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父母课堂

有教养的孩子在成长(上)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9日
作者:晏 红 (清华大学幼儿园)     来源:家庭教育2006年06期
 
 
                                              牙牙学语的孩子说出“谢谢奶奶”时,
                                              奶奶笑了,妈妈也笑了;
                                              刚入园的孩子说“老师,早上好”时,
                                              老师笑了,爸爸也笑了。
                                              长辈们微笑,为孩子从小习成的修养,
                                              长辈们宽慰,因为他们知道,
                                              3 岁看大,7 岁看老。
 
                                              孩子微笑,即使他面对着陌生的那个人;
                                              孩子诚实,即使他知道坦诚后面对的可能是父母的责骂;
                                              孩子独立,即使他知道自己一个人完成将会很难很难;
                                              ……
                                              当孩子习得了这些素养,
                                              他已经,
                                              握有了未来成功的金钥匙!
 
    教养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护照”
 
    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聪明伶俐,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孩子彬彬有礼,人见人爱,做家长的就更加心花怒放了,因为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难怪别人夸奖“这孩子真有教养!”时,孩子和家长一并体面、一并风光!
 
    “养不教,父之过”。教养是为人处事的优良品行和修养,教养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童子礼》把“修身”的微言大义化作操作性很强的生活自理行为: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大小事情。朱熹在《蒙童须知》中进一步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可见,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
 
    教养纯属后天栽培。聪明才智可以遗传,家庭财富可以继承,唯独教养不能自然过户,教养纯属后天栽培,它需要家长有意地教、孩子有意地学。如果家长养而不教,孩子学而不行,即使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文明的素养和高雅的品位。所以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孩子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环境。
 
    教养为孩子发展孕育机会。亨利·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他发现同时应聘的其他三四个人学历都比他高,便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废纸,他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非常惊讶。董事长说:“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被公司录用了,他后来创建了扬名天下的“福特公司”,成为美国汽车行业的巨头。教养就体现在他随手拾起地上的废纸这样的“小节”上,也让与他相处的人享受到和谐、尊重、信任和体贴,并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可见,教养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护照”,这本“护照”有时比文凭还重要,会让孩子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教养需要家长的有意栽培,那就早早地给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的学龄前孩子定做 6 本终身受益的教养护照吧。
 
    教养的六本“护照”
 
    第一本“护照”:独立自理
 
请让我自己来
——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哎呀,已经7 点了,上班快要迟到了,可宝贝女儿却还在那边磨蹭磨蹭地穿她的小衣服。‘扬扬,来,妈妈给你穿,你穿得太慢了,妈妈上班都要迟到了!’”
    孩子心里话:原来妈妈嫌我衣服穿得慢,穿得不好,那我以后都不自己穿了,反正妈妈会帮我穿,就让她来穿好了。
 
    专家告诉您
    有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最好别人帮他做好。长此以往,孩子长大以后可怎么办呢?其实,没有生来就懒的孩子,孩子的许多惰性都是父母让他养成的。他们认为孩子的能力有限,让他自己做还不如自己代劳更方便,结果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亲爱的家长,请不要责怪您的孩子,放手让孩子独立自理吧!
 
    教养名片:独立自理
    说到教养,最起码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其实,随着孩子身心发育水平和自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果自己能做的事情却不自己做,随便劳驾别人为他做事,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权利,这已经与教养的内涵谬以千里了,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人怎么可能是有良好教养的人呢?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需要父母的保护和照顾,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父母不能永远为他们把事情想好做好,父母要逐渐改变包办代替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四种方法帮助孩子过独立关。
    如果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却不自己做,那家长应该怎么办呢?说一遍孩子没印象,说多了孩子不耐烦。确实,很多教育要求都不会产生“言必行、行必果”的立竿见影效果,免不了有婆婆妈妈的一面。然而,教育的反复性不等于单调的重复罗嗦,它需要家长有处理问题的教育智慧,根据情境状况,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同一个目标和要求,这样就减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方法 1:灵活多样地提要求。
    情景重现
    “灵灵,吃晚饭之前要先洗手。”每次吃饭之前,妈妈总会不断地提醒3 岁的灵灵。灵灵也总是像算盘珠子一样,妈妈拨一拨,她就动一动,妈妈不说,灵灵就总是忘了要洗手。
    专家支招
    因为小孩子的长时记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他们常常会“忘记”爸爸妈妈的话。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借助孩子喜欢的动画、神话或童话故事形象,寄予我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动画片、神话和童话故事不但趣味横生,而且教育内涵丰富,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观看、阅读,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引经据典”,变着花样给孩子提要求。
 
