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家教研究

基于生活、社会、语言、数学的幼小衔接家长问卷调查分析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7日
作者:杨巍 孙红芬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幼儿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园进入到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需要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成功地适应小学生活不仅是幼儿连续性发展的需要,更是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关注幼儿本身的快乐与发展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如何在学制过渡中,减小由于外部条件和要求的剧变而造成的坡度,让幼儿自然过渡,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较为重视机构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理念陈旧,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机构教育顺应家长要求,小学化,重智育和读写算能力的训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亟待改善和提高。从布鲁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影响幼儿最深的是他们直接接触到的微环境系统,其中包括家庭。因此,对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长对入学准备的关注点和薄弱点,为找准幼小衔接家长工作的着力点指明方向。

基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在19901994年的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中的研究结果,幼儿园阶段做好入学准备包括学习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学习准备主要反映在能力上,包括读写和数学两个方面。儿童从以保教结合为工作原则的幼儿园进入到以教育为主的小学,对生活上的自理和自我保护要求较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生活、社会性、语言和数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其中,生活涉及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社会涉及人际交往、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信和入学心理准备,语言涉及倾听、表达、前阅读和前书写,数学主要涉及生活中的数学和思维的发散性。

问卷分为33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选择题主要关注基本能力和习惯,而问答题即“您认为孩子在上小学前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主要作为选择题的补充与对照,以更全面地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方面的态度。抽取北京市东城区4所北京市市级示范幼儿园的135名大班幼儿家长和3所小学的112名一年级入学一个月的儿童家长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4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16份,进行SPSS统计。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数学方面的入学准备明显低于生活、社会和语言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四大块内容总体来看,生活、社会和语言得分率基本趋同,而数学得分率明显低于前三者。家长相对比较重视生活、社会、语言方面的衔接准备教育,数学中涉及到的引导儿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发散性思维”两个方面,家长较为忽略,这一点从“总是”和“经常”合计百分比数也可以印证,如“观察生活物品几何形状”,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占47.8%,“关注商品价格”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占33.2%,“给孩子钱购买简单物品”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占29.5%,“吃食物时感受整体与部分关系”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占21.1%,比例相对都较低。

从每个方面的具体题目来看,生活方面,自我保护优于自我管理方面。自我管理方面,“整理好玩完的玩具”、“独立准备第二天入园(校)物品”、“参与简单家务劳动”三个方面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家长所占的比例均在50%及以下。社会方面,“儿童自己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入学愿望”方面的得分在50%以下。“给孩子安排一定的任务,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方面的得分不是特别理想。语言方面,“连贯、完整地表达”方面家长重视不够,如“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人”和“讲述图书内容和自己经历的事情”选择“总是”和“经常”的比例不高,分别为44.6%56.2%。对于学前阶段“是否要学拼音”71.2%家长赞同。数学方面,只有“区分左右手”、“认识钟表整点、半点”,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占的比例高出50%,其他在生活中渗透数学学习和发散性思维的得分都较低。

二、教育观念、认识和操作层面实际做法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为家长普遍认识到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入学准备是非常重要的,问答题提名率最高。但是,在选择题“让孩子整理好玩完的玩具”、“独立准备第二天入园(校)所需物品”和“参与简单家务劳动”三个方面选择“总是”的“经常”的合计数偏低,反映出观念和行为的差距。

三、对于长远影响儿童学习的关键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

如家长普遍觉得入学生活自理方面是个坎,做足准备很重要。确实如此,幼儿园和小学师生关系不同、教育目标不同,容易导致儿童有这方面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这个方面只是短期问题,而对于儿童长期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坚持性、意志力、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家长提名率都非常低,显然是忽视的。71.2%家长认为学前阶段应该学习拼音,也反映出家长同样的心态。

四、更倾向于包办代替,忽略儿童自主行为

从对个别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点。如任务意识,题目“您在家中会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并提示孩子按时完成吗?”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合计占56.2%,“您对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吗?”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合计占87.9%,这反映出,同样是任务意识方面,需要家长做的,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完成,但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的,家长能够做到的只有50%有余。

五、相比小学家长,幼儿园家长更需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相关能力

语言和数学的平均分,小学和幼儿园家长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活和社会方面小学高于幼儿园,差异显著。说明随着年龄增长与不同角色转换,家长更加重视生活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儿童本身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也在逐渐提高。

具体题目差异,社会性上,“提示孩子遵守规则”,“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任务进行检查”,“激发上学愿望”,小学家长做得好于幼儿园家长,与小学生当下面临的任务不无关系。生活方面,“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好玩完的玩具”,“独立准备第二天入园(校)物品”,语言方面的“礼貌清楚地表达”,幼儿园家长同样明显低于小学家长,可见,幼儿园阶段,家长需有意识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

教育建议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思维,摒弃那种数学学习就是计算的观念,把数学知识、概念与思维和儿童的真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儿童理解数学对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小学家长,不仅要关注儿童眼前的发展需要,更要重视为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这些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小学家长,都应该更加注重对孩子的自主性的培养,如逐步引导孩子自己解决与他人交往中的冲突,独立按时完成一定任务,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给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和权利等,培养孩子的主体性人格。

 

幼儿园家长要注重生活和社会性方面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包括独立的意识、肢体的灵活性等能力层面,不应当是儿童面临了问题才去培养,而是要提前准备好,这样才会更顺利地步入小学。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应在具体的策略方法上给家长适宜的指导,有的家长意识到某些方面重要,如生活自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方法策略。■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名称为“幼小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DCB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