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学术交流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7日
作者:林冬鸿 孔敏仪 李东芳     来源: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015年11月7日,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举办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高峰论坛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浙江、重庆、河南、山东、辽宁、山西等40余名学前教育知名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宗旨为高质量的纯学术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专家采用圆桌会议研讨的形式,针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进行了系统、激烈的互动与交流,并提出创新性、前沿性的观点。会议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书记彭茜副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包括:广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宁教授,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吴开俊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田汉族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余珍有教授,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麻彦坤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叶平枝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等。

本次研讨会围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这一议题展开研讨,专注学术,改造实践,分享共鸣,点亮人生,为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岭南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为学前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为幼儿园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学前教育更高质量、更健康地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为学前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思考视野,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应如何展开?学前教育应如何更好地发展?在专题汇报环节,与会学者们进行了探讨。

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麻彦坤教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的缘起与发展”的专题报告。积极心理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桑代克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于1998年塞里格曼在艾库玛尔会议上吹响了积极心理学的号角,而由辛德和洛佩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正式独立。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强调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积极人格培养强调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组织囊括了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统系。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展开研究。随后,积极心理学逐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主流影响,并开始从积极的视角出发,用积极的心态发现和解读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就“积极心理学与学前家庭教育研究”的专题做报告分享。刘教授提到,做研究应关注研究视角的重要性,从研究视角的层次区分,可分为理论视角(包括学科视角、学派视角和概念视角)、范畴视角(包含了表里关系/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否定关系)和方法视角(涵括了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从静修主义看,体现了积极运动与消极运动的对抗;从批判哲学看,是积极心态与批判心态的对立;从接受传统看,是积极学习与被动接受的相对。而积极心理学与学前家庭教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好身体与积极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起居习惯、劳动习惯和游戏习惯等;二是好性格与积极的交往习惯,积极的交往习惯包含了积极地面对他人、积极地面对自然与积极地面对自己;三是好技能与积极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习惯主要有语感、情感和节奏感等。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叶平枝教授作题为“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研究的思考”的专题报告。叶教授结合自身资深的研究经历,呼唤重视学前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要求关注人发展的本质、关注幸福的本源,呼吁重新思考学前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关于个体发展的关键,应依据四个阶段实现:即积极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的个性、幸福人生。因为只有个体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才能建构起乐观的自我意识,才能拥有健康的个性,最后真正获得人生的幸福。报告最后,叶教授结合自己以往的研究,如师幼互动中的反馈,语言模式,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等,提出了存在的困惑。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形成积极乐观人格的关键,而教师日常评价行为对幼儿的自我评价影响重大,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审视幼儿教师的评价行为显得必要且有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就“做一个积极的儿童研究者”的专题与学者们进行了分享。汇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积极的研究体验从哪里来?二是如何应对不期而遇的研究困境?积极的研究体验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首先,发现并建构积极的儿童形象,这就需要教师时时对幼儿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同时邀请幼儿参与幼儿园文化环境设计;其次,体验并享受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最后,培育并拓展优秀的研究团队,如学术沙龙、学前教育研究团队等。而应对不期而遇的研究困境:一是要增强心理韧性,这需要有强健的体格、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强、包容、成就动机、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自尊以及拥有温暖和亲密的关系等;二是要选择幸福型的人生;三是要进行幸福冥想,通过每天的幸福冥想,能帮助个体释放积极情绪。广州大学陈穗清博士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特殊儿童教育”的专题进行了分享。陈博士指出,特殊儿童教育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很多,尤其师资的困难、家庭观念的影响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特殊儿童教育,能使得社会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培养,更关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应鼓励学前教育阶段实行“全纳教育”,部分地区可实行“随班就读”政策,采纳特殊儿童绘本学习故事方法,逐步从“难融”、“半融”发展到“全融”的状态,落实保障好特殊儿童的权益。

 

