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振兴之路

农村学前教育“送教”方式的尝试与探索——记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的一次送教活动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5日
作者:王娓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17年10期

201775日~7日,笔者跟随“帮扶计划”项目的2位导师——上海市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洪雅老师、山西省临汾市幼儿园吴焕芳老师奔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送教活动。这是“定点帮扶计划”项目启动之后的首次送教,意义不言而喻。

  为提高送教质量,更有效地帮助当地教师理解、践行先进教育理念,我们调研当地教师的需求,结合导师特点.及时反思,不断突破,研究、尝试、探索更适宜的送教方式。

  第一天

  无法交汇的平行线

  75日,我们一行来到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中心幼儿园,来自城关片区和石桥片区的20余位园长、骨干教师参与了此次送教活动。按照项目活动的安排,具体内容和方式如下:

  ·石桥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上3节公开课。

  ·导师向该片区老师送l节教学活动。

  ·导师与当地老师开展评课、教研、座谈活动。

  ·导师开展专题分享。

  1.积极好学的孩子以示范为主的活动

  当地3位老师展示了3节公开课:《画表情》《快乐的小青蛙》《米老鼠的魔法棒》。活动中,老师们借用各种形式调动孩子的前期经验,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画表情》中,老师用多功能电视呈现每种表情的卡通版、Q版、真人版图示,帮助孩子抓住表情的主要特征;《快乐的小青蛙》中,大幅池塘背景画下,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快乐的小青蛙,他们在欢快的《小跳蛙》音乐声中,在自己的身体上、用铃鼓敲打节奏,掌握着节奏型;《米老鼠的魔法棒》中,“魔法师”带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变大”“变小”的奇幻世界……老师们对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体现出他们对幼儿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的。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很投入,他们聪明、好学、活泼、积极,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与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在洪雅老师的示范课《花生啵啵啵》上,她带领孩子们用各种感官认识花生,带给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她启发并鼓励孩子们观察、想象、表达,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到个别孩子,等待、倾听、鼓励……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们不断听到孩子精彩的、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摸起来痒痒的(很粗糙)”“这个花生直直的,像铅笔”“这个花生有4个‘小房子’,像滑板车”……幼儿的表现引发现场观摩的我们阵阵惊叹。

  然而,相形之下,当地老师展示的3节公开课反映出来的关键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即如何激发幼儿的自主性。例如,在《画表情》教案中老师写道:“活动难点:自主学习不同面部表情的表现手法。”可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了笑、哭、生气三种表情的规范画法,于是孩子们的作品就与教师的范画“一模一样”了,孩子的自主性体现在哪儿了呢?

  2.急切引领的导师“无人开口”的教研

  公开课后,进入教研环节。

  首先,洪雅老师对当地老师的3节课进行点评,并介绍《花生啵啵啵》的课程设计思路和自评。然后,进入研讨环节。之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老师们会有很多问题或困惑,急于寻求答案,而导师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一一解答即可。可是现场竟然无人开口。显然,我们忽视了“对于如何在送教地开展教研工作”的思考和准备。在当天的活动中,教研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地老师和送教导师,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无论公开课还是教研,都没有交汇。

  “为什么互动不起来?”“如何启发教师在教研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激发教师自我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信心?”“怎样才能让此次送教活动有实效?”我们不断自问,交流彼此的想法。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要激发老师的参与积极性,需要通过设计讨论环节,让现有经验浮出水面,并引导他们彼此支持、帮助,获取新经验。导师在中间起引发触动、重整经验的支持引导作用。总之,不能急于求成,要顺着老师们的现有做法,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稍作调整”。

  此后的送教方式的调整方案逐渐清晰起

  第二天

  在“一课两研”中相遇

  76日,我们一行来到了盐官镇中心幼儿园,参与当天活动的有来自周围片区的60余位教师。

  今天的送教方式有所调整:取消导师的示范课;就当地老师的公开课进行分组讨论,点评,制订出修改方案;由当地老师上“调整课”。意在给老师的思考、创造和表达提供更多机会,引发老师认知方面的内在冲突,从而产生改变。具体内容如下。

  ·盐官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上2节公开课。

  ·观摩教师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导师点评,和当地老师一起重新设计活动。

  ·盐官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上“调整课”。

  ·交流感受。

  1.小组讨论带来的积极对话

  盐官镇中心幼儿园的两位年轻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语言活动《小青蛙卖泥塘》和数学活动《春天来了》。《小青蛙卖泥塘》中,教师对于故事主线的把握,对于讲故事这一教学技能的把握,对于活动气氛的调动,都让我们称赞。《春天来了》是一节“一一对应”的小班数学活动,上课的老师虽然刚刚入职一年,但她能够流畅地进行公开课展示,并有自己的思考,着实不易。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教育局对年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期待和鼓励。

