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基会在中国 > 儿基会项目 > 生活纪实

走近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21日
作者:乔虹责任编辑:张蕾     来源:中国妇女报


  



   走近宾宾辉辉兄弟俩,走近小翠,走近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群体,我看到了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的可爱、天真;亲见亲闻贴在他们身上的“艾滋标签”令他们幼小年龄所承受的无形压力后,我更为他们的懂事与坚忍感到心痛。

    艾滋病给他们身心带去的痛苦已永远无法弥补,但“为所有儿童包括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积极参与。”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他们与其他孩子“在阳光下一起成长”。


 ——记者手记


    雪后的山西某县清晨,宁静而祥和,一缕袅袅炊烟从农家小院上空升起,让一向冷清的院落里多了些温暖。与四邻高大的砖瓦房相比,小院里一排土坯房更显破旧。

    天刚蒙蒙亮,13岁的宾宾(化名)就从土炕上一骨碌地爬起来,翻出了那套他一直舍不得穿、“北京妈妈”寄来的新衣;屋里正中央桌子上,爸爸已经把本是准备过年的花生、水果摆了出来;七十多岁满头白发的奶奶正在灶台前忙活着做早饭;刚刚从临汾医院回家过年的弟弟调皮地在屋前屋后地跑来跑去,还有“相框里的妈妈”……一家人好久没有这样团聚了。四口人时不时地放下手中“活计”向村口的方向眺望,焦虑地等待着、期盼着……

    所有的平静在4年前的那个早晨戛然而止,“一觉醒来,妈妈就不见了”

    与其他孩子一样,宾宾也曾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至今还摞放在院子里的那些本是准备用来盖新房的砖瓦记录着这个家曾经的富足。而所有的平静在4年前的那个早晨戛然而止,“一觉醒来,妈妈就不见了”,今天的宾宾仍然极力躲避回忆妈妈去世的事实。“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看病,生活没了着落,新房也没钱再盖了。”望着村里四邻先后盖起的新瓦房,宾宾的爸爸——四十多岁的汉子话语里透出无尽的神伤。

    物质生活的贫困,农家孩子咬咬牙会挺过去;而亲人的离去、情感的缺失却时刻煎熬着宾宾。“我昨天晚上做梦梦见妈妈了”,宾宾告诉记者,“梦里妈妈帮我洗衣服,检查作业,还做了好多好吃的。”妈妈去世后,宾宾学会了自己洗衣服,“不过没有妈妈洗得干净”;“爸爸整天都在照顾生病的弟弟,也没时间管我。”七十多岁的奶奶包揽了全部的家务,“奶奶做的饭不如妈妈做的好吃,奶奶也不识字,不能给我检查作业”。

    宾宾生病的弟弟辉辉今年只有10岁,大大的眼睛、乌溜溜的黑眼珠不停地转,嘴角还不时翘起、露出小虎牙偷偷地笑。与内向的哥哥相比,辉辉显得更活泼可爱。采访中,辉辉一直就跟在哥哥的身后,做哥哥的“小尾巴”。

    因为生病,辉辉读完小学一年级就休学了;去年大半的时间,他都是和爸爸在医院一起度过的。幼小的孩子对艾滋病还没有太多的概念,他只是不断地跟记者说“生病很疼”。辉辉爸爸告诉记者,因为医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儿童用药,在服用成人药物后,辉辉的药后反应很强烈。

    现在,每天与辉辉做伴的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

    妈妈去世后,碰上不知情的人问宾宾“你妈妈得的是什么病?”宾宾总是会低下头、轻声吐出三个字“不知道”,这是奶奶一再叮嘱他的回答。在宾宾的小脑瓜里,还不明白为什么一次输血就会让妈妈感染上可怕的艾滋病,更不明白为什么只要他说出那三个字,别人看他的脸色就会“变得那么难看”。

    弟弟辉辉自从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除了去看病外,就很少走出小院了。“其他孩子看到辉辉,就会四处跑散,村里人不让自家的孩子和辉辉玩;带辉辉去参加红白喜事,村里人见了也会走开。”谈起小儿子,爸爸的眼圈有些泛红。现在,每天与辉辉做伴的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因为使用年头过久,电视机的屏幕上总是出现模糊不清的重影,每到那个时候,辉辉瘦小的身体就会紧紧贴到屏幕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是小小年纪接触外部世界的唯一渠道。

    对于生病的辉辉,爸爸的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因为曾接受过当地电视台的采访,辉辉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在当地是“公开的秘密”。前段时间父子俩从医院回家乘坐大巴时,售票员拒绝让他们上车。无奈,爸爸只好带着儿子绕远坐火车回家,虽然懂事的辉辉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活泼的小孩子还是沉默了一路。整个的采访过程中,爸爸的眼睛一刻也没有从小儿子身上挪开,他说,“我怕,怕一眼看不见,儿子就会离开,就永远也看不到了。”

    宾宾说,“北京之行”是他失去妈妈后“最快乐的一段经历”

