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幼教研究

幼儿园哈萨克族文化的教育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9日
作者:新疆伊犁州苗苗幼儿园周冰     来源:本站原创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纯地生活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而新时代的幼儿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风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幼教工作者曾几次提出要重视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也看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那么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巧妙地运用到幼儿教育当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民族特性,让幼儿将来成为有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人?我园开展的课题《少数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主要研究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文化,并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观察的兴趣,以及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让幼儿初步学会简单地比较风格迥异的文化,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并利用各种创造活动表现民族文化。
 
一、根据本地哈萨克族文化资源结合本园实际条件制定出民族文化教育目标
    哈萨克族素有“马背上的骑手”之称,古朴的民风,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哈萨克族人民特殊的性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民族饮食文化。在加强对幼儿进行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族建筑、民族运动、民族品牌、民族文学等教育的同时,让幼儿更深地感受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便于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二、依据哈萨克族风土人情特点制定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
    1.民族歌舞。
    哈萨克族歌舞内容丰富,又独具民族特色。从哈萨克族音乐中,我们选择《玛依拉》、《黑马马》音乐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从哈萨克族乐器中,我们选择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合(笛子)等哈族乐器对幼儿进行民族乐器教育,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也尽显了哈萨克族人的艺术风采。从哈萨克族舞蹈中,我们选择《挤奶舞》、《剪羊毛舞》、《斡毡舞》等特具魅力的哈萨克族舞蹈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
    2.民族节日。
    哈萨克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好客的少数民族,其传统节日数十多种,我们从这些民族节日中主要选取了反映哈萨克族民情中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来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如:肉孜节、库尔班节、纳吾鲁孜节(每年春分日,昼夜长短一样,这天便称为纳吾鲁孜节),又如人生礼仪: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
    3.民族服饰。
    哈萨克族人的服饰特点以刺绣为主。
    妇女头戴有猫头鹰毛的花帽(又称标尔克)(未婚),或有刺绣的围巾(又称克衣米谢克)(已婚)。身穿的裙子大多在裙摆和袖口处有多层褶皱,并绣上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及装饰上五彩的亮片装饰物。男士戴的帽子有“吐马克”、“库扎帕热”(又称尖尖帽)(冬季),以及“哈力发克”(夏季)。身着皮衣,皮裤(冬季)及穿裤角绣花的棉布裤<夏季)。腰间扎一条镶嵌金银、珊瑚、珍珠、宝石的牛皮腰带.哈萨克族服饰多采用刺绣工艺,并用各色珠子、玛瑙、花纹、银元点缀装饰帽子及衣服。我们让幼儿通过观察欣赏到了漂亮的哈萨克族服饰,借助笔、纸、废旧物、装饰物等进行制作,装饰,剪裁服装,激发幼儿想象力。在遵循传统工艺时,又进行新的创造,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与此同时,使幼儿知道并了解哈萨克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过程。
    4.民族工艺。
    哈萨克族工艺多姿多彩,金碧辉煌,充分反映出哈萨克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主要以手工为主生产出许多工艺品,如壁毯、地毯、枕套、墙围、皮革、毛毡等,其主要运用刺绣(挑花、补花、嵌花、贴花、钩花、刺花等),其次还有琳琅满目的银器装饰品(戒指、手镯、耳环、腰带、凤钗等),以及雕刻艺术(在木床,木箱、摇篮、木柜、车子、木碗、冬不拉,装饮具的木盆上雕刻各种图案)。以上工艺都具有历史悠久、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想象丰富、工艺独特等特点,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让幼儿在欣赏其美丽的图案的同时,寻找出一定的规律,并将一定的规律运用到装饰服饰工艺品上,从而进行美的再创造。
    5.民族文学。
    哈萨克语在系属上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语从部落语言发展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不断丰富,语法日趋完善,现在已成为词汇丰富、语法规范、表现力很强的一种语言,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和弹唱,我们主要选取民歌、弹唱神话、传说等内容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6.民族运动。
    由于哈萨克族从事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绝大多数哈族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族的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同牲畜和游牧有关,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主要体育活动有:姑娘追、叼羊、摔跤、赛马、射箭、骑马拾银元等。幼儿根据观看图片、录像,了解各种体育活动,在传统的体育活动基础上,加以改编创造,并能以物代物的分工协作,进行活动,体验合作的快乐。
    7.民族饮食。
    哈萨克族人以奶类和肉类为主食,面食为次要食物,有丰富的小吃;如:熏马肉、熏马肠、烤肉、纳仁、抓饭、酸奶疙瘩、包吾尔萨克、马奶、馓子、花饼干、馕等。哈萨克人在每年纳吾鲁孜节那天(相当于春节),便吃纳吾鲁孜饭(用小米、麦子、大米、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幼儿通过亲手制作小吃,品尝自己开办的哈萨克族风味小吃自助餐,从中一起分享合作后的快乐。从而弘扬了民族饮食文化的内容,对幼儿进行民族饮食文化的教育。
    8.民族建筑。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分两类:一类是春、夏住的毡房,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毡房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毡房由围墙、房干.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如今的毡房已不像过去陈设简单,布局简陋,毡房门虽小,但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栅栏的围墙外围上一层毛线编织的芨芨草帘,每根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用红、黄、绿、白、黑色毛线编成和谐的图案。我们从毡房入手,让幼儿认识区分毡房和蒙古包,利用绘画、剪纸、泥工、搭积木等多种形式制作、建造毡房。让幼儿在制作、建造中认识建筑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
    9.游戏与玩具类。
    哈萨克族游戏可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例如:①在操作区,美工区投入各色珠子、废旧挂历、羽毛、卡纸、塑料袋、废布、彩纸,幼儿进行间隔排序将珠子串成项链,还可将废旧挂历剪裁制作哈族帽子、裙子。②在户外活动中,可玩一些简单易行的民间儿歌游戏。③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民族品牌标志贴在展示板上,共同体验家乡的发展变化和进步。④在表演区,幼儿随手可拿到各种装饰物、服饰、化妆品,相互化妆,装扮自己表演歌舞。⑤在游戏区,幼儿可根据已有经验将各种节日性的游戏贯穿于角色游戏当中。例如:木摇篮(摇床)、沙玛瓦(开水器)
 