       二、积极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宗旨在于对在园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然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园应该是怎样的?幼儿园课程应如何发展?幼儿园一日活动应如何更有效地展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教育应对幼儿产生如何的影响?在专题报告环节,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就此话题进行了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首作题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之审视”的专题报告。周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应被视为一个生命的空间,一个让儿童和教师“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共同生活”的地方。以往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关注更多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出现的问题来寻思幼儿的不足。而通过积极心理学这一新视角,帮助幼儿教师转变关注的角度,帮助教师关注新的心理素质,并树立幼儿学习者的形象。周教授指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应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一层面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维度;应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该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维度;应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维度。基于这三大领域九大维度,需要学前教育更加关注幼儿园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和健康领域的教育。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在这核心价值引领下观察的关键行为涵盖了归属感、健康、探究、沟通、贡献等五大部分。其中归属感、探究和沟通与幼儿园一日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幼儿的归属感,需要为幼儿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能对事物感兴趣,倾向性发展幼儿的勇敢、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在幼儿遇到困难和不确定情景时,鼓励幼儿坚持、持久;培养幼儿沟通能力,即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的倾诉交流,帮助幼儿大胆表达想法和感受。报告最后,周教授深刻地阐述了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应正视、尊重幼儿出现的错误和问题,鼓励幼儿教师应从已有的教育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不刻意要求孩子完美的表现,理解、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自我,这正如周教授报告的最后所说的,理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

