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术交流

“进阶”观察 天天进步——儿童游戏的观察与评价国际研修班会议报道(二)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31日
作者:程洁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在幼儿园课堂中的观察如何支持课程标准”“明确形成性评估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在前一天的学习中,主要要做到厘清概念,通过参与性活动,提供各方发表声音的机会,便于培训师了解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水平,调整培训课程的重点。

标准、指南——林德教授澄清,美国使用“标准”,中国更多使用“指南”。所谓“标准”或“指南”,是基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假定知识是不断积累性获得的,按照年龄阶段划分来定义我们所期望幼儿应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从范围上,所要覆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顺序上,要能呈现内容的次序;提供能纳入班级日常安排的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和学习的关键领域。

形成性评估——用于教师和幼儿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使用的过程性评估。使用观察表观察儿童时,可以事先想好、设计观察目标,还可以在活动后再填上,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当孩子开始活动、玩的时候,总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老师可以再增加目标项。运用观察记录表时,观察记录部分尽量抓住细节,解析时尽量精确,把握目标达成度。


第二天的学习

林德教授介绍了适合观察儿童的新工具——早期学习和发展进阶,相比第一天,更突出了实操性。

什么是进阶

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能力发展的顺序,把孩子在一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能力都列出清单,比如3岁如何,4岁如何,5岁如何。但是,这样的清单按年龄阶段划分还比较笼统,没法清晰地说明儿童能力发展的进程。

进阶就是进一步、更细地描述出能力如何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像是一条路,儿童会沿着这样一条路径,从一个水平达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我们把儿童沿着这条路径沿着这个水平到达下一个水平的过程称为进阶。

林德教授用一个练习活动,请大家一起来排序被打散的“进阶”指标,让我们体会自己对儿童究竟有多少了解,分享各自的理由,倾听彼此的声音。

如何运用“进阶”

在讲解运用进阶观察、解读儿童的方法之前,林德教授先给大家看了一幅孩子的作品。(见图二)

为了让大家看懂这幅作品,教授讲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

4岁的小男孩乔纳森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

妈妈每天要做两三份工作,很忙。每天,妈妈都没时间接他。

他需要从幼儿园坐校车,有可能直接送回家,有可能送到姥姥家,也有可能送到托管班。

如果去托管班,那就意味着妈妈只能晚上八点接他。

所以,他非常不愿意去托管班。

他每天都会问老师,今天接我的车号是多少。因为不同的校车去不同的路线,他一知道车号就知道要去那儿。

有一天,他找到老师,说要写一封信。他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封信,老师说,信写得不错。小孩开始念:“亲爱的妈妈,我想乘坐185号校车每天(AVD),乔纳森。”

原来,这是一封信!

这封信里蕴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听完故事,更容易读懂这封信。

乔纳森知道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能够把数字写出来,能把相应的字母写到一起,没有写得很乱,还会书写自己的名字,知道写信的格式,甚至还能根据听到的语音拼写单词(AVD听起来很像everyday)。

因此,对照进阶量表,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与交流”领域的“阅读基础”子领域,发现乔纳森大致处于48-54个月和54-60个月的水平之间。

当然,林德教授也提示,这里只提供了这个孩子的一个作品,所以我们还不能完全判断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

 

八个操作要点

然后,林德教授列举了8个运用学习进阶量表的操作要点。

1.了解观察什么,比如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2.在观察过程和观察之后,对照观察目标来写观察笔记,进行解析,必要时调整目标,包括使用核查表、轶事记录和搜集儿童作品。

3.要记录特定行为,真实记录,不要着急做判断。

4.制定观察个体幼儿的计划表。

5.每天集中观察1-3名幼儿,过了一段时间,就能自然观察到每一位幼儿。

6.根据观察结果,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目标水平

7.将发展迟缓或者可能存在发展问题的幼儿,转介到相关专家、专业机构那里,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8.需要时,应该在一年内重复观察,进行形成性评估。

小编观点:有的老师把进阶当成测试孩子的工具,这是不对的!不对的!不对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学习品质

在第一天出示的幼儿潜能性能力观察表中,虽然只并列了四种能力——认知、语言/交流、社会情感、感知运动,但还有一种关键能力贯穿四种能力之中,那就是学习方式,国内更多采用“学习品质” 的说法。

林德教授建议,使用学习方式记录表,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特别提示注意孩子的学习动机。


促进策略

林德教授最后讲解了若干促进策略。

1.环境——有的幼儿园,墙上的画很多是老师画的,衣柜上的小标记很多是老师做的,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画、自己做呢?孩子完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2.提问和评论——老师经常对孩子提出封闭式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这让孩子使用语言的机会变少,会让孩子认为所有问题都有固定答案。我们应该用开放式提问,如平行式交谈。老师在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自己要做什么,像“我要往碗里加点糖”。再有,老师跟孩子一起玩橡皮泥,做点小饼干,小孩子很可能接下来告诉老师,她想做点什么。也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像“如果你要是这么做,你认为会怎么样”“你的假设是什么”“我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我们想让孩子知道解决一个问题不止一个办法,还有更多方法。

小结时,教授重点强调如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单纯测量孩子的能力处在哪个阶段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独立性,让孩子在未来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林德教授还分享个人的经历、感觉:如果在面对学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到不快乐,教师们也感到不快乐,那么中间肯定有不对的地方。

作者观点:如果我们意识到不对,进而观察、对话、反思,也是我们自己创造性地解决“不对”。

 

林德教授在两天的培训开始,都用中文对大家说“你好”。(第二天比第一天更标准!)

两天的培训现场,教授不断在跟中国的一线老师、专家们沟通,灵活调整课程的讲授重点、互动方式和练习的深度。

当我们所邀请的外国专家在热情学习我们的语言,积极了解我们的处境、想法、态度,我们难道还要单纯把外来的真经直接照搬在中国幼儿园,而不比较我们彼此的差异,更好地理解、尊重对方的立场,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既能脚踏实地,又能着眼未来吗?!


(以上图文资料来自学前教育幼教版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