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专家视点

小的是美好的——写在四环游戏小组成立12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4日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燕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78期

 

大约十年前,四环游戏小组创办的时间还不长,偶然在书店看到《小的是美好的——一本把人当回事的经济学著作》(以下简称《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立刻被书名吸引,买了下来。这是英国人舒马赫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本书(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全书基于对西方工业化的批判,提出如何生活才是值得的与快乐的命题。

舒氏提出了中间道路,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再步发达国家黑色工业的后尘,其结果必然带来资源耗费、污染加剧、贫富差距加大、南北冲突,甚至爆发恐怖主义的巨大代价。不幸的是,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舒氏的预见逐一应验了,并且一再被现实验证。舒马赫的新的发展道路以三个问题为中心:一是以人为中心;二是把发展作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进化,从教育等非物质问题入手;三是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强调小的优越性,注重小巧的工作单元和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经济社会就是人的社会。《小的是美好的》不仅对经济学极富深意和颠覆性,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启发性。

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可以说是从另一种视角阐发了四环游戏小组存在的依据和四环行动的意义。作者30年前的著作,今天读起来依然感到切中时弊、发人深省,真正的经典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效,而是极具前瞻性、预见性,历久弥新的。四环游戏小组创办的出发点是流动的学龄前儿童,是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探寻一条途径,寻找不同于城市托幼服务形式的另一种可能。四环是应农民工家庭化涌入城市而出现的学龄前子女的托幼服务需求而生,最初是零起步,没有经费和物质条件,我们就地取材、能者为师,基于库姆斯在《世界教育之危机》中倡导的非正规教育理念而创办起来的,如同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落,落地生根。四环的实践受到孩子及其家长的欢迎,参与程度逐步加深,大学生志愿者也越来越认同,因而一直得到持续。

然而,一直以来这种非正规形式并不被理解,有人认为它不合标准,正在这时读到《小的是美好的》,感到能够相遇相知并受教大师真是一种机缘和幸运。

如今,四环游戏小组已经走过了12年整整一轮的历程,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翩翩少年,同时也表明这种办园形式是可行的和有生命力的。十多年办学经历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验证了《小的是美好的》中的“把人当一回事”的发展道路。这里,就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谁能够提供好的幼儿教育等提出几点来自实践的思考。

 

 

“小的是美好的”是幼儿教育的真谛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幼小稚嫩的生命和真实具体的儿童,需要耐心和细心,精心呵护,注重细节;面对生命现象要讲究小而精,注重个别差异和针对性的教育。教育是“生命”的事业,要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宜强调标准化、流水线和批量生产。小的、家庭式微型化的幼儿园,更有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发现和尊重孩子的不同特点,实施因人而异的养育照料。教师要面对每一个孩子及家庭的独特性,用心呵护生命,用真情唤醒生命,同时要注重唤起家长“第一任教师”的教育主体意识。世界上公认的好的学校,如夏山学校、森林小学等都是小的,只有几十个或百十个孩子。好的幼儿教育并非取决于物质的丰沛、场地设施的豪华,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孩子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满人性和人际之间的情感温度。

 

幼儿教育要回归常识和朴素生活

 

幼儿教育“小的是美好的”,出发点不是物质而是要回归人性,以人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早在建国初,国家就确立了幼儿教育发展方针,80年代明确表述为“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幼儿教育”。从50年代直至90年代幼教发展历程中,该方针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基层中涌现出不同办园主体和多样化不拘一格的办园形式,包括小的家庭幼儿园、托儿中心、联办园、流动大篷车等,化解了先后两次入园需求高峰。舒氏对教育寄予希望,强调发展要从非物质问题入手。反观我们当下,教育日益异化,在园孩子数量、入园率、优质园等不断上等级,跨越式发展;近年投入加大甚至“不差钱”,以规模和硬件作为衡量标准,概念和数字充斥,这种工业化发展方式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人为制造了诸多隐患。幼儿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回归常识,回归朴素生活。

幼儿教育是社区生活的有机组成,是为解决社区居民需求,适应当地实际条件,同时利用地域资源兴办和存在的。幼儿园是依托社区的托幼服务组织,是具有福利性的组织机构,要为孩子和父母家庭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务。乡村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费孝通《乡土社会》),幼儿教育要能够融于地域环境、乡土文化和社区生活,同时吸引家长和社区公众参与,“举全村之力”,共享共建。

 

幼儿园应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

 

