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术交流

运用“指南” 观察儿童——儿童游戏的观察与评价国际研修班会议报道三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02日
作者:程洁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说到观察,很多老师会说:我们知道观察重要,但不知道怎么观察;我们不怕观察,但怕记录,尤其怕分析;我们的教学负担已经很重了,怎么又要加一个观察;事件取样、时间取样法,专家讲得我也听不懂,就算听懂了,用了似乎也没那么有用。

   而看到老师们的观察记录,不少专家又会说:老师的观察缺乏专业性、目的性不强,主观性太强,较多采用碎片式观察。

 

      鄢超云教授告诉我们:站在老师的视角,那些苦恼、困惑首先说明老师自己也认识到观察儿童是重要的。老师的想法所基于的是自己的处境、立场。比如,当老师带班时,不得不在密集的一日生活安排中扫视一下孩子,有的人会说这样的观察是碎片式;但当老师盯着一个孩子看,有的人又会问,有没有面向全体孩子。而站在专家的视角,似乎老师观察儿童的专业水平又实在有待提高。我们每个人都在讲观察儿童非常重要,但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谈观察,我们会表达不同的声音。事实上,在观察、了解儿童这件事情上,倾听不同的视角,了解不同方向的声音,很重要。

      鄢教授在“运用《指南》观察理解孩子——以学习品质为例”的主题讲座中,从以下五方面告诉我们:

 

      为什么要用《指南》观察、了解儿童?

      用《指南》和不用《指南》来观察、了解儿童,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个区别:指南》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一个儿童学习与发展图谱,用来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什么、相关关系,有助于观察了解儿童,不至于被各种说法牵着走。

      就好比一张地图,可能不少老师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样的框架(图一)。

      其实,我们也可以看看林德教授出示的那张图(图二)。图中表达的就是围绕中心的核心能力,周围是划分得越来越细小的儿童发展能力。具体到某一个领域,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领域内部的各个子领域、典型表现的相关关系是什么。《指南》里有框架,有典型行为表现、教育目标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细节。

       林德教授讲到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进阶”,就是在框架和细节之间的非常多的细小阶梯。

       第二个区别:更有针对性。在制定《指南》的领域、子领域、典型行为表现、教育目标时,当初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我们在过去观察儿童发展时重要但又欠缺的方面,在《指南》里要尽可能突出强调。这样,如果用《指南》去观察了解儿童,可能会指向我们的薄弱问题——比如我们是否不够重视发展需要,这恰恰是对孩子未来非常重要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用《指南》观察,我们可能会看到儿童学习与发展里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对《指南》的误读、误用,恰恰是忽视了这个原则。

       第三个区别:对儿童的观察了解不是终点,最终要支持儿童的发展。观察的结果是要拿来用的。仔细琢磨,3-4、4-5、5-6的写法本身就有一种序列在里面。这样的说法本身意味着怎么去支持儿童,包括了教育目标、教育建议。我们很多老师会关注表格框里的部分,不太阅读、讨论教育建议。其实,教育建议部分就是对儿童学习发展的一种支持。带着《指南》里讲的要点,可能我们更容易看到点什么,知道要做点什么、不做点什么,更容易转化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

        认识学习品质

       三岁何以看大,七岁何以看老。也许,就是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本质上是态度、良好的行为倾向。《指南》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教儿童知识技能,但不能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如果在儿童学习知识技能时,也能够让他好奇、有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像和创造,那就再好不过。
       学习品质不是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如何去获得知识技能、怎么使用知识技能,面对知识技能是什么样的态度。有一些方式在教儿童知识技能时,能让儿童的态度更积极正向,而另外一些方式会伤害儿童的学习品质。

 

       运用《指南》观察了解儿童的方式
    (一)用《指南》的不同部分观察了解儿童
      《指南》的说明、目标和典型特征、教育建议部分,都可以作为观察了解儿童的依据,能让我们在观察时看得更细。细致到一定程度,某种程度上就是提高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二)用《指南》观察了解不同的儿童(群体特征与个别差异)
       鄢老师介绍了4个教研活动,详情请见2016年《学前教育》杂志。

     (三)不同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运用《指南》观察了解儿童, 不同水平、不同经验的老师可以分层研习《指南》,了解儿童。

      

        注意问题
       作为幼儿教师的观察和作为研究者的观察是什么。当班时的观察需要老师做出快速判断,非当班时的观察和外来研究者也有点不一样。作为老师,比研究者,更需要结合某个孩子的背景,比较过去和现在,可能会更指向具体的支持。
       作为老师,我们在观察上,没有研究者那么深入,有时常常太快找对策。所以,做一点研究式的观察训练,应该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质量。
       观察与访谈、作品分析、内容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结合
      儿童访谈:如何向儿童提问
      作品分析:哪些作品?不能只理解为绘画作品,还有如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口头作文(讲述),辩论
      儿童视角的研究方法:马赛克方法;临床法改进。
      观察与分析、判断、验证、对策结合
      幼儿教师应该理解指南,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指南,在运用的基础上丰富指南。

 

      记录者心得

      作为教师,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研究者的长处,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贬低理论的现实作用。

      作为研究者,请多考虑中国幼儿教师的真实处境。尽管“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但面对一线教师,还需要在“上帝”和“人间”搭建起桥梁。

      中国幼儿教师真心需要的专家,一定是理解老师,能进一步将科学、专业的理论转化为老师所理解的“中层理论”,或具有现实意义的操作方法的。

      我们相信这一切并不远。正如,在当天的会场,当500多位来自更领域的幼教工作者围绕研究真儿童、真游戏聚在一起,专家走下讲台,老师的目光也伸向墙外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以上内容由学前教育》幼教版记者根据讲座现场速记现场整理,转发时略做改动,完整内容将刊登于近期《学前教育》幼教版,图片来自学前教育幼教版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