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术交流

游戏案例:优秀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首届圆桌会议⑧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31日


        在以“儿童•游戏•质量:开启学前教育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国学前教育教研会首届圆桌会议中,除了有精彩专家讲座、游戏教研外,现场还有优秀的游戏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优秀案例分享嘉宾分别是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星光幼教集团总园长唐娇萍、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教师颜安、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曾琴。参会者们在聆听中,认真学习她们的游戏精神、儿童观、教师观,以及知行合一的务实态度和精神。

案例一

实践安吉游戏    我们华丽转身

分享人:唐娇萍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星光幼教集团总园长

 

 

        从指指点点到管住手管住嘴

        2018年,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我们被教育局推荐成为浙江省首批“安吉游戏”实践园。以前,我们的老师总习惯性把孩子们牢牢地控制,爱对孩子的游戏“指指点点”“说个不停”,去高控孩子们的游戏。跟随“安吉游戏”的实践经验,老师们首先转变自己的儿童观,彻底改变游戏环境、游戏材料、游戏时间,最大程度尝试“闭住嘴、管住手”后,发现儿童确实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

        比如,小班的幼儿可以自己帮同伴整理汗巾、拉拉链,大班的孩子看到同伴艰难地往山坡上推车,不用言语甚至不用眼神,主动地帮助同伴推车。山坡游戏中,孩子们运用滑草板、木板滑草,有单人滑板、双人滑板,他们滑草的动作如此灵活、协调,让老师感叹原来儿童的力量如此巨大。

        同时,大胆放手后,老师们发现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中,最令幼儿最难忘、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游戏。如:实验园区大班的一位妈妈,因为生二胎坐月子,很久没来幼儿园,孩子邀请妈妈来幼儿园热情地将自己近阶段玩的游戏介绍给妈妈;潮塘园区的一名幼儿的性格比较内敛,有一天支撑到爸爸夜班回来兴奋地告诉爸爸:“今天我们用滚筒玩了很多的游戏,游戏的点子都是我想出来!”实验园区大二班的一名小朋友,在学期结束最后一天失望地说:“园长妈妈,明天开始我就不能玩平衡的游戏啦。”

 

        带着好奇心,反复重温孩子的游戏

曾经我们把大量精力用在环境创设中,教师的印记越来越多,幼儿作品的占比却越来越小,环境失去原有的教育价值沦为了供成人欣赏。实践“安吉游戏”后,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孩子们真正的学习与发展不是由我们去教、去指导,而是需要把学习机会留给幼儿,重建师幼关系,坚持“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最大程度地放手,最小程度地介入”的教师定位。

        老师们开始带着好一颗奇心,带着研究的态度,反复重温孩子游戏的视频,去关注儿童的经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结果,去观察儿童游戏中的经验以及经验是如何连续的,真正认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老师们结合《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的书中介绍的操作方法,定区域观察、定材料观察、定小组观察三种方法进行实践和研讨,并抓住“安吉游戏”五个关键词——爱、冒险、投入、喜悦、反思,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师的专业性越强,越能放下对“介入”的执念。越来越发现,教师的介入只是手段,儿童的自主才是目的。

        让我们来看看我园教师陈娜柯记录的“沙水区的三次运水”

        在沙水区,我观察到一个女孩运水的过程。第一次,她双手紧紧握柄,双臂夹紧身体,沙池边停顿,换位置下去,第二次,她开始单手握柄,右手臂与同伴错身前进,右手遮挡铲子,第三次,她选择用手盖住,用手托住。三次运水中,我清楚地观察到女孩在不断变换运水的动作,有握、挡、盖、托,懵懂中寻找着“如何不让水洒出来,运更多的水”的答案,始终在投入地探索。这看似重复但是每一次的小动作都是不一样的,以往我可能对这些重复性行为视而不见,或只关注游戏结果,如今发现重视游戏过程,正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和发展水平的一扇窗口。

