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作者: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幼儿园闫婷     来源:本站原创
 
 
    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最为重要的心理“营养素”之一。 “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是对幼儿园组织实施生活活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长期与幼儿的接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情感世界真实而又丰富,需要成人密切关注。反思过去,我们的生活教育总是关注认知因素,关注生活技能的掌握,而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与体验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效能,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融入集体,感受共同生活的乐趣。生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尝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表达情感与交往合作的技能,逐渐形成集体生活的概念,使其感受共同生活的愉快。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尊重并鼓励孩子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珍惜孩子自然、健康的情绪感受
 
    孩子的情感并不完全外露,有时比较内隐,我常常通过谈话来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自然情绪与感受。有一次,我和中班孩子在“喜欢做大人还是做小孩”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结果有19个孩子表示喜欢做大人,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要做数学家、科学家、老师;有的要工做,赚钱;有的认为长大了可以做超人保卫地球;也有孩子说长大了就想做个好妈妈好爸爸,等等。不喜欢做大人的孩子有9个,理由是“小孩可以天天玩”小孩可以多睡觉,睡很长时间”“因为小,爸爸妈妈会宝贝我”等。无论孩子是喜欢做大人还是做小孩,也无论孩子长大喜欢做科学家抑或只是喜欢做好妈妈好爸爸,都是孩子自然、真实、健康的想法和情绪感受,教师都应予以关注、接纳和尊重,切不可认为喜欢做科学家的孩子就是理想远大、有出息,从而加以表扬鼓励,不喜欢做大人的孩子就是不自立、没出息,从而加以否定批评,无视孩子健康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是心理变化的主体。幼儿情绪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肤浅性等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为明显。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实物环境是指教室中实物的摆设;心理环境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语言环境是指幼儿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幼儿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如: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们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三、引导孩子体验和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每个孩子都渴望爱于被爱,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最初人格形成的基点,其核心就是感受和体验。教师日常不经意的言行会成为孩子们判别自己是否被爱的依据,因此,教师每天都要注意和每个孩子交谈、交往,向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积极回应孩子的问好,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始终面带微笑询问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作出反应,时时让孩子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过程中,常常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无意中使有些孩子产生了邀功心理,每做完一件事就会习惯地说“老师,我做好了”“老师快来看呀”,等等。孩子出现这种现象虽属正常,但也反应了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自理生活、文明生活、安全生活、愉快生活的积极态度,于是,我尝试用自我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如,在开展值日生自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张图表,用三枚图章代表“早早来幼儿园”“样样事情都完成”“轻轻说话有礼貌”三个意思,让做值日生的孩子每次以盖图章的方式作自我评价。一个月后进行统计,逐渐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家服务不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是为了方便自己和大家。让孩子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值日生工作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孩子将值日生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觉要求。
 
四、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但愿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而游戏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在游戏中,幼儿能扮演各种角色,重现周围人们的语言、动作和态度,需要得到满足,体验到巨大的快乐。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游戏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家园配合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现在的家长虽然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但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比较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一次于幼儿的谈话中偶然涉及“哭”的话题,“为什么会哭”的问题充分反映了孩子内心的需要、不满及困惑。据统计有16个孩子哭由家庭中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引起,如,“爸爸打我”“我毛笔字写得不好,爸爸骂我”“爸爸妈妈吵架,我很生气”“我没错,妈妈还打我”等。另6位孩子哭是因交往受挫,如,“没有人和我做好朋友”“因为我做错一点事,小朋友就不原谅我”等。因内心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动得哭的只有1人,“我过生日时,小朋友都和我握握手,还抱抱我,我太感动,就哭了。”我将孩子们说的话整理出来贴在“家园联系栏”里,写上“亲爱的家长,你能读懂孩子的心声吗?”这一内容,引起了家长的极大关注,许多家长看了好几遍,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影响,他们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商量策略,修正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世界,在日常活动中应关心他们对善举有没有积极向往的意愿;不应只关心孩子有没有学会某方面的技能,而应关心他们欣赏什么,推崇什么,从而使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