    山东师范大学向海英教授就“积极心理学与学前课程建设”的专题进行了分享。向教授指出提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课程建设,更强调学前课程的创生,应重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建设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一是课程的价值取向,即课程更应偏向以儿童为本位,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二是课程的实施,即课程应该帮助儿童享受幸福的童年,促进儿童更加健康幸福地成长;三是重塑课程的目标,应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关注幼儿积极情绪情感,更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的内容,应注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体系; 五是课程的实施,要把主题教育与生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师幼互动中更关注幼儿的体验与积极的心理品质;六是课程的评价,形成幼儿的自主的评价;七是课程的管理,要构建积极的心理系统,关注幼儿生本课程,尊重幼儿,平等看待幼儿的权利,让幼儿参与课程文化建设中。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刘彦华教授作了题为“指导大班幼儿快乐阅读的策略”的专题汇报。培养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其独特的重要性彰显体现在:第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早期学习标准,规定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细则;其次,我国国民越来越重视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第三,大班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特殊时期。基于此,刘教授提出了四种指导策略:一是确立明确的目标性,即快乐来自于我们的具有高尚目标的行为,只有确定明确、适宜的目标,才能组织高效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这里包括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愉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三是家园共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可通过各式各样的亲子活动,带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阅读;四是通过游戏培育幼儿快乐的品质,不仅培养了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幼儿健全的人格。广州大学包玉娇副教授就“艺术中的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分享,积极心理学的最终指向就是人的幸福能力,而艺术就是获得幸福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音乐活动,让音符带动人们的情绪流动、转化,通过美术活动,让人们在线条和色彩中体验情感的流动。总的来说,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更是一个身心疗愈的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李思娴博士就“中日幼儿‘捉弄’行为的对比研究”与学者们一起分享。李博士谈到,研究通过事件抽样的方法,从中日两国幼儿的“捉弄”行为中,探究幼儿捉弄行为发展的动机和策略,深层次解析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所在。基于中日幼儿捉弄行为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幼儿园同伴互动的社会现实,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如何扎根下去的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从一个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过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应如何促进其专业成长?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应关注哪些影响因素?在专题报告环节中,专家学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晶波教授作题为“积极心理学视野的幼儿教师教育”的专题报告。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表现为劳力、劳心、劳神和劳情,幼儿教师已成为一种高危职业,幼儿教师的职业期待落差甚大,幼儿教师的自我认同感甚低。然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春天,离不开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应是第一位。追溯古代、民国时期的幼儿教师教育思想,其观点不谋而合,即幼儿教师教育应是第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教师教育,需要我们思考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让教师和孩子因为他们间的互动而体验幸福;第二,如何不只是关注教师的能力不足与心理缺陷,而是借助她们的性格优势去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第三,如何寻求成人与幼儿的共同成长。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支持,可以采纳“教室负责制”、“十五分钟的离场”、“教育者合作共同体”等策略,此外,还可以通过美化教师的工作环境,给教师呼吸的时间,减去对教师适当的评比,重视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等方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行为,应能够在不同的教育场景,对适宜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探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幼儿,应对幼儿适宜性行为进行认识与描述,帮助幼儿积极认识自我。刘教授报告最后,生动而震撼地提到,未来学前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守护成人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尤其守护成人的成长,让幼儿和教师同在阳光里快乐、积极地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韩春红博士就“师幼互动中的情感支持质量研究”的专题报告与学者们一起分享。韩教授提到,研究依据了CLASS评估系统反映的师幼互动中的三大质量之一的情感支持质量,情感支持质量主要由四个维度来反映,即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尊重儿童。韩博士指出,高情感支持质量对幼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情感支持质量有助于降低儿童的压力;其二,高情感支持质量有助于幼儿获得较高的自我认同,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促使幼儿勇于探索周围世界,获得新知和发展。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二级园的73位教师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情感支持质量是区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重要指标;特别体现在积极氛围和尊重儿童角度,教师的敏感性是我们现有的师幼互动中较为薄弱的维度;第二,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对情感支持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支持的现象;第三,师幼互动活动形式的结构化水平越低,教师越轻松,对幼儿的情感支持也高,主要表现在对幼儿需求的敏感、积极氛围的营造。研究提出的对策有:一是评价视角的转变,即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中,应重视师幼互动中的情感支持质量,加大评价体系中的情感支持质量的权重;二是唤起对情感支持的重视;三是情感支持的传递,将高质量的情感支持在幼儿、教师、园长、教育部门间传递下去。提高情感支持质量,还需要教师在师幼互动中遵循三条原则:一一对应原则、敏感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幼儿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上,不仅需要关注形式上的互动,更应关注教师和幼儿之间在精神上、心灵上的互动。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宝根教授从“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的问题做了分享。刘教授谈到,受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影响,幼儿教师时常面对着工作与家庭带来的负担冲突,通过了解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并从内因的视角为幼儿教师工作家庭的平衡探讨相应的策略。问卷调查分三个维度:时间冲突、情绪冲突和行为方式冲突。调查冲突现状显示:幼儿教师三种冲突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条件下幼儿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存在相关,表现在:年龄和教龄与时间冲突的相关显著;不同工作时间的教师冲突得分差异显著;孩子年龄与教师的时间冲突得分相关显著。幼儿教师不同应付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之间差异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以幻想为应付方式,会对时间冲突、情绪冲突和总分产生影响;以幻想和解决问题为应付方式,会对行为方式冲突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得出,一是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程度在中等水平,情绪冲突时最主要的冲突类型;二是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程度随着家庭、职业角色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其冲突水平影响有限;三是幼儿教师“幻想”的应付方式会加剧其冲突的程度。广州大学余胜美副教授就“幼儿教师积极心理的维护”的专题进行分享。余教授认为,目前幼儿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未能获得合理的重视和帮助。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呼吁应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心理机制问题,呼吁社会应关注幼儿教师的幸福感问题,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应关注幼儿教师专业生活、生存状态。余教授还谈到,社会应大力宣传幼儿教师的积极品质,家长应积极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多些理解幼儿。

峰会最后,叶平枝教授意味深长地总结到,此次高峰论坛给予了大家心灵的碰撞与丰富的感觉,特别感谢各位专家无私地的给予了观点、做法、经验和前瞻的思路,特别感谢年轻的老师表现出的智慧、独特的视角,正是年轻的教师赋予了学前教育新的希望美好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冯婉贞书记就这次峰会作深刻感谢,期待新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能更好地增进幼儿、老师、家长、园长的积极情感体验,更重视人格的培养、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与教师教育,更关注幸福观的建构,最后期待高质量的高峰论坛可以继续创办传承下去。中华女子学院余珍有教授深刻总结了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并感谢此次峰会专家学者们给予了新的信息和知识,开拓了学前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建构了积极心理学下的学前教育研究范畴,最后感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提供了宝贵的高峰论坛研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