        随着“安吉游戏”的深入推进,教育的生态发生蜕变,师幼关系、家园关系更加和谐。我们通过组织家长讲座让家长理解游戏的价值,组织家长回忆童年的游戏,让家长进一步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的游戏行为,看到了不起的儿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变化,自然对幼儿园更加信任。前几天,星光幼儿园的园长收到了入园一年的小班家长写来的感谢信,这位身为医护人员的家长,在一年中,看到了孩子的改变与成长,也看到了老师的专业与努力。实践安吉游戏近三年时间,老师们看到了了不起的孩子,家长们看到了了不起的幼儿教师。

 

 

专家点评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儿童观的转变很重要

        作为第一批安吉游戏实验园中的一所乡镇园,在唐园长的案例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三个突出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儿童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在实践“安吉游戏”的理念过程中,他们看见了儿童,看到了儿童比以前更能干了,表现在儿童运动、身体控制、思维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这些变化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儿童自主的、主动的学习中获得的。放手后,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儿童机会、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去游戏。放手游戏、发现儿童,改变儿童观。安吉的做法,一切源于此。

        所以,在第一阶段里儿童观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观察儿童中慢慢形成的。

  

        爱,是从行动到心理给孩子安全感

        第二个变化是教师对儿童更宽容了,师幼关系更和谐。当教师看到了儿童的变化后,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变得更宽容,对孩子更理解。原来认为孩子不够听话,是因为在活动中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教师要求去做的,当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既定目标时,教师就会感到孩子是调皮的。如此,我们要想一想每当认为儿童是调皮的时候,动机是什么?实际上,越是专业的教师就越能放开手脚,愿意去理解,会想“我想看看孩子到底想干什么,他真的是在搞破坏吗,还是在探究呢?”安吉游戏中一个重要关键词是“爱”,“爱”的表现就是给儿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行动到心理上的,这样孩子到幼儿园就不会有过多的焦虑,他的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更好的凸显。随之,老师们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是教来实现的,而是在事实中让教师通过反思得到的。

 

        游戏,让家长看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个便是家园关系的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认为游戏是具有魅力的,它会带来家园关系的变化。当教师解读孩子的游戏后,与家长沟通时不再是简单沟通吃喝拉撒的问题,而是呈现一个专业者的形象,跟家长讨论孩子的发展问题,分享孩子在游戏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过去大家认为老师就是保姆,现在家长开始知道教师是专业性的指导人员,教师会给家长解读儿童游戏中的发展。家园共育因此更有效。

 

 案例2

城门城门几丈高

分享人:颜安

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教师


 

          从体育活动到建构活动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尺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

        在“我的家乡——南京”主题活动中,小董老师带孩子们玩了一个关于城门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很快捕捉一个词语:城门。周末,很多孩子拉着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许多不同的南京城门。中华门、雨花门、仪凤门......更出乎意料的,他们在班里的地图上也找到了城门!在接二连三的惊喜冲击下,孩子对南京的明城墙、城门产生浓厚兴趣。

        关于城门的问题层出不穷,孩子还提出:在班级门口也弄个城门吧!

        首先,孩子们想到了他们最熟悉的艺术表达方式——画城门。可是他们很快遇到了问题:城砖是如何排列的?

        城门是什么颜色?

        城墙只由城砖和城门组成?

        对于中班的幼儿,了解建筑肯定不是纸上谈兵。于是,我把问题抛回给了孩子:哪里可以找到关于城门相关问题的答案?

        网上查,找绘本,还有——去城门看一看呀!一拍即合,恰逢春游,孩子们来到了南京特色城墙——中华门城堡参观游览。被宏伟古建筑震惊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于是,他们开始采访导游姐姐,把自己心中的好奇和疑问询问导游姐姐。

 

        各司其职才能更快完成

        春游回来后,孩子们对城墙有了新的想法——立体城墙!

