捐的话,那很耻辱。
    [画面]历史资料。
    [解说]1921年,从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张逸园,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考入燕京大学教育系继续深造。
    [采访]
    张逸园女儿:燕大是外语教学,全部说英语的,她就很刻苦,从对英语很不熟悉,基础很差,后来念到就是在班上还是名列前茅。
    [画面]历史资料。
    [解说]张逸园很快就成为一名众望所归的学生领袖。
    [采访]
    张逸园女儿:她们教育系选她是教育自治会的主席,还是燕京大学周刊,是她们的学报的主编,参加很多活动,演戏了,练武术了,跟学生代表一起拜访鲁迅先生。
    [画面]张逸园在燕京大学的照片,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照片一组。
    [解说]1927年,张逸园从燕京大学毕业。1933年,张逸园出任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的教导主任。在这个时期,张逸园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采访]
   张逸园女儿:她和那个幼师的,那个时候民族先锋队,就是党的外围组织和幼师的民先有联系。有些民先的队员,有些什么情况,都跟她一块商量,她有时候还做过一些掩护他们的工作。
    [解说]1942年,张逸园冲破重重阻力,带着10岁的女儿来到了解放区,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她完成了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向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转变。
    [画面]张逸园建国初期照片。
    [解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张逸园出任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的第一任处长。
    [采访]
    沈芝莲:都穿军衣……她就穿的非常整齐,非常干净,很有样子。
    [解说]和她的着装一样,张逸园在工作中也同样是一丝不苟。
    [采访]
    沈芝莲:从你的文字,从你的标点符号,一点一点地改……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封信可能会改好几遍,最后才能发出去。
    [解说]在后来的工作中,沈芝莲充分体会到了张逸园的认真和细致。
    [采访]
    沈芝莲:就是让我们下乡调查,调查回来都要求写调查报告,要提出你的比较切合实际的一种建议,不是说泛泛的那种建议。根本是通不过的。
    [解说]张逸园并不是一味地去批评和指责,她更注重去帮助下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采访]
    沈芝莲:她非常严格要求,会帮助我们,也会要求你,让你下去调查,调查以后你怎么写报告,这些她都会教你。
    [解说]在担任教育部幼儿教育处处长的十多年时间里,张逸园带领幼教处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教学纲要》,创办了第一份幼教刊物《学前教育》,为我国的幼教事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解说]1961年,年逾花甲的张逸园,响应党的号召远赴西北,先后在甘肃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为祖国西北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工作了16个春秋,直至1977年离休。
    [画面]张逸园各时期照片、奖章。
    [解说]张逸园曾经任教的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有这样一首校歌。
    [采访]
    张逸园女儿:生活兮教育……(唱)生活系教育,纯朴系孩子。完全是教育为了国家未来的主人。
    [画面]火车行驶。
    [解说]  “生活兮教育”,成为张逸园一生的座右铭,也成为她一生的写照。1987年7月29日,88岁的张逸园在北京病逝。她给女儿留下的只有这样几件东西:一本记录她不平凡一生的旧相册,一枚五十年教龄奖章和一本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