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理论研究

幼儿眼中的劳动其实是探索游戏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1日
作者:张舒 刘东芝 刘霞 孟庆香 张乃艳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5日第2版

幼儿眼中的劳动其实是探索游戏

璞粒子 绘

学前儿童应该做家务吗?

  有学者对多个国家的孩子做家务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孩子每日家庭劳动的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是0.7小时,英国孩子是0.6小时,日本孩子是0.4小时,中国孩子则不足0.2小时。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中,围绕孩子做家务的问题,一直存在许多疑惑:学前阶段的孩子是否应该做家务?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讲,从事一定的家务对其能力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价值,所以不应小看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做家务需要孩子亲自动手,在“摆摆放放”的操作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就逐渐被培养起来了。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在人的大脑中,不同的大脑皮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当人在动手操作时,会刺激相应负责运动功能的大脑皮层细胞,使之得到锻炼。反过来,该部分的细胞又会进一步作用于人的运动系统,使之更加灵活。

  家长与孩子共同做家务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学前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许多事情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家长和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必定需要语言上、肢体上的沟通交流,孩子需要从大人那里寻求答案,获得认可,大人将自己的认知经验在做事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并适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家庭中这种互动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大有裨益。

  孩子做家务对其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树立也有很大好处。孩子做事的自主性、独立性如何,自尊心发展得如何等问题,与下面几种情形有关:孩子是否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要从事某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能力达不到时,是否有成人给予能力和信念上的支撑;当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他未曾完成的事情时,他是否受到了亲密监护人的赞扬与肯定。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具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家庭中,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满足孩子对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需要。

  在如何培养孩子做家务的问题上,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出合理规划。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模仿学习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培养勤于劳动的习惯,并引导孩子在大人劳动时,跟随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和妈妈一起洗自己的衣服,帮妈妈拿取晾衣架等。

  其次,要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从3岁开始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学龄前的孩子年龄较小,对事情的辨别能力较低,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家长应耐心指导孩子,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能力高低分配相应的家务。3-4岁时,可以指导孩子摆放碗筷和椅子,让孩子帮忙递东西等;5-6岁时,可以指导孩子洗自己的衣服,准备上幼儿园需要的东西等。

  再其次,以鼓励为主,多肯定孩子的劳动。当孩子完成一定的任务后,切忌拿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劳动成果,对孩子的否定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应多给予正面、全面的评价,如孩子此次做家务是否比上次坚持的时间长?同样一件家务,这次做得是不是比上次更好?在这次做家务时,是否没有像上次一样哭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说明孩子在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童年时期的生活,对以后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做家务的问题上,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做一个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人。(张舒 作者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劳动让孩子更自信

劳动是宝宝的一种需求

  宝宝两岁时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让我伤透了脑筋。有一天,和朋友说起女儿的任性,数落起她平日的种种:我每次洗衣服,她都要跟着洗,刚换上的衣服都弄湿了不说,还搞得地上到处都是水;我每次拖地,她都抢拖把,把刚刚收拾起的垃圾又搞得到处都是;我擦桌子她也跟着擦,不是用抹布,而是用衣服袖子……朋友笑着说:“孩子爱劳动还不好?你应该做的不是训斥和制止,而是好好地引导。”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学着尊重孩子的参与。后来洗衣服我都专门给她准备一个小盆,把她的小衣服放到里面,两个人一起洗,告诉她应该怎么洗,小家伙竟然学得很快,每次穿衣服都说,“妈妈,这件衣服是我自己洗的吗?”穿着自己洗的衣服,她特别在意,吃饭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弄脏了;我专门给她买了个小拖把,并且做了分工,我拖客厅,她拖餐厅,她干得有模有样,干完活之后,大人对她的夸奖,更是让她美不胜收。有了大人的鼓励,她爱干的家务活越来越多了。虽然,她的“帮忙”大多时候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额外劳动,但就是这个为了解决和女儿冲突想到的权宜之计,却使孩子后来受益匪浅。

  宝宝3岁时上了幼儿园,和很多父母一样,我们也很担心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没想到她竟然成为很受欢迎的小朋友。老师说,女儿会自己穿袜子、拉拉链、穿鞋;还会帮助小朋友扣扣子;吃完饭,会主动帮助老师收拾小朋友的碗筷。有一次,大家要出去做操,别的小朋友穿好衣服都吵着要出去,她却帮着老师排小板凳,并且排得整整齐齐的,让老师很是感动,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大眼睛的小丫头。宝宝的勤快让她很快被幼儿园的小朋友接纳,并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她不久便融入到集体中,成为班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按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发展心理 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在1.5—3岁进入了第一个反抗期,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此时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走路、说话、爬行等,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认知和感觉世界,喜欢模仿,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盼。因此,此时孩子对参与劳动的喜爱,更多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对大人行为的模仿,它的吸引力更像是一种游戏和玩具。而此阶段如果家长过分严厉,不仅会与孩子产生冲突与矛盾,更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惩罚不当,还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于幼儿来说,尊重孩子的劳动需求也是最好的教育。(刘东芝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劳动带来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从劳动开始

  热爱劳动,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是孩子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发展基础,是孩子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就是幼儿时期。因此,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劳动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兴趣