幼儿教育是生活实践,应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有着如同家庭般的人际氛围,充满人性和亲情,而不宜过度强调制度规范,要让孩子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能在这里快乐生活和游戏。幼儿园要围绕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注重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特别关注个体和细节。单位所有、关门办园,把幼儿园看作是孤立的教育机构是不妥当的。幼儿教育要向社区开放,园所及其教师与孩子家庭互动密切,联系频繁,家长及社区公众参与教育过程,如同邻里之间守望互助,参与者相互之间基于理解和信任,产生认同感,逐步形成育儿共同体。

 

幼儿教育发展应因地制宜


舒马赫强调发展要以人为中心,要考虑人与环境、资源等的关系问题,不宜以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幼儿教育发展脱离当地实际、标准划一是错误的,而需要因地制宜,要能够适应各地环境条件以及需求的差异性,兴办多样化的幼教形式。当下中国幼儿教育发展重点在农村。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更应强调“小的是美好的”,要根据当地人口特点——居住相对分散、人口密度小,考虑地方经济条件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善用人力物力资源、乡土民俗,就地取材、能者为师,发挥农村特有的优势,兴办具有地域特点的幼儿园。幼儿教育要适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当地人生活的就适合于教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幼儿园与孩子家庭的距离以步行为宜。规模化或者集中办园的方式是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的做法,不适于中小城镇和农村,与就近便利原则相悖,给家庭制造了麻烦。接送或陪读等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加大家庭的教育成本,还可能制造不应有的校车事故,伤害孩子。

 

倡导教育回归民间,激励更多有志者聚精会神做教育

 

中国历来有民间办学的传统,所谓学在民间。本届中央政府特别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承认“高手在民间”。“小的是美好的”,意在教育回归民间。要吸引和鼓励更多有志者特别是年轻人去探索,能够立足长远,扎实行动,下真功夫,创办出差异化、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幼儿教育。农村是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重点,农村幼教的发展期待更多人投身其中,就业创业,走出一条不同于城市的幼儿教育之路。

不是只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教师或适合做教师。要让真正喜欢孩子和真心愿意做幼儿教师的人来从事,他们可以从工作本身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乐趣。“教育本身就是报酬”(杜威)。非正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者为师,因而不宜以科班和学历作为硬性的绝对化的条件。国外幼儿园师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长,妈妈老师有育儿实践,其双重身份有益于读懂孩子,四环的经验也验证了这是幼教师资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独特性。可以通过园本教研,引导他们边做边学,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幼儿教育以非正规教育作为基本形式,要提倡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更要重视来自于受益人群自身的力量,激发其教育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采用适宜于他们需要的培训,使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壮大。

现实中大量民间自发兴办的自办园,包括城市中面向流动儿童的自办园和乡村中的幼儿园,其中不乏一些兴办者基于自身情结当作事业来办的,多年持续努力不放弃。要鼓励和倡导当地或回乡年轻人根据现实环境条件和自己的长处,在实践中学习和不断探索,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拒绝功利,专注地聚精会神地做教育,长期坚持,才会有直指心灵的教育。

好的教育不是绝对化的,千人一面的,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每一个人。教育就是生活,意味着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去做,从小事做起,在自己选择和认定的工作中,在行动基础上结合阅读用心思考,慢慢积累和不断修炼,就能够不断推动教育实践的改变,并能在与孩子的互动和共同生活中,收获快乐和自我成长。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正在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四环人坚守12年,一直在以行动推动好的教育,同时享受着其中的自在和幸福。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一些代表十分关注正在到来的二孩时代,并就托幼服务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纷纷建言。然而,如果不能摆脱已有的思维惯性,摆脱对政府包办的依赖,不可能走出自我设限、画地为牢的巢穴,反而会掀起又一波社会焦虑及恐慌。以上所述小的是美好的,事实上关系到幼教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幼儿教育务必回到人,回归常识和朴素生活。幼儿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要真正能够有所突破,就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要在澄清幼儿园是干什么的这一基本问题的前提下,向历史汲取经验,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基层及民间自发的创造精神,自然会出现适应多元需求、差异化的好的幼儿教育。应该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和出发点,政策制定向低端人群倾斜,维护公平,要为幼儿教育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在此过程中特别要破除对物质技术的过度崇尚,抑制功利性冲动。

希望四环游戏小组这一非正规教育案例能够为相关的各个方面带来多种启示,激发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让幼儿教育迎来真正的万紫千红、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