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爬行活动是促进小班幼儿身体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0日
作者: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幼儿园赵晶     来源:本站原创
 
 
    爬行活动是日常生活中较实用的身体活动技能,它不仅能增强幼儿四肢肌肉的力量以及背肌力、腹肌的力量,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协调能力,发展耐力素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的发展。这一认识早已被大家所接受。小班幼儿多数动作发展不是很协调,爱摔跟头,上下肢动作配合差,因此,我在小班重点开展了爬行活动,以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发展。
幼儿喜欢在地面上爬行,早在婴儿期就有了这一运动体验。爬行可以重新激起幼儿感受在婴儿期曾经体验到的那种舒适和安全的感觉。本文重点在小班开展爬行研究后,总结小班阶段大力开展爬行活动的意义及适合小班幼儿爬行活动的内容及指导方法。
 
    一、研究目的
    探讨爬行活动对小班幼儿体能发展的积极作用,积累组织爬行活动的内容及指导方法,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抽样:选择本班26人进行整群抽样为实验班,确定年龄相当的小二班26人为对照班。
    2.项目测试:对幼儿进行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双脚持续跳、走平衡木、单脚圆周跳分别进行初测和末测。(采用《北京市3—6岁儿童体质测定标准》)
    3.数据统计处理:各组数据做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测验。
    (二)行动研究:坚持每周开展三次爬行活动,每次活动15~20分钟。
 
    三、研究时间
    2003年10月~2004年5月。第一次测查:2003年10月,第二次测查:2004年5月。
 
    四、研究步骤
    (一)在学期初幼儿情绪稳定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进行初测
    (二)开展丰富有趣的爬行活动
    1.根据幼儿认知需求,选择组织内容,让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参加爬行活动
    幼儿思维是直觉行动性的,喜欢假扮,喜欢趣味化、游戏化、情节化的活动。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游戏的情节和游戏的口吻,使幼儿始终“玩”得有趣,“玩”着促进发展,“玩”着得到锻炼。
    开展爬行活动初期,我们直接为幼儿赋予角色身份:如游戏“可爱的小乌龟”,教师扮乌龟妈妈,幼儿扮小乌龟,在欢快的音乐中,“小乌龟”跟着“妈妈”(爬着)散步。音乐节奏时快时慢,“小乌龟们”随节奏的快慢而运动。又如游戏“小猫钓鱼”,幼儿扮小花猫,教师将活动场地一端布置成小河,河内“放”上“小鱼”,“小猫”和“猫妈妈”到河边去钓鱼。再如游戏“你学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请幼儿说一说哪些动物有四条腿,再请幼儿自愿扮演角色,然后进行爬行比赛。
    游戏化的爬行活动可以组织集体进行,也可以分小组进行。如游戏“小猫捉老鼠”有两种玩法。一种玩法是:一组幼儿扮老鼠、一组幼儿扮小猫,然后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另一种玩法是:自制布老鼠2只,将幼儿按体质强弱分别组成小组,教师拉动小老鼠(一只快,一只慢),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强壮的幼儿得到充分展示,满足生理需求,体弱的幼儿也能在适量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得到锻炼。
    2.提供不同的爬行场地,让幼儿有不同的爬行体验
    (1)合理、巧妙地利用室内活动空间   
    将活动室打扫干净,桌子摆成一排,下面放上垫子,既可以从上面自由爬,又可以从下面钻爬。桌子摆放在活动室四周或楼道内,中间空地可以组织其他的爬行活动;如摆上椅子绕障碍爬,铺上地毯、垫子玩爬行游戏等。
    音乐教室宽敞明亮,多是木地板或铺有地毯,开展爬行活动也很方便。
    (2)户外的爬行场地
    为了广泛地开展爬行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园内的设施如攀登架、大轮胎、小桥等进行爬行活动,或将轮胎摆成轮胎山,让幼儿在上面爬行,也可将园里的小桥上铺上软垫子,幼儿在有上坡、下坡的桥上爬行,新鲜又刺激。
    总之,利用地板地、塑胶地、地毯、软垫子、纸箱子、桌子、椅子、高低不同的平衡木、平衡板、轮胎等,爬行的不同材料,不同质地,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体验。
    3.通过尝试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潜力,使幼儿主动参与爬行活动
    (1)提供难易不同层次的爬行条件,让幼儿自主选择
    在组织活动中,要遵循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统一活动内容,提供难易不同的活动条件。比如在组织游戏“小羊过桥”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宽窄不同的桥。能力强的幼儿愿意爬过窄桥,而胆子小的孩子则愿意选择宽些的桥。桥的高矮也不统一,有的桥就是一块木板平放在地上,有的桥10公分高,有的桥则更高些。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鼓励幼儿尝试其他的活动。   
    (2)在灵活爬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持物爬
    不论是手膝爬还是手脚爬,各种动作都可以持物:手拿、头顶、后背背、下巴夹,膝下、大腿内侧夹物等等,对幼儿来说每一个动作都是新的尝试、新的挑战。如游戏“小蚂蚁搬豆”,我们鼓励每只“小蚂蚁”用不同的方法把找到的“豆子”带回家,使幼儿越玩兴趣越高。爬了很多次,搬了很多“豆子”,还告诉“妈妈”:“我还会用别的方法把‘豆子’带回家呢。”
    (3)尝试向不同方向爬
    各种爬的动作都有不同的方向,常规的动作都是向前爬。在练好这些动作以后,可以启发幼儿:“还可以怎么爬?”鼓励幼儿尝试各种方向的爬行,如倒着爬、横着爬等。还可以编排一些游戏,如“小螃蟹赛跑”、“倒数第一”等。
    总之,在组织爬行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材料,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结合天气的变化,室内外结合,灵活地开展丰富有趣的爬行活动。
(三)学期末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进行末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初次评价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动作发展情况初次评价成绩对比表
项目
班级
n
自由度
x
s
t
p
10米往返跑(秒)
实验班
26
25
9.35
0.61
1.75
P>0.05
对照班
9.00
0.80
投(米)
实验班
26
25
2.69
0.77
0.04
P>0.05
对照班
2.58
0.74
立定跳
(厘米)
实验班
26
25
52.31
16.88
1.79
P>0.05
对照班
59.23
9.48
双脚连续跳(秒)
实验班
26
25
9.24
2.07
0.11
P>0.05
对照班
9.18
1.85
平衡(秒)
实验班
26
25
18.81
8.54
1.45
P>0.05
对照班
15.81
5.80
单脚圆周跳(米)
实验班
26
25
2.04
1.99
0.07
P>0.05
对照班
2.08
1.92
备注
Df=50   t.05=2.008   t.01=2.678
 
