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会工作展示

汶川地震幼教援助十周年,专家携众志愿者重返灾区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7日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这个特别的时刻引起无数人的深切怀念。在2008年灾后援建中,有这样一批特别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学前教育界知名专家、高等院校教师、幼儿园一线园长和老师,他们关注和牵挂着灾区孩子和老师。在2018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上,8个专题报告,9个分会场中,其中一个特别的分会场——汶川地震幼教援助十周年专场,惹人注目。

十年前,举国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6月2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时任理事长冯晓霞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立即组织专家赴灾区考察,并在“汶川地震对应政策专家行动组”的支持下,迅速启动灾区“流动幼儿园项目”,组织发动北京、南京、上海、重庆、四川、青岛、苏州等地100多位幼教工作志愿者,先后奔赴德阳、绵阳、都江堰等几个极重灾区开展幼儿心理抚慰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三个月内,参与流动幼儿园活动的儿童近1.4万人次。志愿者将生动有趣的各种活动带给灾区的幼儿,加班做玩教具、准备游戏方案,开展“幼儿心理抚慰”和“震后幼儿园课程重建”为核心的专业培训。这群志愿者用爱心和专业素养为孩子们打造出一片片精神绿洲,他们用行动诠释出:爱不只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

在这个特殊的专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周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晖现场主持。她们说,这是一次朋友的相聚,一次共同经历的回顾,唯一遗憾的是,当年灾后援建总指挥人、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因身体抱恙无法亲临现场,与大家相会。

播放视频时,大家默默观看,不少人眼含热泪,十年前灾后重建的场景,一幕幕重现。下面,一起来听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和全国各省志愿者团队的发言吧!

虞永平教授表示,当年通过大家的努力,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发起的灾后援建行动才得以顺利进行,也真正给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十年过去,那段朝夕相处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大家白天一起出去找地方吃饭,晚上坐在一起商讨工作,虽面临极大的挑战,但依然在工作中感受到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相信对每个老师而言,既是服务灾区的一段经历,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时刻,那一刻让我们理解如何应对灾难,如何去服务他人。幼教就是用爱心支撑着我们的一份事业,衷心感谢并祝愿大家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北京团队

北京志愿者团队以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园长黄珊为代表她回顾说, 当时和北京师范大学几名骨干教师,一行五人跟随冯晓霞老师、虞永平老师、鄢超云老师一起来到德阳、绵阳等灾区,并在安县一所流动幼儿园待了近一个月。幼儿园里有67位小朋友,从2岁到16岁,是31年幼儿园老师生涯中难得遇到的一次经历和回忆。她说,汶川地震支教活动结束后,幼儿园跟四川幼教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一年持续做西部支教工作。每一年,黄珊园长都会来四川招聘老师,希望把更多孩子带出贫困地区,帮助他们开拓眼界,即使将来这些孩子再次回到家乡,也能收获更多的认识和成长。

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幼儿园刘海燕老师是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志愿者。现场,她动情分享了支教过程中几次落泪。第一次进入灾区,漫天消毒水味道,废墟上一个挨着一个小花圈,比电视上播放的镜头更加令人震惊,她落泪了;第二次冯晓霞老师对大家说不要去明星去过的地方,要真正为当地需要帮助的孩子做点事,在绵阳、德阳等地,看见孩子吃不饱,把午饭饼干给孩子,孩子想要又不敢要,恐惧又焦虑的样子,她落泪了;第三次大家商讨如果重建孩子心理健康,看见冯晓霞教授头发花白,前三天彻夜未眠,跟大家一起研究活动方案,她落泪了

南京团队

南京志愿者团队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晖老师和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周联园长为代表。周联园长说,十年前,满怀一腔热血来到灾区,支持灾区幼教建设,十年后,当初的救援行动给自己的教育生涯带来诸多启发。比如,救灾过程中,不仅是我们在帮助别人,也是别人在给予我们关爱和感动,也更加坚定自己在幼教奋斗的决心。至今她仍记得,在灾后援建过程中,正赶上自己的生日,原本没打算过生日的她,居然在那一天收到团队老师们用白色T恤画的一幅喜羊羊,大家和她一一合影留恋,令她感动不已,至今她仍珍藏着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张晖老师表示,从08地震后支援后,南京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此后,还继续参加联合国儿基会很多援助项目,包括贵州、广西等地,并在培训模式上得到很多创新和突破,希望继续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志愿者团队中,有的说,十年前还是个小姑娘,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的作为记者,亲自见证幼教人像艺术家一样对待孩子。现场,南京团队代表们还为大家朗诵了一首别致的小诗。