  分组讨论环节一改昨天沉闷的气氛,变得积极热烈起来。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例如,关注到了《小青蛙卖泥塘》的主线,提出“画一个烂泥塘,随着故事的进展,逐步添加草、水、树、花等,最后变成一个漂亮的池塘”的建议。同时,老师们也看到了这两节课中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仍然与前一天一样: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还不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

  结合老师们的困惑,洪雅老师将点评聚焦在设计活动的方法上。首先,找到主线;然后,根据孩子的经验搭台阶。具体到对《小青蛙卖泥塘》的调整上,她梳理了故事主线,结合当地老师的建议设计活动环节,其中,最关键的调整是:追问孩子“为什么”。

  同时,对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用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重要文件,吴焕芳老师针对“一一对应”这一数学学习目标,带领老师们对照《指南》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更加明确了《指南》等文件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也知道了应该怎么用《指南》。两位导师随身携带《指南》,遇到问题随时翻看的态度和方法,给当地老师带来深刻的启示和示范。

  2.两节课的对比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集体交流之后,两位导师又对上展示课的老师进行了“一对一”辅导,两位老师帮助他们明确调整方向,下午对调整后的活动进行展示。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任务,年轻老师敢于担当的态度和精神,让人敬佩!《小青蛙卖泥塘》调整后,在老师的追问下,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发散,语言表达也更加丰富,例如,“小青蛙不卖泥塘了,它说这么美的地方,可以邀请其他小动物来玩”。

  展示课之后,老师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次上课,老师将各个环节以‘变废为宝’为主线牵连在了一起。”“第一次上课,孩子们对于故事已经掌握得很好了,第二次可以直接进行发散性提问。”“应该把活动延伸一下,例如,加动作表演,扩展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两次课的对比引发了老师们更多的思考,多数老师对于“调整课”是认可的。相比第一次活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们更好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想象;老师对于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仍然比较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和好看,注重以教师的“教”为主。我们意识到,或许下一步,就要带着老师学习如何做到“眼里有孩子”。

  第三天

  基于观察对儿童主体性的理解

  77日,1个多小时的盘山路把我们从县城带到了雷坝镇中心幼儿园,参与今天活动的有来自雷坝片区和白河片区的20多位园长和老师。

  在反思前一天活动的基础上,同时也满足老师们想听导师的课的愿望,此次送教方式又进行了调整,将当地老师上调整课改为导师上调整课。具体如下。

  ·雷坝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上2节公开课。

  ·观摩教师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导师点评,结合当地老师的交流内容,重新设计活动。

  ·导师上“调整课”。

  ·交流感受。

  1.听课记录表的改变带来的“新观察”

  6日的送教让我们听到老师的声音,看到困扰教师专业发展的节点。如何让老师眼中有孩子,是今天送教方式调整的关键。

  我们调整了当地老师的听课记录表,将原有的仅l列的听课记录分为3列,第一列记录老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第二列记录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第三列记录自己此时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对老师进一步明确提出看课、评课的要求:关注孩子的表现。

  改变真的发生了!

  “一个小朋友说‘这个边很长,不是三角形’,老师说‘这也是三角形’,没有进一步引导孩子观察比较。”老师在小组汇报交流中说道。新的听课记录表让老师看课、评课有了方向和内容,能够从孩子的表现和反应来分析老师的提问与引导。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2.“好像懂了点什么”的顿悟

  老师上完两节公开课后,针对当地老师较少给幼儿提供操作探素、合作交流、表达表现的机会,以及活动中的概念交代不清和一些其他尚待解决的问题,洪雅老师挑选其中一节课《中班数学:认识三角形》再设计,准备进行展示。

  活动前,她先进教室里请3位小朋友分别用纸和橡皮泥制作三角形,了解了孩子的当前经验。饭后在院子里她又和孩子们即兴玩起了小游戏“猜猜我的水瓶里的水是热的还是凉的”,玩玩笑笑中,缓解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陌生感。

  下午,在老师们的期待中,展示课开始了。准备的材料有纸、橡皮泥、麦秸秆(洪老师从幼儿园墙外的草垛里抽取的)。活动中,洪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孩子们敢于动手、乐于表达,他们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明晰了“什么是三角形”。课堂气氛温暖活跃,在场的每个人都很兴奋,将当天的送教活动推至高潮。

  当地老师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一个环节不参与的孩子,后面都参与进来了。”“孩子通过操作更深层地认识了三角形,解决了上午的问题,能辨别不规则三角形。”“老师抛出问题,孩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老师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孩子也越来越自信胆大……”“洪老师就像和小朋友认识了很长时间一样”……一位男老师有些腼腆地说:“我也想这样上课,但是一直都没有做到。今天看了洪老师的课,好像懂了点什么。”

  3天的送教下乡活动画上了句号。3天的时间里,导师们积极主动地反思调整,试图找到更好的方式提高送教的有效性。以上尝试和探索受制于我们的个人经验,有不尽成熟之处,仅希望能够给更多同仁的送教活动带来一些参考。

  我们希望成为点灯人,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带来一点光,照亮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