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面向21世纪构建幼儿全语言教育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5日
作者:袁爱玲(华南师大教科所)     来源:教育导刊
 
 
    崭新的21世纪已经向我们走来。这不仅仅是时间概念的改变,她的到来意味着全世界、全社会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高科技迅速产业化的巨大冲击波推动下,未来的社会更加凸显高变化性、高竞争性、高创新性、高合作性和高冒险性等特征,这将对人的素质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故此,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社会共识。而语言教育是挑大梁的教育。这是因为:1.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何谈发展?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研究显示,个体在会说话之前,思维水平不及大猩猩,而一旦掌握了语言,其思维水平便迅速产生质的飞跃超过大猩猩。语言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 3.在以信息和网络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会学”胜过“学会”,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问、听、读等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从上述可见,语言教育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想让语言教育完成其肩负的重大使命,还必须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层次审视和认识语言教育的价值。
 
    任何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承传着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代的遗产。一代接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酬谢的语言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因此,“使儿童了解本族语时,我们也就使他们了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领域,了解人民的精神领域。”可见,语言教育绝不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继承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有着巨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认识语言和语言教育的作用,去构建适应21世纪社会高要求的语言教育。
 
    一、21世纪要求人的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不难预料,21世纪对人语言能力的要求将高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她不仅要求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而且要求人能读会写,既能快速获取文字符号资料中的信息,又能准确、快速传递自己的思维成果,写出漂亮的文章;不仅有高超的母语驾驭能力,而且能对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因而国际间的人际交往迅速扩大。这样,消除语言障碍,掌握外语就成了个体求发展的必备能力。“外语是通向21世纪社会的通行证”已成为许多人的口头语。与此同时,电脑也是跨进21世纪大门的通行证。电脑普及速度之惊人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这对语言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电脑的重要功能就是对各种信息和文字进行加工处理。“如果语言不统一,文字不规范,不注意推广普通话,要想广泛采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是很难的。”这就是说,电脑的普及从另一侧面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民族共同语言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血液,从共同语是否普及,可以测知现代语言教育是否发达;从现代语言教育是否发达,又可以测知文化和经济是否先进。”可见,语言教育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以上所述,想说明未来社会要求人的母语和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然而,现实中人们的这四种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远不如意。本来,人的遗传基因里赋予我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以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我们的语言教育和语言环境不理想,它们未能全面而充分地展现出来,造成比比皆是的低语言能力的人。有的人理解性口语能力强,而表达性口语差,正如一歇后语所述“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里却倒不出”;有的人能说会道.但让他写文章就有行“蜀道”之感了;至于会读不会写的人和会母语不会外语的人更是多如牛毛。所以,有许多人抱怨“吃亏就吃在不会说上”。
 
    “吃亏就吃在不会写上”;“吃亏就吃在不会外语上”,我们深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未得到全面充分发展而惋惜。事实上,每个出生时健康的婴幼儿都拥有极强的语言发展潜能,而且还具有使其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本能欲望。只要语言教育适时、科学,语言环境良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高语言能力的人。
 