苏州团队

苏州志愿者团队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春霞老师为代表,她回顾,当时苏州团队在绵竹支教一个月,13位志愿者里面,有一位是来自台湾信谊基金会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温碧珠研究员,在那段期间,大家每天晚上讨论工作,早上各自装好馒头和榨菜跟随司机师傅去到不同流动幼儿园,那时没有一个人有私心杂念,也没有一个人想家,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大家一起在寺庙旁,大树下,葡萄架旁办流动幼儿园、帐篷幼儿园、板房幼儿园。最令她难忘的是,团队经历了脑膜炎流行病,当时大家都非常紧张,由于某些原因,团队中只有她和一位年龄最小的老师无法打预防针,她动员这位小老师回去,小老师态度坚决,“你也不能打预防针,你不回去,我就不回去。”直到潜伏期过去,她才平静下来。从帐篷幼儿园搬进板房幼儿园,冯晓霞教授给了她20万,让她一定要做好4个乡镇20个班级的开学工作,她拿着钱赶往成都采购各种设备,好不容易说服一位供应商联系到一辆大货车,在归途中,她走了一条板房街道,也无法给司机师傅买到一包方便面,原来那时水和方便面是买不到的,感动的是,一位当地老乡知道情况后,毫不犹豫从家里拿出两包储存方便面,却怎么也不肯收一分钱。

汶川地震后,苏州团队一直做着汶川支援活动的延续,并于2010年到2014年与香港苗圃行动的合作之路,在甘肃、云南持续五年支援活动,对老师进行进阶式培训,仅甘肃和云南接受培训达3000人次,同时,在当地教育局安排下,团队们分享支教生活学习情况,也对苏州幼儿园志愿者活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场,志愿者们分享各自感受,对她们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难忘,更是带给年轻教师巨大的成长。

青岛团队

 

 

来自青岛志愿者团队的老师代表回顾说,当时六位支教老师都非常年轻,里面只有一位是结婚的,对孩子和幼教的认识比较浅显,但灾区孩子的处境给大家带来很多感触。她回忆,当时一个三四岁小男孩,每天奶奶都带他来帐篷幼儿园,但他总是游离在帐篷外,不敢进来,后来奶奶告诉老师,小男孩在地震中曾被压在房子里面,之后一直对封闭空间产生极大恐惧。为了小男孩,志愿者们主动把帐篷搬移到宽敞明亮的地方,支教快结束后,大家发现男孩已经能够坐在帐篷旁边讲故事了。而老师们回到日常工作后,每次想起这个男孩,都提醒自己,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更要关心孩子心理。

重庆团队

 

以西南大学刘云艳教授为代表的重庆志愿者团队回顾了在绵阳附近支教时的三个任务和启发:一是组织流动幼儿园和帐篷幼儿园的孩子开展活动,主要以游戏活动、体育活动、故事儿歌为主;二是对当地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向和经验也对今后重庆农村幼儿园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去复杂,求简明”;三是家访,并意识到政府社区和家庭联动有助于幼教的发展。

同时,其他志愿者也现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们感动于在那个特殊时期,平时仰慕的知名专家学者们,那一刻却像极重庆的“棒棒军”,给老师们提大包小包,一起搭帐篷、搬运各种教具。下雨过后,帐篷底下全是小蝎子、毛毛虫,她们每天一早就要起床,为孩子清除干净帐篷,她们说,那一刻忘记了所有恐惧和危险,把整个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只希望把更多的快乐和力量带给他们。

上海团队

上海志愿者团队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兢教授和黄瑾教授为代表,黄瑾教授表示,2008年灾后援建是生命里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灾后援建中,有12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专业教师,13位上海市五所幼儿园专业教师,10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分五批前往灾区。第一批由周兢教授带队前往灾区踩点,在都江堰、崇州等地辗转,最终了解到鸡冠山地区受灾严重,带领大家在这里建立鸡冠山板房幼儿园,志愿者们在这里做家庭育儿指导、师资培训、心理援助,在板房幼儿园开展阅读、运动、游戏、亲子活动、艺术活动。她回忆说,每天志愿者们的车辆一到幼儿园门口,孩子们就欢呼着迎接老师。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志愿者们取得的成果:在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爱心幼儿园共组织15场教师专题讲座和原本教研活动,培训崇州、都江堰和成都市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1760人次左右,开展家长培训和亲子活动达300人次,累计受益儿童6000人次。黄瑾教授说,这十年,不仅是最好的纪念,也是人生一段刻骨铭心的心灵课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所言:在汶川大地震这个由瓦砾和血泪筑成的课堂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脆弱和坚强的辩证法、荒谬和理性的辩证法,而且学到了平凡和神圣的辩证法、日常生活和终极关怀的辩证法。我们因此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自然和文化的关系,而且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在提高饮食起居的富裕程度的同时,追求心灵深处的神圣境界。

她表示,汶川地震给教育者播下一颗爱的种子,让幼教人懂得关爱生命、联系社会、感悟时代的责任。“在灾区回访过程中,不断听到人们表示感谢,但其实应该感谢的是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要培养未来教育引领者,把培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念先进、敢于担当作为育人目标。”华东师范大学100个专业公益项目便来自于汶川地震后志愿者经历,比如“欢乐大篷车”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四川团队