  劳动,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生活,创造了人间奇迹。幼儿建立最初的劳动观念,要从他们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碰到的事开始,让孩子们明白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教师上课、医生治病、司机开车、商人售货等都是劳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人们带来了幸福。离开了人们的辛勤劳动,我们便失去了生活的一切。懂得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劳动,劳动能服务于自己、服务于社会的道理,从而帮助幼儿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劳动无上光荣的观念。

  鼓励幼儿参与劳动实践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比如,学习了植树的有关知识后,可组织开展“我同小树一起成长”的小组植树活动。活动中,指导幼儿了解如何选苗、挖坑、培土、浇水、管理,比一比哪组种的树苗长势最好。通过活动,使幼儿真切感受劳动的光荣,体味劳动的乐趣。再如,学习了煮面条的知识后,鼓励幼儿回家在父母指导下,亲自进行烧水、洗菜、切葱、拌调料、下面条等全过程活动,与家人共同品尝劳动果实的甘甜、分享劳动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劳动创造的愿望。我们鼓励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时,要从他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出发,量力而行,提倡重在参与。同时,需要从纪律、安全等方面予以考虑,确保劳动安全。

  教育幼儿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丰富的成果。我们应让幼儿懂得穿的衣服、吃的粮食、用的课本、看的电视、坐的车、住的房等,都是人们辛勤劳动得来的,都属于劳动成果。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之社会各种负面因素影响,幼儿浪费粮食、不节约水电、乱撕书本、胡乱花钱、讲吃比穿等种种不良现象多有存在,这是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我们可采用活动讨论、板报宣传、个别谈心、行为监督等方法,使幼儿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小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多方面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更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必修课。我们应结合实际,多引导、鼓励幼儿参与劳动锻炼,让他们在锻炼中健康成长。适当地让孩子参加劳动益处很多,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等坏习惯,还可以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特别是在孩子有劳动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刘霞 孟庆香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朐县龙山产业园安家庄幼儿园)


劳动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妈妈“懒一点” 宝宝更勤快

  在现在的家庭中,一部分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承担了家庭所有的家务劳动。孩子在家庭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从没有尝试过简单的劳动,这样的行为方式不仅助长了孩子的惰性,降低了自我服务意识,而且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缺乏家庭责任感。进入幼儿园后,许多孩子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不会穿脱衣服等,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们可以依托家庭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劳动开始,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促进亲子关系的培养。

  记得女儿3岁时,有一次我在洗衣服,女儿也在旁边洗手绢。她一边用肥皂搓泡泡,一边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泡泡会变魔术,把小手绢变干净了。”我及时肯定女儿的表现,女儿也觉得自己会做很多事情,自信心慢慢提升了。以后,在家务劳动时,女儿也总会跑来凑热闹。有一次女儿用墩布拖地,看到女儿小小的身体费力地拖动墩布时,我很心疼,女儿却很高兴地说:“地面干净了,大家不要乱动啊。”其实,孩子在学做家务劳动时,不仅提升了自我服务能力,更有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在餐前,可以请孩子摆放碗筷,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习一一对应,学会尊老爱幼。在择菜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中,认识蔬菜的名称、种类,认识蔬菜的根茎叶果实等,知道蔬菜的营养价值,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增长很多知识。女儿很喜欢吃水果,我就教她做水果拼盘、水果沙拉,她也乐意参与其中,我将水果进行横切和纵切,引导孩子观察切面不同图案也会不同。女儿小的时候帮我剥果皮,稍大时就开始学切水果块、拌水果沙拉。

  女儿参加家务劳动,提高了很多生活技能,很多和她年龄相仿的孩子看到她娴熟的动作,赞叹地说:“姐姐真了不起。”女儿也很有成就感,学会了很多生活本领,不仅是我们的小帮手,更是家庭生活劳动的重要一员。现在,女儿自己收拾房间,自己做早点,成了很能干的孩子。

  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好模仿的特点,鼓励支持他们模仿大人的生活。如孩子们非常喜欢搓、捏面团,面团任由他们创意,可以变成千姿百态的食物和小动物形象等;让孩子自己用叉子将水果块叉起来吃;让孩子学着剥花生、剥桔子皮等;同时可以锻炼孩子在家干一些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生活小事,以此促进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

  家长们指导孩子做家务时,可以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将游戏与技能学习相结合,提高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兴趣。如在洗手绢中,家长可以边念儿歌边教孩子学习搓洗,“揉一揉、拧一拧、晒一晒”。这些生活化的操作活动使孩子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更体会到了家庭关系的融洽。

  在孩子成功地做好一件事情时,家长要及时给宝宝一个拥抱,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称赞的话语。比如自己拿笤帚扫地了,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宝真的太棒了,会扫地了,真了不起呀!”这种赞扬会让孩子很满足,并愿意积极地再去尝试。家长对于孩子做出的努力要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以增强自信心。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通过家务劳动获得发展,在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孩子的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亲子关系得到质量双丰收。(张乃艳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儿园)

劳动启蒙应循序渐进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承担起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下面这个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让我们的家长借鉴一下。

  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而且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而且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常晶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