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一线随笔

读书使我们成长--大连妇联六一幼儿园读书论坛活动系列之二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01日
作者:大班教研组卞晨霞     来源:本站原创
    自从幼儿园开展读书论坛活动以来,教师收获很大,我们大班组每次都推选出两位教师代表发言,本次发言的有刘培华老师和李晓景老师,刘培华老师发言的题目是读《人本教育》有感,她在发言中谈道:中国紧缺世界级科学家,为什么这种紧缺状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当全球聚焦“中国优势”的时候,为什么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排名总是落后而且一再下滑?泱泱13亿的人口大国,为什么迄今却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问鼎“诺贝尔奖”?
    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它的核心是人,他的主体是人,教育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教育。研究人的个性、人格、能力、素质等范畴,是教育和人学共同的任务。
    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仓库,他当然地排除了学生主体;素质教育却按教师意图从外表去雕琢学生素质,也放弃了学生的主体性。惟人本教育,则强调师生皆是主体。当师生均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统一体的对立的两方面,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习自古以来都要在它的头上加“苦”字,称之为苦学、苦读。这个“苦”字使学习者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其实,凡卓有成效者,他在对待自己的学习对象时往往具有一种难以意会的享受。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
    学生能自律地学习,自律地塑造健康人格,自律地遵守法律和道德,这是成功教育的标志之一,他是建立在尊重人并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教育。人本教育要让学生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当前的应试教育铲除的精英(重点)教育,从竞争的原则上根本地抑制了竞争,长此下去,必将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精英教育”是中国人心态中长期存在“英雄(帝王)史观”在教育中的直接反映,这种史观的核心是人为的地位等级、贫贱等级、心理等级的自然产物。因此,它本质上是与高度文明社会背道而驰的。
    历史证明,惟人本教育才能孕育出伟大的创造发明,也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把人真正当人,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只有这种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传统教育习惯把学生当养“肥鸭”来填,“鸭子”虽肥了,却失去了灵气。这种教育现象该是根本改变的时候了。
    英国由于使教育成为市场经济的奴隶,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国家由兴盛而衰落,中国20多年的教育改革,却同样步着英国教育的后主儿不能惊醒,培养了一大批会捞钱的校长而不是勇于创新的尖端人才。
    许多创新的灵感是在餐桌上显现的,这其实反映出创新规律往往是在平等而轻松的环境中,不经意的相互思想交流碰撞而产生了创新火花。这种创新规律要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他的前提就是平等。
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科学成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育不以人品优先,就会培养出不分恶善、不观是非的科技动物。历史多次证明,避开人品优先搞教育是十分危险的。
人本教育的健康人格就是指要具有健康的品格。一个人的健康人格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他能催生其它优良素质的形成,能催生仁爱和自信,成信和自律,超越和谦虚,无私和勤奋,尊重和自尊,用孔子一句话概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于以上论述,人本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乃至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现代教师是智者而不是蜡烛,再也不能以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智慧人。首先就要先为人师,成为有创造灵性的教师。试想,一个没有创造灵性而只知照本宣科、注入填鸭式的教师,怎么能胜任人本教育的讲台呢?其次就要为人母,成为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使其在快乐心情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挑战社会,改造社会的母亲,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才。试想,一个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如何、作业完成与否、老师表扬与否、听话懂事如何,他会成为一个能洞察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人才吗?我们要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用智慧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打造一个“另类”的他,“优秀”的他,一切从人本教育开始!
    李晓景老师在读了《童年》后说: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母亲》……这些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同志的祖父是个穿着旧呢制服的沙俄军官,外祖父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油画中裸露着赤铜色脊梁的那种人。也知道了高尔基在鞋店做过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见了鞋店老板怎样去抚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发臭的手指,听见了躲在门后的高尔基咯咯的笑声。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的童年的伙伴。
    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我们幼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广泛的阅览各类书籍,只有不断的吸收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正因为我们教师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才如饥似渴的读书,正因为如饥似渴的读书才使得工作能得心应手,各位老师都能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观察书法老师上课时,发现他的教法不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于是在教研活动时,全体教师集思广益,研讨幼儿书法教学方法,并大胆提出幼儿的书法教学由我园教师自己来承担,我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之园领导的支持这项工作定会成功的!
    知识是食量,知识是力量,知识是希望,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真正将幼儿教育工作实实在在的进行下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好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