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会工作展示

刘孝廷教授:存在与智慧—儿童的哲学禀赋与未来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19日

 

8月16日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史哲研究所所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存在与智慧—儿童的哲学禀赋与未来”的大会主题报告。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儿童哲学是一个复合词:儿童 哲学。通常来说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从哲学往儿童看,是关于哲学怎么看儿童的;另一个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哲学,是关于怎么样教儿童哲学的。另外,还有一种角度是从儿童看哲学,比如说童眼看世界,儿童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另外童眼看哲学,从儿童眼里看哲学是什么样的?

 

二、儿童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出版了第一部儿童哲学小说《哈里•史图特麦尔的发现》,李普曼回答了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儿童是否有逻辑推理的权利;二是儿童是否能参与到伦理探索当中;三是儿童在一个团体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四是儿童是否是一个完整的个体。1974年在纽泽西的蒙特克雷尔学院成立了儿童哲学促进中心。

 

第二位是马修斯。马修斯在《童年哲学》认为,童年哲学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它是研究者对儿童与童年、儿童发展论、成人的儿童观以及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等关键议题进行哲学性反思。另一方面,童年哲学旨在研讨、反思不同的童年理论,协助我们思考应对儿童抱以怎样的态度、为儿童创设怎样的生长目标、使他们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并意识到儿童所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等。

作为童年哲学工作者,应该专注于以下五类议题:一是什么“是”儿童或童年;二是童年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应当在童年阶段发展儿童的那些认知兴趣和目标;四是如何评估儿童的道德权力;五是儿童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从欧美儿童哲学的差异来看,总体来讲欧洲是一种静态研究,美国是一种动态研究,强调过程。

中国的儿童哲学研究中,在台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潘小慧和詹栋梁。而国内儿童哲学研究比较多的是刘晓东教授和高振宇教授,他们都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儿童的儿童哲学。

 

三、儿童“是”谁—哲学眼中的儿童

为什么要问儿童是“谁”,而不是儿童是“什么”。儿童当然是人,既然儿童是人,不能再问儿童是什么了,得问儿童是谁,这个问法表明了对儿童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学者对儿童的划分阶段是不同的,但是一般把儿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婴儿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青少年阶段。

关于儿童生命的地位,儿童不但是生命的开端,也是生命的原版。儿童是天然完整的,源始保真、未受污染的。儿童具有原始生命力和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因此一定要保持儿童先天内在心理的完整性。儿童没有分别心,他认为世界都是好的。儿童是源始统一的,真善美合一的,儿童有天真所以叫童真,儿童有趣所以叫童趣,儿童想什么说什么,所以童言无忌。

 

儿童生命里面有很多长处,第一个是童态文化,童态就是身体的原生态,童态文化是和生命文化合一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另外,童性文化是爱的文化,爱是一个普遍的情感。

 

儿童文化是一种源头文化,他的世界里面是一个没有被污染的,所以他是人生的第一次。儿童文化也是一种理想型文化,尼采认为精神有三种变形,一个是精神如何变成骆驼,二是骆驼如何变成狮子,三是狮子如何变成小孩,所以儿童文化也是一个目标性的文化。老子说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所以老子的笑是自然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所以一个人从糊涂到明白比较难,从明白到糊涂就更难,最难得是装糊涂。

 

儿童的思维具有始源性,具有人类原始思维的特征。同时,儿童思维具有创造性,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思维对象具有素朴性;思维形式具有形象性;思维内容具有整全性;思维结论具有直观性;思维品质具有诗意性;思维旨趣具有审美性。

儿童思维也是一种未来思维,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创新的时代,儿童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类的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少,创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

 

四、儿童与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来自于一种经历,求知是人的天性,儿童就是这样,没完没了的问,所以儿童它是发生的,儿童的发生和哲学的发生差不多,哲学也是来自于一种精神的分娩。为什么儿童是天然哲学家呢,因为儿童的意识,儿童的发问和提出来的问题,都具有哲学的品格。


小孩爱提问,老人善作答。小孩由于没有对世界的经历,所以小孩不断的问;老人因为有了对世界的经历,所以老人就可以回答。小孩问老人,因为老人曾经经历过生活;经历也重要,同样一句话在老人嘴里讲出来和小孩嘴里讲出来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扩大儿童的“经历”,这个经历是用他的身体去经历一些东西,让儿童去经历黑夜,让儿童去经历恐惧,让儿童去经历艰难,这些就是后来人类的全部经验的基础,儿童一定要有这个经历,儿童的经历要非常具体。思想也是“具体”的,也是有质感的,通过读大家的经典著作,去触摸具体的思想,看看人家怎么样构思的,每一步是怎么样论证的,包括各种各样的著作都是一样的。儿童必须接触这些具体的事件,因为儿童的思维是具象的。

 

哲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本体论强调存在,知识论强调真假,实践论强调善恶,体验论强调美和丑。儿童主要针对的“是”,是一种存在的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是全部哲学的基础。儿童既然是人生的基础,儿童的哲学也就是全部哲学的基础,儿童和哲学之间不是一个外在关系,而是内在关系。儿童的哲学有某种偶合性中体现了哲学的某些原始特征,所以在哲学当中儿童既可以是实质,也可以进行隐喻的特征。老子说“返璞归真“,讲的就是童性的哲学。

不同的年龄段,哲学形态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在童年的时候,容易探讨一些本体论的哲学,为什么世界存在,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世界等等;进入青年期就开始有认识论了,探讨是怎么样认识世界的;进入中年期,开始讨论实践哲学;到了老年,重新回归哲学宗教审美生活。

 

哲学视野中的儿童,具有双重涵义,既有实质也有隐喻,如在种系的意义上指称人类文明出现后的早期阶段,即文明的童年时期。童年是最接近哲学的时候,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崭新的、奇妙的;童年时期是敏锐的,对几乎任何东西都热情洋溢。

哲学呼唤童性,哲学呼唤回归童性。要回归童趣,强调万物一体,宇宙有机;要回复童心,对于世界兴趣盎然不知疲倦;要回到童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要回归童爱,因为儿童有爱,我们应该珍爱智慧,我们要有一颗童心。

儿童的童真不但和哲学有关系,和科学有关系,儿童也天生是语言学家,儿童是数学家,儿童是物理学家。研究儿童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了解人类的史前思维,有助于研究哲学发展使的面貌,有助于找到哲学和人生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发掘儿童自身所包括的内在价值,有助于对当前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包括养老问题,人生的老年问题等等。儿童文化的建设和人类未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该去寻找童心、建构童心文化。也希望全社会能够更加关心儿童,呵护儿童,敬畏儿童,使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更加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今天上午,刘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使我们对儿童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用哲学指导幼儿园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把握,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学哲学,用哲学”的精彩讲座。从学哲学角度来看,刘教授不仅介绍了儿童哲学的内涵,而且系统介绍了儿童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用哲学的角度来看,刘教授不仅从儿童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详细介绍了儿童“是”谁的问题,而且从儿童哲学实践论的视角启发我们:儿童哲学是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智慧的学科。

 

(图文:高丙成 中央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