以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师为代表的四川幼教人,也在灾后援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到中国学期教育研究会发起的志愿者灾后援建活动中,和其他志愿者团队一起工作,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比如,在上海团队分享中,也邀请原成都市教科所幼教研究员刘致健老师和崇州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王燕老师发言。刘致健老师说,作为灾区的一员,每天跟着志愿者团队工作,感受着正常人的喜悦和快乐,也让地震中产生的心理阴影得到干预和治疗。同时,在专家指引下,也学习到孩子在遭受大灾难后,课程应该是游戏性的、娱乐性的、活动性的,这样才能真正被孩子接受,帮助到他们。

来自四川绵竹的乔黄教师说,自己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幼儿教师,但地震发生时,砖块不断往下掉,烟尘弥漫的情况下,来不及多想,只管把孩子一个个从班级抢救出来,让所有孩子都安全见到父母。同时,在灾后援建中,乔黄老师当年主动加入南京志愿者团队,为大家当向导,一起在流动幼儿园工作,并与南京的李薇玉园长结下深厚的友谊。十年来一直拿着微薄的工资,但一直坚守着做一名幼儿教师。

来自北川、什邡的老师以及成都市武侯区教研员 ,分享各自经历和感受,在灾后援建中,她们感受到幼教人团结一致的心,也更加坚定从事学前教育这份伟大的事业,并向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志愿者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随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陈思老师带来《地震灾害情境下的儿童发展:来自汶川和智利的研究证据》的主题报告。她指出,自90年代起,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地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是年龄非常小的儿童,遭遇地震灾害后也会受到情绪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严重影响。比如,会出现严重的恐惧、异常行为、分离焦虑、感知觉麻木或过度兴奋等。

陈思老师认为,儿童在震后受到影响程度大小最关键因素是家庭和学校,也就是成人的反应。如果成人自身面临巨大精神压力,很难为儿童提供好的物质和精神的照料,往往会加剧儿童负面的情绪、扩大儿童发展的退步。

在2010年,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研究者发现,孩子们的听写、文本理解都出现急速下降的趋势,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访谈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属于特殊的中国文化情境下幼儿教师精神气质,调查中96%的教师认为“师者父母心”,70%教师认为“仁爱之心,师者必具”。总之,从智利地震到汶川地震,研究表明,成人对孩子灾后心理健康的恢复起着关键作用,而一旦地震发生,成人最需要做的是以下几件事:一,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二,积极和孩子沟通互动,提供安全感;三,有责任心的教育者是对儿童最好的治愈。

崇州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王燕老师带来《从他山之石到可以攻玉——抗震救灾情系幼教的灾后十年》主题分享。现场,她表示当年崇州作为重灾区,学前教育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及上海市学前教育专家的帮助。如今,崇州幼教发展焕然一新,不仅公办园的数量在增加,老师们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教研讨论,形成教研团队。


重返灾区

除了志愿者们精彩的分会场交流外,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亲自带领志愿者们一起开启回访灾区之行,共同前往崇州、绵阳、德阳、绵竹。大巴车上,这批来自江苏、北京、山东、上海、重庆、四川等地的汶川地震志愿者们难掩紧张与兴奋,回忆着十年前在灾区和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在一起的情景。如今十年过去了,大家最挂念的是,这里的一切都还好吗?

6月11日下午,十年前汶川地震上海志愿者团队的老师们重返崇州,感受十年来崇州幼教的变化。

志愿者老师们走进崇州市正东街幼儿园、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崇州市隆兴镇幼儿园以及崇州市怀远镇幼儿园。从震后艰苦的幼教环境,到如今专业而温暖的园区创设,大家为崇州幼教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感动欣喜。

当年日夜送志愿者老师往返的司机师傅,依然和大家在一起谈谈笑笑,当年2岁的幼童如今已经是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十年时光,令人百感交集,又充满无数感动和希望。对崇州幼教人而言,上海志愿者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温暖和关怀,还有理念上的改变,十年过去,志愿者们对崇州幼教的支持与帮助从没断过,老师们都心怀感激。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所说,2008年的夏天,与孩子每天的朝夕相处,与崇州幼教人共同奋斗,留下了这份革命般的战斗友谊,是一辈子的幸运,我们要珍惜。

6月13日,在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为时两天的回访之行中,走进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幼儿园、绵竹广济镇幼儿园、德阳什邡禾丰中心幼儿园和德阳什邡安羽幼儿园,以及曾开设过流动幼儿园的绵竹三溪寺。当了解到幼儿园的发展现状,看到幼儿园里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追求专业践行《指南》的老师们,大家欢欣不已。

十年前,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在搭建起来的简陋板房和帐篷里、空地上,组织孩子们的活动、培训幼儿教师、给大家做心理疏导。十年后,当年那个大家聚在一起搞教研的爬满葡萄藤的农家小院依然还在,寺庙里那株百年紫薇树变得更遒劲有力,一切都令人充满希望,大家仍像家人般温暖。

虞永平教授说,当年看着很多志愿者家里出了事,也依然抹干眼泪笑对孩子,如今看到灾后援建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心里很踏实。在未来,依然会继续为大家的专业成长而服务,也祝福这里的幼儿园、老师们、孩子们!



汶川地震十周年
专家、志愿者重返灾区花絮


【主办单位】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协办单位】

《育儿周刊》社

成都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支持单位】

成都市教育局

本文由育儿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