    方法 2:评价聚焦在行为表现上
    情景重现
    东东画画了一半,就跑去玩玩具,可玩具才玩了不到5 分钟,他又把玩具堆了一地,凑到电视机前去看电视。我们总是跟他说:“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东东却总是说:“我一会还要来玩的,这些玩具不用收拾的。”
    专家支招
    当你告诉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时,孩子的理解则是:我一会儿还要画画、我一会儿还要玩玩具,我是有始有终的,没有半途而废。因此,毫不奇怪,孩子的反驳理由常常是:“我一会还要来玩的。”所以,与其反复向孩子传达这样模糊的信息,不如变成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进行评价,督促孩子把事情做完。比如,对孩子没有画完的画,可以说:“哎呀,好遗憾哟,这只小猫没有小鱼吃,它会饿坏的。”“森林里的大树怎么只有这么几棵呀,小鸟晚上就回不了家了!”诸如此类的评点要比“上纲上线”的定性评价有效得多。
 
    方法3:用清晰的言行表达要求。
    情景重现
    小凯从小就爱喝饮料。一天,小凯从外面回来后,拿起饮料就喝。妈妈看见后说:“小凯,你不能喝太多饮料,知道吗?”小凯像是没有听见,继续大口大口喝饮料。妈妈走到小凯的跟前,又说了一遍:“小凯,喝太多的饮料对身体没有好处,听妈的话,啊!”“噢,知道了。”可妈妈走开还不到两分钟的工夫,小凯就把一瓶近500 毫升的果汁喝光了。
    专家支招
    虽然妈妈在语言上传达的是不喝饮料的要求,可孩子根据自己的探索得知,妈妈是允许他喝饮料的。父母软性的重复、提醒和说教,都让孩子有机可乘,其实父母只需说明要求,然后用行动支持就行了。比如,要求小凯别喝饮料的同时,收起饮料并提供白开水即可,用不着那么多的劝说和开导,因为孩子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早已有了自我控制能力。
 
    方法 4:简洁的行为示范和引导。
    情景重现
    家里要来人了,爸爸要求楠楠在客人来之前把地板上的玩具收拾好,而此时楠楠正在看电视。听到这个任务,楠楠一面哭一面与爸爸争辩并继续看电视。
    专家支招
    此时爸爸应走到孩子跟前,平静地要求她把玩具收拾好,然后拉着她到玩具散落的地方,手把手地引导,迫使她收拾玩具。当孩子服从要求、收拾玩具后,爸爸就应撤回行为引导,而不是反复责备:“你为什么不收拾玩具?”所以,当孩子不听家长的劝告,家长应使用肢体语言引导孩子服从,如果孩子按要求进行活动了,就撤回肢体语言,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这比反复只提要求有效多了。
 
    第二本“护照”:独立自理
 
“谢谢您,再见”
——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秦秦,我们快回去吧,天都快黑了。”“可是,妈妈,我还没有跟老师说再见呢!”“没关系,没关系,现在那么多小朋友跟老师说再见,我们先回去吧,少说一次没关系的。”
 
    孩子心里话
    妈妈常常跟我说要讲礼貌,可是我想跟老师说再见,妈妈却拉我走了,如果有很重要的事要做就可以不讲礼貌了吗?
    专家告诉您
    一些父母认为,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唯独礼貌待人是一桩小事,很容易被误解为属于“不拘小节”之列。其实,礼貌待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孩子人际交往的大事,因此要形成礼貌待人的教养习惯,进而形成文明礼貌的美德。父母和孩子要把礼貌待人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而且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教养名片:文明礼貌
    礼貌待人是孩子获得良好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孩子与他人交往,要有尊重他人和友善的态度,礼貌待人的言谈举止承载着“尊重”和“友善”的信息。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是不受欢迎、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其实是给自己堵上了与他人进一步交往与合作的大门,尤其是与人初次交往的时候,礼貌待人更加重要。可见,孩子有了礼貌待人的教养行为,是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基础,对他将来为人处事有很大的益处。
 
    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提醒
    情景重现
    “姗姗,怎么周阿姨来了不叫人呢?妈妈不是跟你说了吗,看见认识的人就要打招呼。要跟大人们说‘您好’,分开的时候要说‘再见’。”
    专家支招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继承和发扬礼貌待人的传统美德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好方法。您可以给孩子讲礼貌待人的经典美德故事,也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优秀事例。如果发现孩子有不礼貌的行为表现,要及时给孩子指出来,并帮助他纠正。当然,您要注意维护孩子的“面子”,不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批评呵斥,而是把他拉到旁边,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以后要改正。
 
