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会议通知

2016年南京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华爱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3日     浏览量:6512 次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弓剑虹     来源:研究会

                  

    2016年11月22日上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专家讲座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如期举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华爱华教授做了题为《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的报告。会场3000余名参会代表聆听了讲座。

    基于一些幼儿园教师对游戏与课程、游戏与学习、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存在疑问与困惑,华教授对游戏与课程、学习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讲解,着重对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

    首先是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华教授指出,幼儿园教育秉承的是大课程观,课程包括幼儿的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三大类。这三类都承载着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游戏既是课程的活动形态之一,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其次是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华教授认为,游戏一定是学习,但学习不一定是游戏。游戏中幼儿自发的重复性行为是对已有经验的充实和巩固,游戏在真实的情境中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游戏的体验中获得新的发现,这都是体现在游戏中的学习。游戏中的学习是自发性的,但所获得的经验却是有意义的。活动区的学习是否成为游戏,要根据材料的投放来进行区分。未设计玩法的自发性游戏材料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因而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成为游戏。

    接下来,华教授主要针对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她认为游戏与教学两者融合、互为生成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华教授同时指出教师的发展在游戏上的体现,就是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从两者并列走向两者融合,而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即为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

    教学生成的游戏指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提供游戏经历。即为教学设计游戏,将目标隐在游戏之中。因此教师需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目标与玩法,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体现教育性;二是玩法与玩趣,教师要用可变化的过程来刺激玩兴,体现可玩性;三是玩趣与发展,要求教师基于发展的内在动机激发玩智,体现适宜性。

    游戏生成的教学指从游戏经历中捕捉教学的契机,包括游戏中即时介入、游戏后分享、延伸为预设教学活动三种形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经验连续体,注重已有经验与发展可能性的连结;二是敏感于教学的契机,能够通过价值判断和时机判断将游戏体验向教学转化;三是平衡性互动,注意游戏与现实之间的协调。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蕴含的发展水平、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智。教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将导致教师控制游戏而形成虚假游戏,因此幼儿失去了教学中的自主性,教师也因此力不从心、苦不堪言。

      最后华教授指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能够很好地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教师要放手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解读幼儿的行为及行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幼儿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连接点。

      华爱华教授适时加入幼儿园教学中的实例,细致而生动的讲解帮助在场的参会代表明确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既深入实践又有理论的高度,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参会代表给予专业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