        孩子们开始了热火朝天地尝试:填土、压平,刻上名字,再来一块!收获了满满成就感。不过,当他们把所有砖合到一起,试图搭建城墙时,却傻眼了:城砖大大小小的,无法叠成城墙,砖的数量也不够。孩子们并没有气馁,他们进行第二次尝试:做一样大小的城砖。

        在旁边围观的琪琪小朋友说:我觉得需要设计图,我爸爸是建筑师,他一天到晚都在画图。琪琪的一番话激发了周围孩子的思考:对呀,还需要设计图。

        可是,制作城门绝不只是设计图、砖块就能够完成的。在和孩子们讨论后,他们发现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城砖需要继续制作;糯米黏胶要制作......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的未完成工作,如果一个一个做,肯定需要很久。孩子们很快想到了分组游戏的形式。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不同的探究组。区域游戏时间,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加入多个小组尝试,也可以在某一小组中长时间探究。可是,新问题又来了:班里只有2个老师,老师们忙不过来,来不及帮助每个小朋友呀。于是,他们又自发形成了小组长:固定1-2人在小组中,为新参与游戏的孩子当指导员。

 

        总有新的问题产生

        经历了4天,雏形出现。为了让其更加稳固,一些孩子想要用粘米黏胶对城砖进行粘合。作为老师,我有些担心:一旦粘合,城砖就成了固定材料,无法再次操作游戏。可如果打断孩子,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本着谁游戏谁做主的原则,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孩子那里。他们就此开展了一场小小的辩论——要不要粘合城砖?老师所担心的问题,其实孩子也能够想到。经过辩论,反方选手的观点获得大家认可。决定不粘合城墙,已经制作的胶水也被放到了美工区。

        在进行到垛口搭建时,蛋糕组的孩子遇到了新问题:城门上方并无支撑,垛口直接搭建的话城墙会倒塌。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材料搜寻,想要找一块可以支撑的板子。老师其实早已准备好了一块薄木板,放置于城门附近,等着他们发现。但孩子们对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板子并不买账,最后他们自己挑选了一块清水积木做承重板。

关于城门,一开始爱心组的孩子首先想到了用泥巴制作。他们拿来了白纸,积木,陶土,开始制作。在他们等在城门晾干时,意外发生了:城门裂了。但孩子们并未气馁,由于粘土没了,他们转而使用了最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经过讨论,他们找出了轻粘土、颜料、纸张等材料。一部分孩子开始着手绘制城门,一部分孩子则开始琢磨如何让城门变得更好玩。在爱心组孩子的带动下,开始用轻粘土制作城门游戏道具:士兵、弓箭、琅琊滚石、梯子、坦克战车等。关于春游中兵器的经验,又得以再现。

 

        教师反思:

       在城门游戏中,孩子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角色,自主分工合作、试误调整,循序渐进的完成了城门前期准备和建构工程。我们发现,赋权带动赋能,孩子在解决属于自己的真问题时,有着无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整个项目式活动中,在游戏中的学习体现在与主题相关的目标落实,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和学习品质的提升。老师既是目标的制定者,游戏的观察者,更是学习的支持者。我认为,首先游戏与课程都应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探索氛围中进行。第二,与课程相比,游戏更强调追随幼儿的原始问题和探索兴趣,把权利彻底交给孩子,孩子是游戏的主人。第三,游戏与课程并不矛盾,游戏可以课程化,但作为教师,需要警惕游戏性的丧失,不要因为课程的进行而侵占幼儿的游戏空间。第四,进行游戏课程时,需少一些目的性,对孩子的创造更多一些期待和信任。

 

专家点评

邱学青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好的游戏创设,源于孩子的兴趣与经验

       这个案例源于一首童谣,而南京的孩子对城门是熟悉且有感情的,因此他们生发了对探索城门的兴趣,也就有了整个游戏的创设与实现。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目标感与探索欲被兴趣所激发,加之教师的陪伴观察与巧妙支持,孩子们实现了自主探索与深度学习,协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促进。这样的过程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自主游戏的创设,要基于孩子的兴趣与经验而生发,这样孩子才能够全情投入游戏,并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与成长。当然,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老师切忌对案例的照搬与硬套。