    2005年的8月,宾宾被邀请去北京参加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华夏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关怀艾滋致孤儿童夏令营”,认识了“北京妈妈”一家人。作为一户普通的北京家庭,他们自愿报名领回宾宾,与之共同生活了两天,带宾宾一起逛北京的商场、吃肯德基、去游乐园……宾宾说,“北京之行”是他失去妈妈后“最快乐的一段经历”。 

    而现在宾宾一家四口正等待期盼的就是“北京妈妈”一行。春节前,“北京妈妈”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爷爷、阿姨特意赶到了山西某县,给包括宾宾、辉辉在内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送去节日问候、学习文具和慰问金。
  
    记者注意到,站在“北京妈妈”身旁的宾宾,寸步不离,虽然还是沉默无语,但眼神中流露出“孩子对母亲独有的依赖”。宾宾偷偷告诉记者,他“长大了想去北京工作”。 

    看到有“北京妈妈”来看望哥哥,一旁的弟弟辉辉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因为身体的缘故,辉辉不能离开家去北京参加夏令营。当记者问他有什么愿望时,辉辉乌黑的眼珠转了转,童声童气地说,“我想回学校上学,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还想要一辆玩具小汽车。”10岁孩子的愿望很简单。

 

    养女小翠的故事

    9岁小女孩小翠(化名)是辉辉的“病友”,就住在离辉辉家不远的辛安村。初见小翠时,她穿着一套嫩黄色的新棉衣,耳朵上还扎着耳洞、带了耳环,一看就知道是家里受宠的“小公主”。牵着小翠手的是一位五六十岁上下的男人,外人都以为是小翠爷爷,但却听小翠大声地叫她“爸爸”。小翠时不时掏出衣兜里的几张十元、一元的票子,“炫耀”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这是爸爸给的”。

    听知情人说起,才知道那个男人其实是小翠的养父,小翠只有二个月大的时候就被抱养过来。小翠的养父因为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儿女,家里人就张罗着为他抱养了小翠,希望小翠长大了能为老人养老送终。因为养父没有什么照顾小孩的经验,小翠从小就跟着养父的姐姐姐夫,也就是小翠称为姑姑姑父的老两口一起生活。老两口的两个亲生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就把弟弟的这个养女当成了自己亲生女儿,将全部疼爱都给了小翠。村里人都说小翠“命好”,一个养女有爸爸、姑姑、姑父,还有哥哥、奶奶那么多人疼。

    “将来小翠会读书、考学、工作、结婚……我们全家人一遍遍设想过小翠的将来,可……”开始只是听说外村小翠亲生妈妈得了“那种病”去世,不久后,健康的小翠也突然开始发病了。姑姑、姑父偷着带小翠去诊断,诊断的结果是,“小翠真的感染了艾滋病毒”。因为担心家里有人会反对继续收养小翠,老两口最终把这个“天大的秘密”藏了起来,对自己亲生儿子也没吐露半个字。

    慢慢村里有人也渐渐知道小翠亲生妈妈去世的消息,越来越多异样的眼光出现在小翠的背后,曾经那些要好的小伙伴见了小翠也远远地跑开,敏感的小女孩开始意识到了什么……小翠的家人告诉记者,“有段时间小翠看见陌生人就会大声尖叫;她总是一个人躲在黑屋子里不肯出去”……小翠的秘密再也守不住了,老两口这才将实情告诉了家人。

    家人的意见出奇的一致,“赶紧带小翠去看病”,没有一个人因为“艾滋”而对小翠有任何的“嫌弃”。放下刚刚出生需要照顾的亲孙子,小翠的姑姑带着小翠到医院一住就是小半年。小翠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但老人却因为又累又急,从医院回家后不久就大病了一场,原本殷实的家境也因为小翠和老人的这场病慢慢掏空。记者采访时,两位老人刚刚外出去打工,老人的二儿子告诉记者,老两口一辈子也没有外出打过工,临到老了还要出门卖力挣钱。老两口临走时说,“等打工回来要带小翠到更好的医院去瞧病。”


    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宾宾、辉辉和小翠是艾滋病影响下的普通儿童。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仅15岁以下至少已经失去父母中一人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目前有7.6万名,而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增多,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数量也会日益增多。

    专家介绍,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除艾滋病致孤儿童外,还包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父母仍存活但(或其中一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儿童、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问题也开始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记者了解到,宾宾辉辉兄弟俩与县里其他几十位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救助。哥哥宾宾读书的学费、弟弟辉辉治疗的费用也获得了相应的减免;另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政府在该县实施的关爱支持项目也在生活上、心理上为孩子们提供支持。“县里疾控中心的叔叔阿姨经常过来看我们,‘北京妈妈’经常给我写信,还有……”采访中,宾宾告诉记者。 

    但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似乎还远远不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歧视和偏见,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生存和发展在不断受到挤压,他们面临着生存、医疗、教育、心理、社会化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需求也在变化。亲人的离去,遭受的冷遇、白眼、贫穷、失学……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都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遭遇,失去亲人的悲伤与来自艾滋家庭的“耻辱”也始终交织缠绕在他们身上。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启民认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处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我国同样紧迫。“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国家和地区创造性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证明了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未来是可能实现的。他呼吁全社会伸出关爱之手,帮助那些在困难、孤独中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平等、爱心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