    方法 2:根据不同的礼仪培养孩子。
    情景重现
    朱朱是个嘴巴很甜的小家伙。见到谁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们常常跟他说,要跟叔叔阿姨说“您好”,这小家伙可听进去了,见到谁都是“您好”“您好”的,见到了小伙伴们也是“您好,您好”的,弄得小伙伴们都挺尴尬的,觉得和小朱朱挺生疏似的。
    专家支招
    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有不同的礼仪,与老师、同学、父母、长辈、邻居、陌生人、老人、年轻人在一起,言谈举止是有差异的,可是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指导,对父母的基本礼貌是什么,与爷爷奶奶怎样相处才叫尊敬,与叔叔阿姨怎样说话才是文明懂事的表现,这些都是在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基本观念和技能。外国人、少数民族以及信仰宗教的人,不同的礼仪代表不同的含义,父母都要在适当的机会场合让孩子了解。在孩子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的今天,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为基础的礼貌待人,是孩子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方法 3:教孩子正确对待不讲礼貌的人。
    情景重现
    我们常教育西西要懂礼貌,这孩子也很听话,对大家都很有礼貌。但有一天,西西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很委屈地向我哭诉:“妈妈,小童欺负我,他骂我,骂得可凶了,你们说要讲礼貌,所以我都不去和他吵架,可我觉得好委屈。”
    专家支招
    有礼貌的孩子受到不礼貌的孩子欺负,怎么办?这确实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孩子总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当孩子在外面“吃亏”或者“受欺负”的时候,家长“组团”为孩子出气或者怂恿孩子还击,对孩子的影响都有消极之处,所以家长有必要培养孩子正确地与不讲礼貌的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遭受委屈的孩子,父母要保持冷静,不急着表态,让他慢慢倾诉,再根据孩子交往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指导。这倒不是为了“争口气” 或者“挽回面子”,而是培养孩子在游戏冲突互动中增强交往能力,学习游戏规则,提高人际关系智能。例如教孩子几句简短的自救语句,并让他大声地、快速地说出来:“你干什么?”“老师快来!”给对方以威慑,为自己呼救。平时也可以在家里故意“侵犯”孩子,看他会不会躲闪回避,锻炼他对外来危险的预见能力以及迅速规避能力。
 
    文明礼貌小链接
    幼儿的文明礼貌清单
    小班
    (1)会使用礼貌用语:早、再见、谢谢。
    (2)学习在长辈提醒下招呼人。
    (3)能分清自己和幼儿园的东西,不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
    (4)在集体活动中,能按老师的指示行动。
    (5)能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东西,不随便翻弄别人东西。
    中班
    (1)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礼貌用语:早、好、再见、谢谢、别客气。
    (2)别人送给东西要得到父母同意才能接受。
    (3)逐步养成说话轻、走路轻、放东西轻的习惯。
    (4)别人问话时要回答。
    (5)知道集体活动时要按次序、不拥挤。
    大班
    (1)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礼貌用语:早、好、请、谢谢、别客气、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2)能注意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嘴。
    (3)愿意学习他人的优点,能接受批评。
    (4)会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5)对人说话态度和气。
 
    第三本“护照”:尊敬长辈
奶奶,早上好
—培养幼儿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老徐,快快快,快把我的饭盛来,我肚子饿死了!”5 岁的蒙蒙这么“差遣”着他的爷爷。每当这时,我总是会呵斥蒙蒙:“蒙蒙,你怎么可以这样,要尊重爷爷,知道吗?”爷爷却总是忙不迭地来为蒙蒙“保驾护航”:“没关系,没关系,孩子饿了嘛,孩子这么叫我,是跟我亲热。”
    孩子心里话:每次我想做什么,只要一叫爷爷,爷爷就都给我做好了,这样,我就不用自己辛苦了,反正爷爷说的,我想要什么只要跟他说就可以了。
 