    二、全面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发展”是儿童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在心理发展任务中,获得语言是核心的任务。掌握语言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因此,婴幼儿语言的发生、发展及其条件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研究的热点问题,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语言获得理论。如:“模仿说”、“强化说”、“转换生存说”和“认知说”等。尽管对语言获得的解释有较大分歧,但各理论流派都不否认婴幼儿时期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期。无论是对声音符号(口语),还是对文字符号(书面语)都处于敏感阶段。在其敏感期学习语言,如果教法得当,就会产生“多”、“快”、“好”、“省”的效果,而且无需意志努力,轻轻松松、不知不觉的学会了。相反,语言学习过了敏感期,就会导致“少”、“慢”、“差”、“费”的结果,而且必须“刻苦”学习(需要意志努力)才能有所收效。大量实验和自然的例子己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对婴幼儿期要掌握口语是世人的共识,无半点争议。而对于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则并非共识,争论至今十分激烈。最初的争论焦点是婴幼儿能否掌握文字符号。反对派认为: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而婴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阶段,所以他们是不可能掌握抽象符号的。这种观点很快被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大且实验证实是错误的,婴幼儿时期完成能够认识、理解和记忆“抽象的设计院符号”(中国文字具有形象性)。于是争论焦点又从幼儿能不能掌握转向“有无必要”掌握和“有无好处”掌握上。反对派的观点主要有:1.教育的分工一直很明确,幼儿阶段解决口语问题,小学阶段解决识字阅读问题,幼儿园没有必要替小学完成任务。即使教了,到小学再学幼儿就会不感兴趣; 2.幼儿阶段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掌握抽象的文字符号是违背幼儿学习规律的;3.幼儿教育重在发展智力,不在早识和多识几个字上……。这些观点表面看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教育的分工具有历史性,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应该随社会的要求和对人学习能力研究的深入而变化。不否认,幼儿阶段应该突出口语发展,但并不妨碍认识一下所发声音的“代号”(文字)。实验已经证明,识字阅读对口语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幼儿阶段识字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强调“认”,后者则侧重在认的基础上组词、造句和书写。在小学,只会认是过不了关的。幼儿阶段处于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可以不费力就学会认,这恰恰给小学打下十分有利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因为一入小学就面临对每个字都要达到会听、说、读、写、组词、造句、拼音等一系列重任,于是造成不少小学生适应困难,而成为差生。小学要求“减负”的呼声之高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认为只盯住在小学里“减负”是难以奏效的,而应该充分利用幼儿极强的无意识学习能力,解决部分“认”的任务是行之有效的“减负”措施。笔者的许多早期识字阅读实验对象,入小学后都感到学习轻松,而且成绩优良,同时还形成了自信、自尊,喜欢读书等个性品质。
 
    让幼儿学习书面语需要解决“观念”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为每个幼儿的一生打基础的,而不仅限于为入小学作准备。未来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每个人需要不断自觉获取新信息,才能跟上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从小识字阅读对提高孩子的独立自学的能力,学会学习,形成爱读书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这些是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第二,社会学习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的研究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就己经显露。特别是我国的文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加之,我们强调幼儿阶段以认识他们熟知的人、事、物、时间、地点等代号为主。这就是说,我们所教幼儿的字,在其音、形、义三要素中已有两个要素是他们熟知的,现在只剩下“形”这一个要素,这对处于文字敏感期的幼儿来讲,是“顺手牵羊”的事情。从大量不费力就过了识字关的实例看,文字学习是幼儿思维能力完全能够驾驭的。幼儿能否掌握又字,主要取决于教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而不是文字本身。
 
    第三,把识字阅读过程与发展智力完全对立起来更是错误的,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识字阅读活动是一项全面而优越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全部参与,才能注意和观察到汉字间的细微差异;记住其音、形、义;想象出它代表的事物及其特征;概括出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发散出每一个字所包含的众多对象,如  “红”::红旗、红苹果、红皮球……等。达尔文进化论中“用进废退”的法则在这里仍然适用。各智力要素经常全面参与识字阅读活劫,岂有不发展之理。笔者最初研究和提倡早期识字阅读的动机,主要在于它能有效促进智能发展,用一种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来开发智力是最经济实惠的。关于早期识字阅读的其他好处,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早过阅读关就等于给了幼儿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将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尽情涉猎知识宝库中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此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而主动获取的知识更容易转化成为智力。
 