    从表1我们看到:实验小班与对照小班初次评价成绩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2.第二次评价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动作发展情况第二次评价成绩对比表
项目
班级
n
自由度
x
s
t
p
10米往返跑(秒)
实验班
26
25
7.66
0.54
2.085
0.05≥P>0.01
对照班
8.01
0.75
投(米)
实验班
26
25
4.19
0.83
0.6
P>0.05
对照班
4.00
1.27
立定跳
(厘米)
实验班
26
25
96.07
9.91
2.09
0.05≥P>0.01
对照班
89.73
11.43
双脚连续跳(秒)
实验班
26
25
5.81
1.07
4.788
P>0.01
对照班
7.28
1.10
平衡(秒)
实验班
26
25
6.40
1.85
2.085
0.05≥P>0.01
对照班
8.02
3.50
单脚圆周跳(米)
实验班
26
25
29.61
12.00
2.08
0.05≥P>0.01
对照班
22.69
11.50
备注
Df=50   t.05=2.008   t.01=2.678
 
    从表2中我们看到:10米往返跑、立定跳、平衡、单脚圆周持续跳实验班与对照班相差显著,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其中双脚持续跳跃实验班与对照班相差非常大,实验班远远优于对照班。但投的能力通过统计分析,相差不显著,可能因为投掷要求动作非常规范,挥臂、甩腕的动作十分关键。小班幼儿不太会挥臂,多是往下压,投掷方向也掌握不好,因此成绩一般,两班成绩差不多。六项体能测查五项均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班优于对照班。
 
    六、结论与建议
    实验班幼儿在短短一年中取得优异成绩,说明爬行活动对促进小班幼儿身体协调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产生了十分良好的效果。通过练习爬行,幼儿摔跟头的现象几乎投有了,灵敏性增强了,幼儿活动起来更加轻松和愉快。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小班广泛地开展爬行活动,不仅是作为一种游戏,而是应该作为一种该年龄阶段的常规活动,普遍开展。
    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组织爬行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开展爬行活动,使幼儿在爬行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2.注意劳逸结合的原则。开展爬行活动要注意保证活动时间,注意活动强度和密度,还要避免幼儿疲劳。
    3.保证安全、卫生的原则。开展爬行活动的场地要干净、卫生、安全。
    4.实施家园共育原则。作好家长工作,提高家长对爬行活动的认识,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如发动家长为幼儿制作手垫、脚垫等。   
    总之,在幼儿园小班开展爬行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是促进幼儿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