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父母课堂

时代呼唤“父性教育”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9日
作者:陈建翔     来源:家教指南
 
    一、“父性教育”是家教的另一半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
    实施父性教育的前提,是父亲们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对父亲们自己的教育。
    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我们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这“半边天”在支撑着,足足少了一半。这,就是许许多多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父性教育” 是帮助孩子建立“主心骨”的教育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是对应的。我们自古有“天父地母”、“严父慈母”的说法。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敛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个性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感性理性的美的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孩子们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主心骨;我们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女孩子更有“软弱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说得严重一点,一个民族如果不想变成“侏儒”、不想“去势”,就必须加强弘扬阳刚之气的父性教育。
    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叶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同时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三、父性教育有许多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父性教育有许多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
    大多数孩子都有对母亲的缠绵和依恋偏向。孩子的这种恋母情结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况。不但加剧了亲子关系向母亲倾斜的趋势,而且造成了“孩子都应该由母亲来抚育”的假象,使得父亲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一推了之。
    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潜在危机。因为孩子们不仅在婴幼儿阶段(甚至在母体孕育阶段)就需要父亲的抚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需要父亲的直接帮助和影响。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的成长中显露出来。而做母亲的,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她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这里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母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而父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则表现得比较兴奋。
    由于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整洁、喜静,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父亲们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做母亲的一般是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 由于父亲们粗犷、豪放的天性,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特质:大度、开朗、喜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
    当然,我并不是贬低女性和母性。恰恰相反,我是非常推崇女性和母性的。冰心说过,女性占有50%的真、60%的善、70%的美。我完全赞同。我认为,女性,特别是母性,其天性是更符合人性的:人类的未来,必然属于女性所代表的发展方向。如果说,人类的发展是不断扩展的圆圈,那么,女性就是这个圈的原点,男性则由此出发,去伸展半径,拓展人类的空间。男性是向空中飘扬的风筝,但系着风筝的绳头,永远都握在女性手里。
    那是未来趋势。现实社会还是男性更有力量、更有支配权的社会;父性教育,也有特殊的优势,是母性教育不可替代的。
 
    四、90%以上的家教问题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前不久,北京动物园出现了“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这个事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父性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人格发展潜藏的极端危害。
    这名清华大学生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养成了对母亲的狭隘的依赖感。妈妈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规定。他缺乏自我意识,很少与别人交往;直到上大学才学会骑车,甚至他骑车上学的路也要由母亲来指点。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顺从母亲报考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电机专业,放弃了他喜欢的生物学。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独力难支,而且极容易变得偏狭。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却没有给他应有的力量和尊严,也没有给他发展个性的“ 天空”。孩子的妈妈说:我到了收获的年龄,但却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父性教育的缺失所投射下来的长长的阴影。
 
    五、新时代的选择
 
    倡导父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最根本的,还是来自时代的变化。
    第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过去的教育,是狭隘的应试教育。在这狭隘的应试教育中强调知识至上,特别是理科知识至上。我们过去经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样的教育观念里,家长的任务,无非就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其他的就帮不上什么忙了。现在的情况变了,只吃学校应试教育一口饭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使考上了大学、有高学历,也有可能被淘汰。所以,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在改革,增加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教育,以完善孩子的人格。在这些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极其重要的,父亲们更是责无旁贷。
    第二、个性化选择的必要。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社会,与以往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有—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个性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是统一化的社会。统一化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选择,个性化则随时需要选择。过去,教育没有什么选择,做父亲的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社会和母亲(母亲也是在简单地执行社会的统一意志)。现在,做父亲的无法逃脱选择的责任。他必须与孩子的母亲一起,为孩子的健全成长选择适当的教育。
    第三、实现个体终生学习和建立学习型家庭的必要。过去,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父亲们把孩子学习的阶段交给了学校。但在终生学习时代,家庭又一次成为学习的中心,家长必须与孩子一起建设学习型家庭。父亲在这方面必须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四、家庭旧式分工的消解。“男主外,女主内”,是农业与工业社会旧式分工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逐渐告别匮乏走向富裕、闲暇时间增多的今天,家庭分工面临一场革命。母亲们不一定只是“相夫教子”,她们有了自己更大的活动舞台;父亲们也肯定不能把家当成旅馆,他们应该、也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家庭,投向家务活动,特别是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