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课程研究

博物馆帮我了解家乡美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1日
作者:陈彩霞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推进,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正在悄然变革,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有了很大转变。在课程方案的改造中,越来越多的资源走进我园,博物馆这个本身具有很强教育功能的资源也走进了我们的课程视野。

在大班的班本课程“家乡美”主题活动中,博物馆资源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让幼儿在充分的体验、实践中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们对博物馆资源与课程的融合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教师首先要有博物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教师首先要具备博物意识,才能在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开发以“博物馆资源”为主要线索的课程,创造条件让幼儿和博物馆资源进行连接。我园地处市区中心,紧邻泰兴市文化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建设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老师们在上下班途中或周末假日,随时都可以进入博物馆参观,查找资料。每逢三八节、教师节、党建日等,幼儿园会组织教师进行主题参观学习,并和博物馆联谊,部分年轻老师主动申报成为博物馆讲解员志愿者。因此,我园教师具备较强的博物意识、较深厚的博物底蕴,能够灵活利用博物馆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在大班“家乡美”活动开展前期,老师们就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博物馆进行学习,掌握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沟通协商将博物馆作为幼儿的第二课堂,让幼儿在这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感知、体验、了解家乡背后的故事、特色的典故。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孩子们走进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地带领大家一个馆一个馆地参观。在“名人馆”,孩子们认识了泰兴的名人,倾听了泰兴的历史故事;在“城市建筑馆”,孩子们了解了泰兴的城市改革、历史建筑的变化;在“红色革命馆”,孩子们满怀敬畏地聆听了“黄桥战役”的故事,知道了“黄桥烧饼”的革命历史意义。参观结束后,孩子们依然沉浸在对家乡热烈的讨论中,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泰兴人而自豪。

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幼儿园

在主题活动的推进中,孩子们探访家乡的建筑,会问“庆云寺的房子为什么和别的房子不一样,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家乡小路,会问“这条路为什么叫曾涛路”;品尝着家乡的美味,会问“别的地方也有黄桥烧饼吗”。他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同时他们关注的侧重点也是有差别的。很显然,要满足每个孩子不同的需要,反复地跑博物馆是不现实的。

为了满足孩子们持续深入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真正地迈入课程,老师和博物馆再次商量,将工作人员作为资源引入幼儿园。当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黄桥战役”、泰兴规划图、名人简介手册等相关的资料、图片、物品。

在幼儿园里,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些资料、图片、物品进行分类、整合,布置成一个“小小班级展览馆”,供孩子们随时随地翻阅、品读,推动课程向更深处升华。

让幼儿成为博物馆的小主人

博物馆资源的运用让幼儿的学习探究更精彩、更有意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幼儿参与博物馆活动,成为博物馆的小主人,进行展览、讲解,会将课程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于是,“小小讲解员”活动诞生了。孩子们在“家乡美”课程中积累了一些关于家乡名人、桥、路、小吃等方面的故事,他们先在自己班上的小小博物馆扮演“小小讲解员”,向同伴讲述家乡的故事,之后来到博物馆现场为中班的弟弟妹妹进行讲解。

在“育红娃娃 美丽泰兴”画展活动中,孩子们基于自己在游戏中进行的房屋设计、模仿古城重建、演绎历史故事、学做特色小吃等经验,用画笔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我们带着孩子们的作品再次来到博物馆,借用一个小小的片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布置了一个“育红娃娃 美丽泰兴”的画展,童趣十足的画面点亮了博物馆一角。

(作者系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