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振兴之路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16日
作者:甘肃省临夏市教育局幼教室关瑞     来源:中国首届幼儿园园长大会
    临夏是一个贫困的回族自治地区,经济基础差、科技文化落后。几十年来,临夏幼儿教育事业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探索、尝试和不断的积累、总结,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地方特色、并能快速促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子。
 
    一、健全管理机构,坚持依法办园
    临夏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87年,市里就成立了以四大家分管领导和市教育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市教育局设立幼教室,具体管理全市早期教育工作,使幼儿园真正纳入了教育管理系列。同时将位于市中心的原城南小学改建成立了学前教育中心,该中心不仅是一所公办示范性幼儿园,而且集“保育教育示范中心、信息资料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改教研中心”为一体,承担全市幼儿教育活动示范、指导、辐射及教师培训等任务。
 
    二、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多渠道筹资,创办幼儿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夏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的事业。市里遵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原则,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社区、家长、机关、乡村及社会各界捐资助教,创办各种类型的幼教机构。1994年,回族老人马效忠,带头捐款3万元,并发动穆斯林群众集资84万元,在贫困的木场地区创办了临夏市第一所群众自发捐资兴建的幼儿园。该园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园务会公开向社会招聘园长和教师,走出了一条经费自筹、教师自聘、自主管理的办园之路。之后,众多由清真寺、群众集资兴建的民办幼儿园纷纷成立,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幼儿入园率,缓解了公办幼儿园的招生压力,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全民办教育树立了典范。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私立的民族幼儿园,还是乡村、单位举办的集体园,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把幼儿园看成是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收费普遍很低(每学期每生大致在50~200元之间),很多贫困户幼儿都是免费入园。幼儿园的较大型开支及教师工资由幼儿园的举办者(董事会、寺管会、村委会等)筹钱解决。
 
    三、强化管理,规范办园模式和办园行为
    “先发展,后规范”是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中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发展路子。多年来,本着鼓励、引导、支持的原则,教育局在积极倡导、动员社会力量办园并优先审批的同时,强化管理,努力规范新开办的民办幼儿园。
     一是对民办幼儿园通过审核发证,纳入市里统一管理的范围。在每年的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节日慰问、先进单位、个人表彰奖励及教师培训等活动中都将民办幼儿园与全市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二是实行岗前培训。对所有新办幼儿园负责人和园长、教师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在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后颁发《专业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三是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价制度;教育局每年对各类幼儿园从办园规模、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园务管理、玩教具配备、园舍设施等方面组织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考核,通过量化打分,评出等级,并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给予表彰奖励。分类评估考核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四是推行民办公助的管理体制,即从公办幼儿园选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部分民办幼儿园担任园长,强化了民办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同时能使政令畅通、步调一致。
 
    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针对我市幼儿教师素质偏低、特别是农村园、民办园教师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不高这一情况,我们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着普及与提高兼顾、分层分类指导、讲求培训实效的原则,开展了诸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活动。一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教育局每年组织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外地区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并邀请省、内外知名幼教专家来临,举办专题讲座会,传播最新幼教理念和信息。二是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中心的职能作用以及市直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每年寒暑假期间,免费组织举办民办园教师技能技巧培训班,集中进行业务培训。此外,采用公民办园结对子、送教下乡、观摩教学活动、优秀课评选、技能技巧竞赛、普通话演讲、自制教具展评、论文评比、幼儿教育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岗位培训活动,提高了我市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三是重视幼教教研工作,利用日常教研来培养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每学期初,市教育局教研室根据全市教育工作安排制定出全市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下发各园,再由各园结合本园实际,制定有实效性的教学、教研计划。定期组织全市性幼儿教育教学研讨会,互通信息,经验共享,以会代训,培训教师。
 
    五、重视项目工作,借助项目带动幼教事业快速发展。
    2002年,经积极争取,我市承担了由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和新西兰政府合作的《促进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发展》项目的试点工作。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在新西兰专家、国家及省里项目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新西兰“整体性发展”的早期教育模式。首先以环境创设为突破口,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动员教师及家长自制玩教具,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低投入、高效益”的项目宗旨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其次,依托项目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家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项目实施四年期间,平均每年教师受训率均在100%以上,家长受训率达60%以上。大面积、多形式、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活动,使新的教育理念逐步被管理人员、城乡幼儿教师所接纳和运用。第三,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充分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利用“六一”活动、民族传统节日、社区集会活动、幼儿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项目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间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第四,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儿童发展的过程评价。通过项目实践活动,教师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评价观。每个幼儿园都为幼儿建立成长档案,做观察记录、教育随笔、亲子活动记录、入户指导记录、家长反馈记录等,监测记录孩子的发展情况。这些做法,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升理论水平,也便于教师之间总结、交流、分享经验,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质量。第五,去、今两年,我们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积极动员农村小学利用资源整合后剩余的校舍,举办幼儿园。在市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小学附设的幼儿园不断发展、壮大,幼儿人数逐年增多,促进了全市农村幼儿入园率的提高。
    此外,通过大量的宣传、动员,我们还在每个乡镇没有幼儿园的村里设立了一些早期教育游戏点,并组织村民来游戏点参观,提高村民参与早期教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