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入园三“日”曲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3日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张晓艳 张冠玮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9期

 

新生入园适应是每年九月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今年小班新生入园季,我们依旧开展了关于入园适应活动的研究。首先,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学习,我们对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儿童是天生的外交家、行动派,是会玩、能交往、善适应的主动学习者。这个儿童观的确立,对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往年组织的入园适应活动,围绕“为什么开展入园适应活动、都有谁需要适应、需要适应什么”三个核心问题,开始层层深入的研究探索。

 

重新确定入园适应活动目标

 

根据往年的研究老师们都很明确,入园适应活动是为了帮助幼儿逐步缓解分离焦虑、建立对于幼儿园的归属感。那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幼儿入园初期的归属感来源于什么呢?起初老师们根据经验认为,熟悉和稳定的常规能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因为熟悉了常规,幼儿独立入园时,能知道自己干什么,孩子才会有归属感。但经过换位思考——自己到了新环境的感受,老师们逐渐开始质疑自己的原有经验。不错,稳定熟悉的常规的确是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的重要部分,但在最初的日子里,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知道这里有什么、周围的人都是谁,才是更重要的。我们进一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最想做什么?答案是,到处走走、看看、玩玩,如果发现这里很美,很有意思,那么一定会喜欢再次来到这里。    

由此,我们重新确定入园适应阶段的主要目标——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生活是轻松的、快乐的,从而喜欢来幼儿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轻松愉快地“玩”起来。

另外,大家也一致认同需要入园适应的不仅仅只有幼儿,还有家长。我们也要通过适应活动帮助家长缓解和孩子的分离焦虑,让家长相信孩子,能够安心地放手,并和我们共同支持孩子在集体中独立生活。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将今年九月的入园适应活动安排为3日,即:快乐日、体验日、独立日。

 

 

快乐日——“我喜欢这里”

 

入园第一天是“快乐日”,重点以感受快乐为主。虽然目标仍然是帮助幼儿和家长熟悉、了解即将生活的幼儿园环境,但老师们不再急着帮助幼儿熟悉班级、常规、环节,而是帮助幼儿与家长一起熟悉他们即将生活的大环境,帮助幼儿和幼儿园中的“一切”互动起来。结合小班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老师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满足幼儿四处走走、看看、玩玩的需求。

早晨,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幼儿园,首先一起观看了老师们自编自演的木偶戏——“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内容都是孩子入园后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演出后的人偶互动,更让孩子们感觉新鲜、好奇、开心。小木偶们答应小朋友以后每天会到班上找大家一起玩,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孩子们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对再次来园充满期待。

木偶戏过后,游戏大会开始了,在每个班、每个角落都设置了好玩的游戏活动——听听说说、唱唱跳跳、涂涂画画、跑跑蹦蹦……与以往的游戏不同之处在于,幼儿园里每个岗位的老师和职工都参与进来。比如,保安叔叔组织的“你好”游戏,让小朋友学习敬礼;医务室大夫组织的“请你像我这样做”游戏,巧妙地把晨检内容变成好玩的游戏;食堂叔叔组织的“捏捏乐”游戏,让孩子团团揉揉,动手尝试一起做好吃的。在游戏中,小朋友们通过与各岗位的人亲密接触,很快熟悉、了解并喜欢上了他们。我们还设计了收集小印章环节,家长和孩子们边玩边收集小印章,最后用收集到的小印章兑换小“礼物”。这一切都让孩子们体验到,幼儿园很有趣,松开爸爸妈妈的手,我可以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做。离园的时候,孩子们都舍不得走还要继续玩。

在快乐日里,老师们也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分离”时刻,就是在观看木偶表演时让孩子集中坐在前面,家长全体到孩子后面观看。通过这样的安排,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转移注意力的特点,而且孩子入园后班级会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吸引他们,并不会让孩子产生持续的不良情绪。

经过今天快乐日的活动,老师感觉,当我们真正从孩子角度去理解“快乐”时,快乐日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体验日——“我能行”

 

入园的第二天是“体验日”,重点体验与老师在一起游戏的快乐,初步熟悉、了解班级环境和一些基本生活常规。

体验日的设计安排,是基于“孩子们入园后首先会遇到哪些真实困难”的思考,只有了解孩子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才能让孩子们喜欢来园。我们认真回顾与反思往年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比如,在以往的入园适应中有一项例行活动“认识小标记”,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孩子识别、记住代表自己的标记或照片,以便于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而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其实孩子识别图像并不困难,识别标记所在的位置才是真正的难题。因为幼儿园的水杯、毛巾格子都是一样的,面对这种成排、成列长得都一样的小格子,他们一时找不到自己的标记或者照片在哪里,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的物品,也正是这样的困难才造成幼儿的不良情绪。

于是,在体验日里,老师设计分组进行盥洗活动,给幼儿和家长更充裕的时间、空间开展“找一找”的“重要的活动”,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想一想“你的小标记在哪里?你怎么找到它?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自己的“小办法”诞生了,他们会说:“我的标记挨着小熊猫。”“我踩在这个有花的小方砖上,就能找到。”“我的在下面,蹲下来就看到。”……

这个活动也帮助家长认识到,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能做的不是帮助孩子规避问题和困难,而是相信并支持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独立日——“我的地盘,我做主”

 

入园第三天是“独立日”,孩子们开始要独立在园生活了,今天的重点就是帮助幼儿在第一天的独立生活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为了组织好这一天的活动,老师们一起回顾以往孩子的表现,思考当孩子独立来到幼儿园时,他们什么时候最高兴?哪个环节情绪最好?老师们很快有了共识:户外活动!自然宽广的空间、舒适自由的活动更利于幼儿精神放松和产生安全愉快的情绪体验。

孩子们此时需要的不是常规要求,而是像家里一样的自由,需要老师“听他们的话”。认识到这一点,老师们不只是费尽心思地设计室内游戏和活动,而是尝试把室内玩具拿到院子里,并且在院子里铺上了一些地垫。同时,老师们也用更开放的心态,陪伴孩子们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

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的哭声少了,更多的孩子在摆弄自己喜欢的玩具,依偎在老师身边听故事,和老师一起滑滑梯,开小车,躺在地垫上晒太阳,整个小院被自由和温暖的气氛笼罩着。

独立日,另一项重点就是精心做好家长工作。入园初期,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有时比幼儿更加严重,以至于对孩子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在独立日结束当天,老师们利用图片、信息、电话、约谈多种途径做大量的个性化的家长反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状况,帮助家长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情绪,和老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会潜移默化地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入园三“日”曲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适应过程还没有结束。我们经常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和家长的密切沟通和配合,让孩子和家长从心里接纳并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共同在新“家”里度过快乐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