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策略

深化问题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18日
作者:上海市孙桥幼儿园蒋慧群     来源:中国首届幼儿园园长大会
    近两年来,我园一直在实施一种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参与的园本教研活动。园本教研是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实际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下面以具体问题为例谈谈我园的实践与思考。
 
    问题:如何实施有效的观察记录?
    一、分析现状,捕捉问题
    在查看教师日常的观察记录时,我们发现一些共性现象:
    1.观察缺乏目的及针对性。
    2.分析与观察现象不匹配,缺乏对问题原因的剖析。
    3.缺少教师的反思及后继策略。
    从教师实施观察记录的现状与他们的感受中,我们发现:首先,教师尚未真正走近幼儿的表现,只是关注事物表象,对原因缺乏深度思考。其次,观察记录是教师用以了解幼儿、了解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工具,但事实上由于老师没有真正感受到做观察记录对自己的帮助,因而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再次,教师缺乏写观察记录的技术指导。
    作好观察记录、提高观察记录的质量,不仅能凸现工作的价值,更能帮助教师由表及里的学习解读幼儿行为、调整教育策略,使教育变得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二、反思成因,寻找策略
    面对观察记录的现状和引发的诸多问题,我们通过对问题的罗列、梳理,进行集体反思:
    问题:为何害怕作观察记录?
    教师分析:因为我们对如何如何观察、记录不清晰
    问题:为何不清晰?
    教师分析:不知如何把握观察记录的点、不了解幼儿的共性特点与个体差异以及缺乏相关技术
    问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分析:对相关信息、理论了解不多。
    问题:要解决问题,目前我们需要做什么?
    教师分析:学以致用
    于是学习成为教师们共同的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教研组除了及时向教师推荐实用性强的书籍外,如《有效的课堂观察》等。还要求教师熟记最基本的观念及原理,如各年龄段幼儿特征等,帮助教师对幼儿及自身行为作本质的把握,并能在实践中通过运用加深理解和领会。同时,在教研和年级组活动中独创相关连学习法,使学习更趋于高效。
    1.资料搜集分享法,即搜集、阅读各类有效观察记录的范例,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为什么”。
    2.案例分析反思法,即运用现成案例做分析、解读,再对照他人的分析,了解同异。
    3.活动故事描述法,即教师讲述自己在活动捕捉到的信息,并做分析解读,同事间交流互动,在观点碰撞中形成对问题新的理解与思考。
    三种学习方法既相对独立,又存在逻辑联系,资料搜集分享是借鉴模仿的过程,案例分析反思是实践运用的过程,活动故事描述则是内化迁移的过程。
    教师们细心收集着点点滴滴日常活动中的故事,谨慎反思“学”、“习”中的得失,不断调整。理论学习由以往圈定内容的学习汇报逐渐转变为在一定主题下的主动搜索和资源分享;对观察记录的评析也由大而化之的优点缺点慢慢转变为能围绕问题的深入对话;案例学习则不仅关注“发生了什么”更要去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在交流、磋商、质疑、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学到了许多。
    三、提供支持,深化研究
    1. 及时诊断,提供框架。
    在对“观察记录”的研究中,障碍和困难接踵而至。
    问题一:到底观察什么?
    教研组支持策略:及时搜集、设计了一系列可供教师观察的内容,如幼儿行为观察要素、幼儿学习情况观察要素等。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基本框架。有了框架后,我们发现教师的两个显著变化:首先是技术层面的改观,即教师观察的目的性明显增强了,伴随而来教育理念层面的改观,及教师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
    问题二:如何分析和解读?
    教研组支持策略:教研组罗列出一些问题请教师思考,如你通常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幼儿或自身行为的?对于不同的情况,你的分析的方式有何不同?你觉得怎样分析最得心应手等。而后对教师的分析思路做统计、梳理、归纳、提炼,加以完善,形成框架,为老师的提供最基本的指引。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框架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她们不仅从理念上接受这些观点,更从情感上认同这些做法,随着老师认识的深入,这些框架也正得到进一步的修订。
    2.走进现场、共同剖析。
    教学现场中蕴涵着许多问题情境,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我们认为走进教学现场,与教师一起寻找、捕捉、剖析、反思问题是对她们最大的支持。随着对问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在教学现场做记录时,开始发现以前观摩活动记录表贮在着缺陷,教师们观摩者对要观察什么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观摩评析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能与被观摩教师实施有效互动。
于是,教研组请教师设计活动观摩记录表,教师们兴趣昂然,带着思考潜心设计,一张张有理念、有内涵的观摩记录表应运而生。
 
附:
原来的活动观摩记录表                         改建后的活动观摩记录表
日期:
教师:         
班级:
活动:
 
 
 
 
 
 
日期
教师
 
班级
活动
 
记录:
 
 
观察要点:
活动现场记录:
 
教师反思:
 
评析:
 
 
评析
优势分析: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表格存在的问题:                                 
1.观摩者对要看什么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
2.观摩评析是写给自己看的,别人不知道。
 
改进后表格的优势:
1.确定观察要点,增强目的性(观察要点来自该教师需改进的问题)
2.变单纯过程式记录为多元的活动现场记录,可记录活动情况,问题情景、幼儿及教师行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较完整的资料。
3.现场交流互动,既有执教教师对活动情况的反思,又有集体对问题的分析、反思及改进建议,凸现集体支持。
 
 
    3.适度推进、修正完善。
    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对如何实施观察记录有了理性的思考,观察记录的质量明显提高,首先,教师观察目的性增强,组织活动时心中有了观察要点,在观察过程中基本不盲目,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为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观察记录中能筛选典型个例进行描述,避免了观察结果材料的纷乱和无序。再次,分析较到位,能分析出幼儿的学习特点、个体差异。
    但我们也发现了新问题,即在观察记录中缺少教师对自身策略的思考。我们认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修正教育行为,调整、形成新的教育策略,服务于教学。教研组对教师提出了推进建议:增加反思及策略思考。
    教研组还会针对每位教师的不同情况,对其提出不同的建议完善点,如有些教师喜欢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建议她尝试其他记录方式,因为不同记录方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实践多元的记录方式,了解每种记录方式的特点,能提高记录的针对性。有些教师喜欢罗列整体情况,我们则建议她尝试记录些个案,以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独立成章,我们则建议她尝试做一种主题式的观察记录,使观察记录得以延续。
    教研组通过对问题一步步深入、有效的研究,观察记录现在已成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利器。发现问题离不开它,检验调整行为的效果离不开它。学习他人活动中的精彩离不开它,磨砺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更离不开它。教师们深切体验到了走近孩子后的乐趣与专业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