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作者: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郑艺     来源:本站原创
 
 
 
一、问题提出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幼儿运动课程必须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体运动的兴趣与需要,使他们在基本运动能力、体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方面得到发展,为其终身的健康体质奠定扎实的基础。发展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教育理念是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首次提出的,在实践层面上没有现成的内容和方法可借鉴。在当前的幼儿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忽视综合性运动,因而造成幼儿运动能力下降幅度较大。我们从60位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幼儿在家的静态游戏时间大大超过动态游戏时间,户外运动时间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从2001年起立项了“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区级重点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为广大幼儿园的教师提供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活动实例和指导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运动能力概念及意义
    幼儿运动能力是指人体活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指导和支配下的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从幼儿的身心理特点出发,幼儿运动能力包括:平衡能力、协调、灵敏性、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幼儿运动能力的提高,不仅有着极其重要的健身价值,而且对幼儿智力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培养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环境创设
    我们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活动环境,注重运动环境的多样性和挑战性,将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转化融合为教学的要素,充分满足幼儿对各种运动的需求,激发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将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活动内容
    根据幼儿运动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筛选并设定了促进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力量素质和速度等运动能力发展的具体教学活动内容,并形成系列活动方案。
 
    (四)指导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运用游戏活动法、成功体验法、任务驱动法、多元互动法来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成效
 
    通过此课题的三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幼儿、教师和家长均得到了发展。
    (一)幼儿的发展
    为了充分了解课题实践研究对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成效,我们在实施活动方案前,拟订了身体运动能力测试内容和方法,并选择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进行研究前、后的测试,初步了解实践研究的成效。
表二           测试内容与方法
内   容
指   导   语
提   示
单脚站立(s)
“象我这样一个脚站立,比比谁站的时间长。”
双手垂直、单脚站立
向上牵拉重物(g)
“学大力士,两手交替用力把沙袋拉到顶。”
在规定位置上垂直站立,两手交替拉绳。
登  楼(s)
“学登山运动员,走楼梯,看谁走得快。”
登1——3楼
综合运动能力(s)
“爬过草地,走过小桥,钻过小山洞,跨过小沟,把手中的东西,送给小动物吃。”
手中的物品不能丢失。
【注】:“向上牵拉重物”,即: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定重量沙袋,另一端穿过固定在一定高度的滑轮后垂下,幼儿左右手交替拉动绳子,将沙袋拉到顶。沙袋的重量逐渐递增至幼儿能够拉动的最大量。
表三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运动能力水平比较
测试
内容
单脚站立
(s)
向上牵拉重物(g)
登  楼
(s)
综合运动能力(s)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平均值
11.607
10.604
11.3
11.183
23.025
23.164
21.667
20.791
标准差
18.159
13.106
1.013
0.596
3.337
3.621
5.308
8.764
Z   值
Z=0.347<1.96
Z=0.770<1.96
Z=0.219<1.96
Z=0.662<1.96
P   值
P>0.05
P>0.05
P>0.05
P>0.05
【注】: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极显著
    由表三可见:
    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幼儿在综合运动能力上并不存在差异,这表明幼儿的运动能力在常态情况下总体是呈自然发展状态的,虽然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总体水平是一致的。
表四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运动能力水平比较
测试
内容
单脚站立
(s)
向上牵拉重物(g)
登  楼
(s)
综合运动能力(s)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平均值
89.849
24.552
17.016
14.366
18.288
19.633
12.891
14.109
标准差
116.57
28.651
1.961
0.780
1.499
2.495
1.989
7.477
Z   值
Z=4.214>2.58
Z=9.742>2.58
Z=3.586>2.58
Z=1.219<1.96
P   值
P<0.01**
P<0.01**
P<0.01 **
P>0.05
【注】: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极显著
    由表四可见:
    (1)从测试结果的P值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幼儿与对照组幼儿在单脚站立、向上牵拉重物和登楼速度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表明实验组的幼儿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有意识的综合运动能力培养之后,身体的平衡能力、手臂力量和腿部力量有了明显的增强。
    (2)实验组幼儿左右手交替牵拉重物的重量的大幅度增加,不仅表明幼儿的手臂肌肉和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了幼儿左右肢体的协调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实验组幼儿登楼速度的显著性提高,不仅表明幼儿的腿部力量有明显增强,同时显示出幼儿身体的肺活量、灵敏性、协调性亦有了一定的提高。
    (4)综合运动能力方面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Z值的差距在增大,表明幼儿综合运动能力也是有一定发展的。
 
    (二)教师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幼儿运动过程中,教师们能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步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出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体育活动内容,提供可选择的、难度各异的活动器械,从而使教师组织与设计体育游戏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也提高了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的能力,并总结出观察指导中的“三多三少”:多观察、少干预;多鼓励、少批评;多保护、少限制。
 
    (三)调动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开展“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过程中,增强了家长对幼儿运动能力培养的意识:从不理解到逐渐接纳,再到现在的积极支持、乐于参与,家长从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形成了幼儿运动活动开展的双通道,有效地增进了家园情、亲子情。
 
四、结论与思考
 
    “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经过三年的研究,其效果在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中已初见端倪,显示了它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为上海学前课程指南中运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经验。
 
    一、本课题研究方案有效扎实的实施,促进了幼儿运动能力的明显提高,并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活动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二、在研究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幼儿上下肢体、左右肢体整体性、协调性的均衡发展,设计了丰富的、均衡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活动游戏,弥补了当前幼儿运动教育中此项内容的不足。
    三、在实施建构幼儿运动能力培养的活动方案时,必须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避免成人化和小学化,应强调以游戏为其基本的活动方式,以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培养为其主要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幼儿运动能力培养的重点可放在平衡、灵敏、协调这三方面,耐力、力量和速度则作适度的培养。
    五、幼儿运动能力的研究涉及人生理、心理的诸多因素,如何在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将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研究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2.迈向新世纪的上海市幼教系列丛书.幼儿园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M].11 .
3.刘馨主编.学前儿童体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