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家园共建

尊重教师和家长的家园沟通方式选择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4日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幼儿园 佟颖文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78期

 

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不少青年教师担任了班长职务,肩负起家长工作的重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园沟通中常遇到不少困难和沟通障碍。

通过观察发现,每逢幼儿来园、离园时,不同教师会采用不同的做法与家长沟通:一些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会流露出胆怯的神情,面对多位家长而无法周全地应答;一些青年教师面对年轻的家长能主动沟通幼儿在园的乐事、趣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而对个别“挑剔”的隔辈家长却“疲于应付”,只是被动接受他们特别的提醒和叮嘱;而有一定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则很渴望利用与家长短暂的见面机会交流幼儿当日的情况,倘若家长听到对自己孩子的赞扬与鼓励时,会很乐意接受,而当教师向家长反映幼儿的不足时,往往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还有一些教师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学习情况时,总会发生“冲突”,家长更关注知识经验的传授,对幼儿园的一些课程理念不太理解,心急的家长还会满脸疑惑一次次地询问,教师只好一遍遍地讲解自己的计划、目标等。

相信上述一幕幕情景时常会发生在幼儿园。如何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构建与拓展互动平台,让教师主动而富有成效地完成家园共育工作?如何引领教师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和家长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并形成互动,达成共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该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互相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想法,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做出适宜的沟通。

为此,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沟通模式,确立了“尊重教师和家长对沟通方式的选择”的家园沟通原则,建立了家园沟通自选框架,既符合教师的个性特点,也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1.尊重教师选择符合个性特点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擅长的沟通方式也不一样。我们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允许教师结合自己的性格、特长,选择适宜的家园沟通策略,搭建各具特色的同步教育桥梁,鼓励教师开展富有个性特点的家园共育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健谈、开朗的教师会定期召开家长沙龙、主题交流会,围绕家长关注的主题与事件进行交流;擅长日常积累与实践的教师,乐于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注重记录、分析、总结的教师会采用家园联系册或书信等方式交流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善于组织、爱好交际的教师会定期带领孩子与家长开展亲子游园、体验等活动。

 

2.尊重家长挑选适合自己的家园互动方式

家长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因此,面对家长在气质类型、职业、学历、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尊重家长的选择,家长可以挑选自己认可的家园互动方式,使家长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家园合作中来。

例如,有些年轻妈妈以极大的热情和充裕的时间参与到网络育儿潮流中,常常记录亲子日记、妈妈博客……老师可以有效结合这些家长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获得的丰富育儿知识与信息,将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也可请她们为其他遇到教育难题的父母出谋划策;有些家长性格开朗,有活力、有童心,会游戏、爱运动,喜欢带孩子一起玩耍,且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意愿,老师会邀请他们到园里组织孩子开展“带着宝宝玩民俗游戏”“我是下棋高手”“神奇的播音员”“小脚丫走天下”等主题活动。

 

3.把定期开放调整为随时接待家长观摩

以往的家长开放日,往往是定期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幼儿的活动,家长可以从中具体了解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班里的表现,得知孩子真实的发展水平,与同伴交往的状况等,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干扰因素,如,家长参与人数不定,有时前来的家长过多,造成室内拥堵的现象,影响幼儿正常的活动;又如,家长观摩后常常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的行为、策略等产生许多疑问,很难及时细致地进行沟通……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把定期开放调整为随时接待家长的观摩,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提前报名,并限定当次的人数,以保证教师和家长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进行交流。开放日后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探讨,从而使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促进家园教育的同步发展。

 

4.家园联系栏形式多样,注意与家长互动

以往的“家园联系栏”不仅内容固定,而且是教师“一言堂”,很难引发家长持续关注的兴趣。教师花费大量的心思向家长宣传近期的教育目标、需要配合的教育内容、供家长阅读的家教指导文章,无形中使家长处于被教育、被指导的地位。现在增加“亲子秀”“育儿DIY”“宝宝们真棒”“畅所欲言”等栏目,不仅让家长透过橱窗了解到了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其他家长在家庭中自创的育儿“招术”、游戏等,还为家长提供了发表看法、畅谈育儿体验的机会。栏目的创新、内容的设置,真正使善于思考与总结的家长可以借助橱窗与家长、教师互动。离园时常常会看到很多家长在橱窗前驻足很久。

 

5.由共同体验取代“你看、我做”

请家长尝试“当一次教师”,是家长亲身参与合作共育的一种方式。由家长自愿填报体验教师的时间、工作环节、工作内容。当天“新老师”的上岗让孩子们新奇而兴奋,更给家长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感触与思考。活动不仅增进了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更使他们对教师的辛劳心存感激,更好地达成了家园共育。

一鸣妈妈感慨道:“今天,我来到班上做了半日保育员老师,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以前认为保育员老师做的就是擦擦桌子、扫扫地,照顾好孩子生活的简单劳动,我是母亲,做好这些应该不是问题;但今天体验了才知道,在平凡、琐碎、重复的工作中,需要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需要细心关注每位幼儿的情绪、表现,了解每位幼儿的生活习惯、进食量等,老师的工作太辛苦了……”图图奶奶更是激动万分地说:“作为孩子的奶奶,我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给孩子念故事,可今天通过来到班上给全班小朋友讲故事才知道,老师太不容易了。选择哪些故事孩子会喜欢?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口吻有助于孩子理解?这些都需要老师精心准备,我原以为幼儿园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全是快乐和开心,但今天我只讲了一个故事,就感受到了教师的艰辛,我更理解老师了……”

 

6.家园联系册由自制开放式取代统一、固定式

家园联系册能有效帮助工作繁忙的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但预先统一设置的内容、格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家长。教师大胆采用了自制开放式的联系册,栏目内容应家长的需求而设定,交流信息的长短不受格式所限。在新型家园联系册里,家长进一步了解到了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取得的进步等;教师也从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及幼儿园教育的效果,大家找到了共同关心的话题。个性化的家园联系册不仅成了家园沟通的纽带,而且承载着每一位幼儿成长、发展的珍贵资料,家长一致表示会珍惜和保存。

《纲要》中谈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努力实践尊重、平等、合作的理念,尝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突出个性的家园沟通方式,赢得了家长的普遍认可,从而建立起家园和谐共育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