    

        孩子的经验未达到时,老师应该先退一步

       在游戏的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不断遇到失败与挑战,老师虽然有支持预案,但是并没有急于抛出方案,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而是给予孩子充分探索的自由,不断引导孩子进行反思与总结,而孩子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更带给了我们惊喜。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意识到游戏并不等于儿童的外部活动,它不仅是孩子全部能力的联动,更是基于自我经验与兴趣的自由运用。同时,当孩子的经验还未达到时,老师需要做的不是推着孩子走,而是先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与总结。

 

       学习品质的培养,源于孩子自主游戏中的体验

       这个游戏整体持续了两个月,而且仍在进行中。我们知道要求幼儿持续保持新鲜感是有难度的。可是咱们的孩子们却坚持下来,在此过程中孩子的专注力、持续力与探索力都得到了发展,这些进步都是在日积月累与点点滴滴中发生的。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但是这些能力不是训练与灌输出来的,只有教师真正实现放手游戏,孩子才不仅玩得愉悦,还能玩有所得,真正实现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案例3

玩学合一:从发现儿童出发

分享人:曾琴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

 

       怎样发现儿童?

       三幼今年107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卢乐山、蒋良玉等学前教育先驱在这里开启了中国幼儿园办园实践,他们编撰出版了《幼稚园中心单元教材》,发出了“何谓正确的幼稚园教育”的叩问,发现了幼儿教育“成人化”的现象和弊端:

“要儿童像成人那样,事事勉强儿童要成人所要的,而非儿童自己所要的,不让他天然发展……种下后来教育上莫大的困难”。

       这表明儿童生命样态的独有存在方式,在幼儿园得到认同,承认了童年的存在及价值,种下了三幼游戏之根。

发生在成都三幼大班老师任静班上的篮球比赛游戏案例就是重视儿童、发现儿童的一种体现。

 

       城城真的犯规了吗?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能熟练的拍球了,开始觉得简单的拍球无聊,想玩比赛游戏了。但矛盾很快出现:有的孩子抱着球跑,有的把头钻进球框或者抓住球框阻止投篮......

 

 


 

       小朋友们“为比赛设置规则”的需要被激发了,约定了两个新规则:不能抱球跑和不能抓球网。

       有规则,就会有人犯规。游戏中,出现了一个“控球大王”城城,他穿梭灵活、力气大、跑得快、投篮准,小朋友拿球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大家很是不满。于是不管友方还是对方,都开始挑刺,说城城犯规了,甚至为城城专门画了一根投篮线。

       老师问“知道什么是合作吗”,小朋友说“就是把球传给队友”,大家边观察边分享自己在球赛中的感受,期望同伴能够“合作”,并且开始关注同伴的优点。

       刚开始城城更多的是在外围观察别人传球的方式,当扬扬呼唤皓皓的名字传球时,城城也会跟着一起喊“皓皓接球”;一次龙哥对城城说:“传球”,城城很干脆的回答:“好”,就把球传给龙哥,不再一个人控球。慢慢的,大家学会一些策略:召唤同伴防守、指挥同伴接球的方向、再根据能力分配任务:投篮准的城城负责投篮、跑得快的龙哥、扬扬负责进攻抢球、跳的高的阿呆负责防守等等,大家都找到了自己能做的事。

       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重拾自信的皓皓也特别兴奋,小朋友们体验到了合作后的愉悦,比赛更加紧张和刺激。

 

       冲撞中的自我调整

       龙哥从汐汐手里抢走了篮球后,汐汐歪着头,眼泪巴巴的无声望着老师说:“龙哥抢我的球。”

一次小汐汐在躲避拦截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撞到了从后方赶上来的童宇,小汐汐丢下球委屈的摸着自己的脸看着他,期望得到童宇的安慰、道歉,而童宇也有点懵,与汐汐对视了一下,汐汐不说话,就捂着脸哭,这时球过来了,童宇就转过头继续参加比赛,而没得到安慰的小汐汐,大哭着找老师了。

