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全语言理论与幼儿外语教育

发布日期:2007年02月08日
作者:傅灵(湖南师大文学院)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受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将儿童语言教育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再思考,并且吸收了当代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全语言”的语言教育改革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语言”运动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
 
    古德曼(1986)最早给全语言教育下的定义是:“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诸多幼儿教育研究者在推广全语言教育时均认可了这一点。全语言教育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语言教育观念。简单地说,全语言教育提倡的是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它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了新的探讨。
 
    全语言理论在二十世纪后期被幼儿语言教育界广为接受,并对我国的幼儿语言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我国的幼儿语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全语言理论来看幼儿的外语教育,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全语言”认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从经验中获得,并非经由成人的刻意教导而来。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熟练地使用语言,能与人沟通。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是扮演主动的角色,积极建构自己的理解。幼儿从使用语言中学习使用语言,在社会的情境中通过不断与人有意义地沟通学会使用语言。成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示范者,并提供一个支持、接纳幼儿探索语言的环境。
 
    根据“全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认识,幼儿外语教学要特别注意方法。全语言的提倡者注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认为儿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动理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外语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外语信息的语言和文字环境所包围,同时采用“ 自然学习模式”( 即示范、参与、练习或扮演角色、创造表达)进行外语教育。
 
    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当他们的外语学习是有用的,即能够用外语来沟通时,这种学习才能对他们产生意义。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外语,脱离了情景的外语对儿童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也就无法激发幼儿外语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全语言的研究者吸取了维果茨基的观点,认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外语学习中可以综合运用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等手段。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外语学习,而且有利于儿童其他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
 
    在全语言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儿童是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从教师方面来说,他们熟悉学习和教学理论,据此选择课程内容和教材,并设计教学活动。从儿童方面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和教师是合作学习关系。教师的责任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并在儿童之间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有权去做自我选择的时候,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在不断“创新”的东西,语言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全语言研究者的眼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没有“错误”可言的,有的只是他们的“尝试”和“创新”。只有尝试了,才会获得正确的表达方式,尝试是创新的前奏和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要容忍幼儿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充分肯定和鼓励幼儿外语学习的创新精神。
 
    “全语言”理论特别强调语言的整体观。研究者们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已经具备了学习作为人的全部语言的基本条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而儿童语言的学习应当是完整的学习。那么,幼儿的外语教学应当不仅重视儿童外语听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为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做准备。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幼儿进行心灵的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采取适宜的教学态度,正确运用奖励与批评。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简笔画教学、动作演示教学、歌唱教学、活动教学等等,都是适合于幼儿外语教学的方法。
 
    我国的幼儿外语教育开始的时间还不长,所依据的理论几乎都来自国外,怎样使这些国外的语言理论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外语教育,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幼教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