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浅谈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心理需要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作者: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中心幼儿园孙成刚曲敬文     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都在尝试组织幼儿开展自主游戏。在此过程中,大家也都认识到,自主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的选择、支配,可以充分享受游戏活动的乐趣,更能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尊重,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对知识、情感、经验和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心理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有很强的动手操作和兴趣方面的需要
 
    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大都是借助动作进行的,年龄越小,这一行动特征就越明显。大班幼儿的思维虽然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如果要保持思维的持续性,也会毫不犹豫的拿起什么东西或借助什么动作来协助自己的思维,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爱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也正是在不断动手操作、不断表现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可以任意的摆弄,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找代替品,或以自己的动作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大班幼儿兴趣表现更加明显,往往直接反映在游戏的选择当中。
 
    2.幼儿有很强的获得成功的心理需要   
 
    在自主游戏中,每个幼儿几乎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开始游戏。在这些项目中,幼儿的探索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能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此过程中,幼儿对自己的成功常表现为笑逐颜开、手舞足蹈,甚至拉来正在忙碌的同伴共同欣赏。当然,这也是幼儿获得满足、培养自信、得到发展的最佳时刻。
 
    3.幼儿有按意愿生成游戏的需要
 
    幼儿应有游戏自主权,尤其是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有一定的主见和能力,也就有了支持和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同时,大班幼儿完全能够自己不断地扩展游戏的主题,丰富游戏的内容,也能顺理成章地创造出新的游戏。我们在与幼儿的平等交谈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会明确表态,不要老师规定怎么玩,有的干脆说,不要老师帮忙,他们自己会玩。
 
    4.幼儿有爱和归属的心理需要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世界完全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幼儿需要自己去选择、参与自己所喜欢的游戏活动,自己进行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情感表现一览无余。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克制力和谦让精神,而且关爱别人的情感进一步明显,常常愿意充当活动的主要角色,能够比较主动地表现出自己爱的情感,希望能够去爱别人,集体协调活动也进一步增多。
 
    教师了解了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心理需要后,就不难调整自己在组织自主游戏时的指导策略了。指导策略主要有:
 
    1.明确目标,创造条件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自主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就必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因此,在组织自主游戏时,教师应该首先确定合理的目标,并注意目标的多向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多向性是指一次活动能指向多个发展目标;层次性是指同一目标要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阶段性是指针对目标的时间跨度来说,如技能方面可以分阶段来完成,而创造精神、合作意识、动手能力等的形成则需要长期培养。其次,要有为幼儿创造良好游戏条件的意识,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气氛。例如在室内布置时,教师要考虑到:空间可以吸引幼儿参与游戏,也可以中断幼儿活动;可以引发幼儿单独游戏,也可以诱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可以使幼儿随意走动、四处闲逛,也可以使他们有目的地活动。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都可以通过环境来达到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幼儿来参与场地的安排。教师可以将布置好的游戏场地全部拆除,把游戏材料分类,敞开摆在活动室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自由选择场地和游戏材料,使场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样,幼儿使用材料时思路更开阔,使用范围更广。还可以安排开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与不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扩大幼儿的交往面,尤其是让幼儿与比他年龄略小的幼儿一起游戏,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榜样意识,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机会的缺憾,培养他们爱的情感。
 
    2.充分认识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不是指导者,也不是评价者。当然,这里不是说教师就是局外人。首先,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当是援助者。如游戏开始后,有的幼儿能够很快找到游戏的伙伴,与伙伴友好协商达成共识,有的幼儿到处转悠没有结果,有的幼儿行动迟缓、无所适从,有的幼儿为了玩具材料、分配角色发生争执等等。对于游戏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就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其次,当幼儿不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当是观察者。如需要了解全班幼儿的游戏主题和兴趣时,可以采用扫描观察法;需要了解某个区域中孩子究竟干了些什么,可以采用定点观察法;当需要了解某一个幼儿的行为时,可以采用跟踪观察法。再次,当幼儿需要被欣赏时,教师应当是倾听者和发问者,重点体现在活动结束时的讲评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幼儿共同整理经验、分享快乐,由此调动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幼儿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兴趣方面的偏差。
 
    3.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自主游戏本身不是游戏的分类,而是一种发展趋势,它包括所有的游戏,是相对于游戏的不自主而提出的。它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有着独特的可变性,我们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自主与规则的关系
 
    自主不等于自由。所谓自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觉支配活动的权利和可能,二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有坚韧不拔的进取心。作为一个自主的人,应该能够成功地控制住外部环境,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也就是说,自主不等于随心所欲,不等于不要规则,而是要将规则内化为意识,关键在于使规则让幼儿理解接受。
 
    (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自主不等于游戏中完全遵照幼儿的意愿,自主要与指导相结合。教师要在幼儿自主活动时给予相应的帮助、鼓励点拨,不仅能够促进游戏的延伸,而且能让幼儿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的自主权;不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不干涉,尽可能尊重幼儿的意愿;不演戏,使幼儿的游戏意念保持纯真。
 
    (3)愉悦和教育的关系
 
    现在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自主游戏只要快乐,二是认为游戏就是让幼儿获得发展。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偏差的。教育和愉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自主游戏既要让幼儿获得快乐,又要让幼儿获得发展,而且,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活动的机会相对来说更多,气氛也更加宽松,愉悦和教育完全可以双线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