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策略

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专业成长——由歌唱活动《数一数》引发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5日
作者: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付海霞     来源:本站原创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众多外援支持下的学习者。学习共同体是一种重要的外援形式,对教师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支持作用。之所以学习共同体能够对教师产生支持作用,在于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围绕着共同的学习目的组织起来的,成员之间可以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信息和资料,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消除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孤独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有了这样的团体,教师之间就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畅所欲言,展开争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汲取所需的营养。
那么,究竟教师从共同体中获得怎样的支持呢?下面我试以案例《数一数》来给予说明。
 
独立的自我建构
 
    1.《数一数》的设计思路及原因
    《数一数》  (歌词:山上一只虎呀,林中一只鹿。草里一只兔呀,路边一头猪。洞里一只鼠呀,数一数,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五,虎鹿兔猪鼠。)是一首以绕口令为歌词的有趣、幽默的歌曲,歌词前四句内容呈并列形式存在,无逻辑关系,能任意调换顺序。末尾句“虎鹿兔猪鼠”是前四句每一句最后一个词有顺序的组合。
    基于我班幼儿已经非常熟悉这首绕口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随图片变化而变歌词上。我认为,最后一句不仅速度较快,而且要随前四句的变化而变换歌词的顺序,将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挑战性。挑战大,给孩子留下的困难就大。我决定运用“词图匹配、动作、文字”等策略帮助幼儿学习。另外,考虑到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让孩子随着自己设好的“陷阱”跳下去,而应该留给幼儿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决定通过孩子“总结以前解决困难的策略——分析策略的可用性——学习使用筛选后策略——独立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2.遭遇问题
    执教后,我发现,幼儿的学习困难并未按预期的方式获得解决,他们不能“随图片的顺序的改变而改变歌词内容”。比如:当我把第二张图片“林中一只鹿”与第一张图片“山上一只虎”进行对调时,幼儿依然固守原有的唱法,在不该唱“呀”地方唱“呀”。如,“山上一只虎”幼儿还是与没调换图片前一样唱成“山上一只虎‘呀’”。最后一句的演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明明应唱“鹿虎猪兔鼠”,幼儿偏偏唱成了“‘虎’‘鹿’猪兔鼠”。
    在教学中,虽然我使用了预期的教学策略,但是收效甚微。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提交到学习共同体中,请共同体的成员给予支持和帮助。
 
共同体中的自我建构
 
    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提出“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和意义就在与大家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共同提高。”这一理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教师在遇到不能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时,回避是没有用的,积极面对才能解决问题,寻求外援就是关键的一步。”。
    共同体的成员针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讨。首先指出,这个问题属于动力定型方面的问题。她们让我明白了动力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反应。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绕口令,原来孩子对此歌词已经非常熟练并形成了一定惯性,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形成了动力定型。现在我要调换图片来演唱,歌词的顺序打乱这与幼儿已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无法打破原有的动力定型,因此就会出现固守原有唱法的现象。
    共同体成员认为若想使幼儿准确地演唱“新歌词”,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打破幼儿原有的认知惯性,形成新的高度自动化的反应。共同体成员告诉我这就是“阻断动力定型”策略。她们还对我在活动中遭遇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用语言强调调换图片后的第一句、每次唱到没有“呀”的地方用手势暗示、减慢速度演唱等。
    经过讨论,我对原有策略进行了一些调整:
    (1)首句带唱:当第一句歌词发生变化时,我带领幼儿演唱歌曲的第一句。当我仅仅带唱首句时,意味着对“第一句歌词”进行的是强示范,而对歌曲的其他部分给予的是弱示范。这样的方式与幼儿原有的动力定型产生了极大的冲激作用,使他们意识到“此唱非彼唱”,弱化了原有的认识,促进新机制的建立。
    (2)提前暗示:在不用唱“呀”的地方,我用手势或表情暗示歌词内容的转变。用动作提前暗示,我的目的是想发挥它的预令和预警的作用。预令的作用主要想告诉幼儿歌词内容要进行转换,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预警则提醒幼儿歌词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原来的内容,可不能再固守原有的演唱了,从而达到阻断动力定型的作用。
    (3)减速慢唱:最后一句演唱速度放慢。通过共同体的介绍,我知道一旦形成动力定型,信息是以自动化的方式提取,这意味着反应时的缩短。而建立一种新的惯性,需要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反应时也是由长到短。因此我认为,当歌曲内容改变的时候,需要通过“减速慢唱”的方法,来增加幼儿的反应时,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定势。随着反应时的延长,幼儿才有可能利用图片或者教师的暗示来发现此时与彼时在演唱内容上的差异,才可能从容地改变既有的演唱,才可能准确歌唱。
    再次执教时由于我寻找到了各种“阻断动力定型”应对的策略,活动开展很顺利,幼儿对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过程中我感到孩子一步一步的能力提升,也感到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
 
 
 
    1.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促进了共同体中教师个体的成长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功能。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共同体可以将个人问题转化成公共问题,并借助于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加速个人学习。在本案例中,学习共同体首先接纳了我个人提出的问题(幼儿无法根据图片顺序的变化而改变歌词内容)。然后,将问题展现在全体共同体成员面前,使它成为一个“公共问题”。在研讨、交流、对话中,共同体成员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了“共同的知识” (有关动力定型的知识)。凭借“公共知识”,个人解决了困惑(动力定型的概念和具体的阻断策略),获得了成长。
    2.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促进了共同体中教师群体的成长
    共同体对教师个人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个体对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同样不容小视。当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时,共同体成员获得了研讨的平台。在研讨中,一方面,共同体成员体验了提出意见后被他人认同的幸福感,这构成了加速个人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共同体成员“借助他人问题反观自己”,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避免自己在执教过程中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另外,经过集体碰撞产生的“公共知识”可以被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内化为“个人知识”,虽然不一定每点对于每个成员都是同样的帮助,但每个人却获得了自己需要的知识,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所以说,学习共同体代表的是每个成员的共同成长过程。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仅加深了有关教育理论的掌握、理解,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完善了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还为教师之间提供了分享经验、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捷径,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