三、在幼儿园实施哈萨克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民族特性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诸如人本精神、合作精神、笃行刚健的精神等等,幼儿在掌握坚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展现这些民族精神,使之内化为幼儿的个性特征。
    2.方向性原则。
    这是实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为幼儿选取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东西作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教育幼儿、感染幼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游戏性原则。
    幼儿期是游戏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时,我们就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感知、实践操作、欣赏、创造,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4.发展性原则。
    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着眼于促进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任意拔高,也不可盲目滞后,也不能重模仿继承,而忽视创新,如果过分让幼儿遵循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必然扼杀幼儿的创造潜能,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所以说所提出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度为基础。二是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能体现早期教育的特征,促进幼儿尽快地获得发展。
    5.整体设计、综合实施的原则。
    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应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动领域。首先要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整合,即把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按某一合理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者把每一个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正常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形式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上课活动、游戏、休息、日常生活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将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域化学习、个别活动加以整合。过程的整合既指在主题与主题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应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统整性,也指每个具体活动内容将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例如:在健康领域可进行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教育,也可对孩子进行饮食文化教育,在艺术领域,可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乐器、工艺等综合艺术教育;在科学领域,可向孩子介绍现代生活和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民族品牌;在语言领域,可进行民族神话、寓言、歌谣、语言文学等文学艺术教育;在社会领域,可进行社会风俗习惯、礼仪、节日、实践等方面的教育。总之,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应整体设计,综合权衡,全面实施,将其渗透于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幼儿民族文化教育
    1.欣赏感受法。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应利用资料、图片、实物、电视录像、参观、实践、作品及节日娱乐活动等,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感受、体验民族文化,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绘画、泥工、语言、表述、歌舞表演、演奏、倾听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感受表现出来.并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支持和表扬,激励幼儿不断提高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2.环境刺激法。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具有本民族风格特色的教育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各种民族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仅可以传递给幼儿大量的民族艺术美的信息和刺激,而且能使幼儿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3.家园共育法。
    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发动家长搜集各民族的图书图片、音像资料、手工艺品、食物的制作方法,请家长为孩子讲述此民族的神话传说、童谣、民间游戏,以及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礼仪节日,还可请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本民族举行的盛会(阿肯弹唱、割礼),老师带幼儿去参观手工艺、服饰加工厂等。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地理解和感受哈族文化。
    4.经验总结法。
    ①在实施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会有很多阶段性成果,教研组之间,班级、老师之间都会总结出许多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及时开展经验交流会。教师、教研组就各自总结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将如何解决等进行磋商、交流、研讨,并用文字记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提高。②将每阶段进行的民族风情展示用照片形式展示给家长、社会,以便取得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了解和支持。
 
五、研究的结果及启示
    此课题我们以主题活动、区域化学习的形式,对幼儿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幼儿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他们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感受、理解、想象、表现等能力均有长足的进步,幼儿通过学习,不仅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风情,同时加强了各少数民族幼儿之间的团结友爱,教师在构建目标上既有一定的传统性,也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本土化。同时也获得了以下启示:
    1.突出民族特性,把握精神内涵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点。
    有很多人认为,民族文化教育就是民族文化知识的灌输,只是让孩子掌握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其实,民族文化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民族文化的皮毛,而其深层的价值追求、思想、行为方式才是民族文化的内核,让孩子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从中折射出民族精神来,通过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展现这些民族精神,使之内化为幼儿的个性特征。
    2.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实现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民族艺术的原汁原味,对民族文化的内容不断地挖掘、筛选、整理,选择优秀的、健康的民族文化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3.弘扬民族文化,着眼于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
    之所以要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因为国家的发展在创新,我国工农业和文化在近、现代社会中发展迟缓,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人的创新意识淡薄和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奖牌,被公认为文化基础扎实,但在创造发明类的比赛中得奖甚少,有后劲的,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发明创造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中国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差,这是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因此,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应强调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识,实现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一代新人的目的。
    总之,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研究,探讨和研究方面的问题的确很多,我们只有找到民族文化与现实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点,用现代教育方法与手段来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和技巧,才能使幼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穿越时空.获得极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