    您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禅师听三位母亲聚在一起聊天。
    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比其他孩子身手灵巧。”
    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无人能及。”
    第三位母亲腼腆地说:“我的儿子很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天赋。”
    随后,三位母亲各自提着一个沉重的水桶返回村子,准备做饭招待禅师。三个儿子都跑出来迎接母亲。
    第一个儿子连翻好几个筋斗,赢得大家的喝彩。
    第二个儿子唱出了美妙的歌声,确实非常动听。
    只见第三个儿子默默地跑到母亲跟前,替她把水桶提回家。
    三位母亲问禅师 :“ 你觉得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禅师回答:“你们的儿子?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而已。”
    禅师的回答道出了为人之子的基本要义,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容貌、才华、智慧、技能固然都是很可贵的,但美德是最可贵的,尊敬长辈则是作为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教养。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有为人处世需要遵守一定规范的意识和常识,而家庭就是第一个实验田。如果家庭教育不注意这一点,放纵孩子为所欲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先是“没大没小”,接着是“没老没少”,最后很可能“无法无天”,这就发展到非常没教养的地步了。
 
    教养名片:尊敬长辈
    尊敬长辈使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
    虽然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不同的,因此,与不同的人相处需要遵守不同的相处规则和文化习俗,这是教育孩子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当然,由于幼儿的生活内容比较单纯,接触的人也比较有限,很多为人处世的规则他们现在还不可能掌握。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懂得尊敬长辈,不把爷爷奶奶当成是“保护伞”或是“万能人”,要孝敬、关心长辈。
 
    尊敬长辈行动马上开始
    行动 1:把尊敬长辈融入日常生活中。
    情景重现
    早上起床以后,爷爷奶奶准备好了早餐,亭亭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就是不跟爷爷奶奶说“谢谢”。
    专家支招
    要教育孩子有礼貌地向老人打招呼:“奶奶,早上好!”“谢谢爷爷!”“再见,爷爷奶奶!”出门在外的时候,给孩子提一个总的要求: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是你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要有礼貌地说一声“叔叔阿姨好”。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如果叔叔阿姨没有朝你这个方向看,可能是他正在忙自己的事情,你就可以不打招呼了;如果这个时候打招呼,反而有可能打扰叔叔阿姨。这不但锻炼孩子尊敬长辈、讲礼貌的好习惯,还培养了孩子根据场合灵活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行动 2:亲子交流其他孩子的尊敬长辈行为。
    情景重现
    “妈妈,大家好像都很喜欢隔壁的蓝蓝,他们说蓝蓝对爷爷奶奶很好,是个尊敬长辈的孩子,那我有时候会跟爷爷奶奶顶嘴,大家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呢?”
    专家支招
    成人和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而不善于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像尊敬长辈这样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因为它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很容易被人忽视。父母与孩子一起出行在外的时候,如果发现其他孩子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表现,父母随便加一两句评价就对孩子有教育作用:“刚才那个孩子不错,他知道怎样尊敬长辈。”“刚才那个孩子我不喜欢,这么大了还不会尊敬长辈。”这些随机教育都会对孩子有积极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如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看到相关的行为也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评价和引导。
 
    行动 3:教育孩子体谅和关心长辈的状况。
    情景重现
    君君在社区的公园玩耍,奶奶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去接君君回家,君君就一个人跑回家责怪奶奶:“你不是说来接我给我买东西吃的吗,结果怎么没来?”爸爸告诉君君:“奶奶生病了,不能来接你。”君君挠挠脑袋说:“奶奶也会生病?奶奶不是说身体很好,不会生病的吗?”
    专家支招
    长辈身体不好,要教育孩子学会问候,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端杯水,提醒爷爷奶奶吃药。有时候爸爸妈妈比较疲劳,孩子却没有“眼色”,还叫爸爸妈妈做这做那,或者问这问那,爸爸妈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累,想休息一会儿,你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总是叫我。”很有必要给孩子提出这样明确的要求,教育他学会观察和体谅别人,在给别人减少麻烦的过程中学习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行动 4:日常生活照顾中减少包办代替行为。
    情景重现
    “今天的菜不好吃,我不吃了。”漠漠一下扔下筷子,顾自去看动画片了。
    专家支招
    有的孩子发现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就不吃饭,或是让家里人给他出去再另外买吃的,这时父母应说今天先凑合着吃,明天再买。这时候至少有两点可以教育孩子:一方面,你事先也没说要吃什么,现在临时想出来的主意,在该吃饭的时候让爸爸妈妈饿着肚子给你重新买,你考虑到别人的需要了吗?另一方面,既然饭菜已经做好了,就应该先吃下去,否则就是不太尊重做饭人的劳动了。
    虽然孩子需要成人的关照和爱护,但是成人不能有过多的包办代替。如果成人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孩子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认为长辈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珍惜和感谢的,就很容易产生不尊敬长辈的行为表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