       老师给汐汐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并陪着她在球场边看看其他小朋友遇到问题的反应:嘟姐摔倒后站起来拍拍裤子说“没关系,又没有出血”;龙哥在在奔跑的过程中,撞到了皓皓,皓皓说:“你撞到我了。”龙哥立马就说:“对不起。”两个朋友就继续比赛等等,尝试用这些现象,鼓励汐汐勇敢、主动表达自己。

       后来一次,在追赶篮球的过程中,小汐汐不小心摔倒了,可是她一直背对着小朋友坐在球场中,没有反应,等待别人的回应,结果扬扬在抢球的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汐汐,于是她看了一眼扬扬,可能感觉到了危险,站起来拍了拍屁股,然后主动上前开始抢球了。

       在一次次反复引导、交流中,一次次经验的积累,汐汐也慢慢放开自己,加入到篮球活动中。

 

       让比赛更好玩

       如何让篮球游戏更好玩,我们进行了一次讨论。小朋友们提出了各种想法,想用投票的方式选玩法,老师追问了一下:

“剩下没被选上的小朋友会不会难过”

       “是想选一个还是全部的人都想选上?”

       “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呢?”小朋友们讲“没选上会难过的”“最好都选上”,最后商量出:每个小朋友设计一场自己喜欢的球赛,通过抽签方式定先后,轮流每天打一个队员设计的球赛。

       第一个游戏玩的是涵涵设计的比赛,设计了老师加入的玩法和“不能抱球跑、不能抓球网”两个规则,游戏设计者给大家讲清楚玩法和规则,小朋友玩后讨论并记录感受。

       发发设计的比赛,增加了“不能发呆”的规则,如果发呆,给对方加一分。

       馨馨设计的是一场花样投篮比赛,分成了两队,设置了1、2、3分投篮线。

       ......

       虽然直到最后孩子们都没有建构出成人世界的篮球比赛规则,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篮球比赛规则复制到幼儿的篮球比赛游戏中,但这是属于孩子的篮球比赛游戏。

 

专家点评

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是我们一切努力的起点

       成都三幼以前的名字叫树基儿童学园,他们的英文名翻译过来叫儿童研究中心。在学前教育领域,不管我们研究游戏还是其他,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我们首先要去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它可以说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起点,不然一切努力都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想当然的。

       很多时候老师都标榜自己是有儿童视角的,但实际上是打着儿童视角的旗号,做的是成人想要做的事情。我觉得不仅是学前教育,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发现自己的工作对象他们的特点、规律为前提的。

       我的理解是:这个案例本身是一个自主进行的规则游戏,但这个规则游戏可以看到是儿童在自主进行。曾琴园长通过解读一个规则游戏的案例,其中包括儿童的行为和语言,从中发现儿童。

 

       儿童在失败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特别注意到这个案例里关注到儿童的一些失败。我们能不能在游戏里关注儿童面临的一些问题、困难,观察他们如何去分析、解决,甚至没有解决。都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也看到很多的失败,有些失败是无效的,有些失败可能是有效。在过程中,儿童真正在失败中发现和解决,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除此以外,我们怎样发现每一个儿童?有时候年龄越小的孩子,可能对于类似公平之类的事,有着最直接和最底层的感受和体验。八十年代,长宁实验幼儿园的赵老师他暗暗地为自己下了一个决定:每天尽最大的可能做到跟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讲上一句话。站在一个家长,站在一个可能在教室里面被忽视的儿童的角度,发现每一个儿童,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当然从这个案例里,我还看到一些我们怎样去发现儿童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怎么样跟儿童对话?怎么样提问?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老师,一个善于发现儿童老师,他们的提问,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文字整理/许丽丽 罗兰兰 陈秋旭 高川

编辑/张小满

图片/温笑寒

设计/朱远海

育儿周刊供稿

审核/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