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幼小衔接

真正的幼小衔接:大班开始已晚了!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3日
作者:米奇爸爸     来源:搜狐网教育频道

(特别感谢:上海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王红老师)

提到“幼小衔接”,多数家长想到的就是“大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与此对应的就是在这个阶段学拼音、练计算,以期在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保持优势。

实际上,真正的“幼小衔接”重点不在这,而且,从进幼儿园起,“幼小衔接”就开始了。

很多人觉得进入小学后,主要就是学习内容发生了质变,“玩真的了”,所以重点用在知识准备上,在大班“大干快上”。

其实,幼小衔接的重点是能力的准备,从小班就该开始了。

1 人际互动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面临的最大变化,首先是和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模式。在幼儿园阶段,出现很多问题,老师都会和家长沟通,但到了小学,很多时候要学生独立面对。

比如你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感受,要能清晰地向老师表达出来。没有这方面锻炼的孩子,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向同学借东西,常常自说自话就拿来用,其实是没有形成“人我之分”的界限概念,同时也和不善于表达有关。

所以,在幼儿园阶段,“扮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社会化沟通能力,不要小看了。

早教专家、上海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王红老师跟米奇爸爸说,除了以上这方面,进入正式小学后,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及自理能力都很重要,而这些能力,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该逐渐养成了,这不是大班一年就能“速成”的。

2 观察力

她介绍,一岁半至四岁的孩子,对细小物体的观察很敏感,这对将来的学习很重要。家长可以在孩子进行观察类的活动后,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阅读绘本时,画面上有很多细小的部分,其实隐藏着很多秘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发现。

3 自理能力

再比如自理能力。小学开始孩子就要自己收拾学习用品,而这一点其实小班开始就可以训练了,比如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并养成“哪里来,哪里去”的习惯),良好的进餐和饭后收拾餐具的能力,也可以在入园后就培养起来。

绘图/彼得涂

4 网络学习能力

未来的学习模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孩子们,通过网络学习一定会成为趋势。

通过跟踪观察发现,在幼儿园阶段适当引导孩子通过网络或终端接触“电子化学习”的孩子,上学后在信息检索等方面更有优势。

比如,孩子在故事或电影中接触到“外星人”的概念,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些什么研究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查询网络资源。

再比如,绘本中很多动物、植物,孩子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继续拓展孩子的知识面,逐渐建立一种信息整合的能力。

例如,可以把网上的鸟类图片打印出来,贴到画好的大树上,给鸟表上名称等等,还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相关的纪录片,这样就能建构一个立体化的“知识库”。

当然,3、4岁之前不建议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5 注意力的培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尽早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水平。现实中,很多聪明的孩子,因为注意力不好,学习效果比较差。然后再通过补课等途径恶补,效果事倍功半。

课堂上,注意力主要分“听注意力”和“视注意力”。前者主要是耐心认真地听完老师的讲课。视注意力虽然比重没有“听”来得多,但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幼儿园会通过游戏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听注意力方面,根据老师发出的指令,孩子来完成。有时是单一的指令,有时是2-3个指令,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孩子可以听出所有指令,做出正确的动作。

孩子的反应度会有差异。老师会重复,或提高音量、放慢速度,逐渐提高孩子的听注意力。这一点,家长也可以在家里借鉴实行。

还有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听故事,听完后讨论书中的情节,同时锻炼听注意力和推理能力等。

所以,听故事长大的孩子,表达、观察、推理能力普遍要比没有这方面熏陶的孩子强。

最后,

来归纳一下家长中普遍存在的

“幼小衔接误区”

看看你中招了几个?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当然很好。但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不能单纯地把“幼小衔接”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孩子树立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

误区四: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因素。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

误区五: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

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比如,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

误区六:进入小学就是学校的事儿

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最为关键。作为老师,内心都希望所有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善于和老师沟通的家长,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会顺利一些。

误区七:家庭作业必须陪着孩子做

在孩子入学初期,我们可以适当陪同他做作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就必须逐步放手,慢慢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家庭作业,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辅导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作业始终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检查,绝不是代劳。

误区八:孩子的成绩就是唯一

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考试和分数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等造成的。因此,在小学前半段,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件事,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