    第五,早期识字阅读有利于大脑细胞的发育。最新的大脑生理学研究揭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与大脑细胞的结构有关。每个脑细胞上的树突越多,特别是超出50个树突的细胞越多,人就越聪。而要想让大脑多长树突,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营养、刺激和刺激的时间。也就是说大脑长树突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生长的。人生的0-6岁期间是树突生长最迅速的阶段,而0-3岁期间的生长速度又快过3-6岁,这也正是世界范围内0岁教育热的重要起因。文字符号是一种有益的和有效的刺激,它配合音、义一起作用于幼儿的大脑,即幼儿收获了书面语,又刺激了其大脑细胞的发育。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成人扫盲只能收获文字,而不会对大脑功能的提高有影响)。当然也是笔者多年强调早期识字阅读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六,早期识字阅读有利于成才。史料记载古今中外众多杰出的人才都是早期识字阅读者,他们中有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例如大家熟知的列宁、周恩来;达尔文、张衡;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曹植、鲁迅;齐白石、徐悲鸿等等他们都是幼年时学会识字阅读的。早期识字阅读使他们获得了比一般人多的学识;比一般人高的智慧;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坚定的自信心。这都是他们成才道路上的重要因素。
 
    总之,早期识字阅读,如果教学方法正确,是有利无害的。
 
    三、幼儿全语言教育的含义及目标定位
 
    幼儿全语言教育是旨在全面开展幼儿听、说、读、写的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教育;旨在突出口语教育的同时,全面奠定识字阅读教育、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文化教育等基础;旨在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和对语言的兴趣,特别是对外语的兴趣:掌握初步的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和语言文化等感性知识;培养与语言相关的人文素质。
 
    幼儿全语言教育的定位,要从系统观和终身教育出发.使其为整个教育系统及终身的语言教育奠定全面的基础.而不只是为入小学打基础,这就要求突破传统语言教育线性的定位,确立以各阶段主要任务为中心,全面螺旋式上升的定位。
 
    第一,幼儿全语言教育强调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包含母语和外语的听、说、读、写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全语言教育不是各种语言的平均教育,而是要在突出母语口语的同时播下其它语言能力的种子,如外语和母语的书面语。
 
    第二,幼儿全语言教育强调语言素质的全面奠基,因此,要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让幼儿初步领略文字、语文、文学和文化,这些可以在口语教育同一过程中获得。
 
    第三,幼儿全语言强调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以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智力等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
 
    四、幼儿全语言教育活动的构建
 
    为保证全语言教育活动目的实现,必须由此为出发点构建全面的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语言活动类型与内容体系。
 
    第一,语言活动的类型要全面。
 
    第二,每一类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面,现以文学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1.故事教学活动要包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游记、笑话等。
    2.诗歌教学活动要包括:儿歌、古诗、谜语、绕口令、急口令等。
    3.散文教学活动要包括:以景抒情、以事抒情、以人抒情等各类散文。
 
    第三,在选择全语言活动内容时,坚持的原则要全面。
 
    1.科学性—教材的语言和内容要求准确。
    2.先进性—教材的内容与观念要有时代气息,文学作品要是精品。
    3.趣味性—教材要生动活泼,富有童趣。
    4.可接受性—教材与活动编排应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
    5.基础性—教材要蕴含最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规律,以易于其学习的迁移。
    6.发展性—教材内容要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与素质。
    7.多功能性—教材内容要在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促进其智力素质以及个性品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幼儿全语言活动的形式要全面。
 
    1.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2.非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在晨间、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之中进行的语言教学)。
    3.随机的语言教育活动(抓住有利时机渗透语言教育,即随人、随事、随物、随时、随地、随境的语言教育)。
    4.工具性的语言教育活动(在其它各科的教育活动中也不忘语言教育,要以最佳的语言伴随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5常规性的语言教育活动(如:每日一句话活动、每日一故事活动、每周一诗活动等)。
 
    在各类语言的设计中,要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语言能力以及其它相关的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与此同时,使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得到提升。
 
    第五,幼儿全语言活动的途径要全面。
 
    要树立全语言教育观,就要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探索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要把语言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活有多宽,语言教育的舞台就要有多宽。要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沟通的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语言教育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进行全语言教育。
 
    总之,构建全语言教育活动是为了使全体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切有利于达到此目的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要及时吸纳到系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