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童发展 > 社会性发展

让故事时间更美好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2日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廖贻     来源:《学前教育》

 刘老师:

您好!

您每天用固定的时间为孩子们读一个好听的故事,与孩子们共度“美好故事时间”,我相信孩子们一定非常期待并享受这段时间。好的故事绘本具有吸引幼儿的魔力,使幼儿不知不觉沉浸在故事的意境中并以角色自居,模仿角色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同。但在这么美好的时刻,有的孩子却做出了让小伙伴很不愉快的事来,比如豆豆等四个孩子在教师讲故事时发生了肢体冲突。这一冲突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师要采用什么样的引导策略,才能既保证“故事时间”共度的美好顺畅,又引导同伴友好相处呢?但在讨论引导策略前,我们先要了解孩子产生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从图画书阅读与幼儿心理两方面,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

 

由于刘老师提到的引起幼儿冲突的事件恰好都发生在阅读图画故事书的时候,因此我们着重从图画书阅读的角度来分析幼儿心理与行为,并提出策略建议。

1.轻松愉快的阅读容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和角色自居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又是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彭懿曾指出,在图画书的世界里,应改变整个世界以强大的姿态迫使孩子们学习的传统教育目的,成人世界退后一步,让孩子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世界里自己去摸索、发展。

刘老师把“美好故事时间”每天固定安排在孩子中午饭前的安静活动时间,每次讲一至两个故事或者一本图画书,目的“就是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各种美好,满足幼儿喜欢听故事的愿望”。可见,这一师幼共读的意图是纯粹的欣赏与享受文学的活动。这种不以功利性说教为目的的阅读是图画故事书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在轻松愉快的共读过程中,幼儿最容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悟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并在审美的感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知不觉沉浸在故事的意境中并以角色自居,体验角色自居所带来的身心愉悦。

2.打动幼儿的图画故事引发幼儿的动作模仿

美好的阅读还需要美好的图画书来支持。刘老师选择图画书的依据是“适合孩子”,“孩子很喜欢听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大多都紧紧扣住某一年龄阶段幼儿或喜欢或头痛或担忧或恐惧的事情来展开情节,引起幼儿与故事的情感共鸣,也容易引发动作模仿,孩子们会模仿角色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同。

从刘老师选择的图画书《小熊拔牙》来看,这是一个经典图画书故事,讲的是小熊因为过量吃甜食且没有及时刷牙,牙齿坏掉引起疼痛不得不去拔牙的故事。其中吃糖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刷牙是孩子们坚持不下来的最头痛的,牙疼是孩子们最担忧的,拔牙是孩子们最恐惧的。因此这个故事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共鸣,“孩子们听得也完全投入”,雷雷甚至投入到以兔医生角色自居去给豆豆“拔牙”,才招致豆豆的肢体反抗。

《乱挠痒痒的章鱼》也是一本经典图画书。通过章鱼喜欢乱挠别人引起人家的反感继而闯下大祸(挠得珍珠妈妈丢掉了珍珠宝宝),后来它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救回珍珠宝宝,并醒悟到“我保证,以后我再也不挠你了”。刘老师选择这本图画书的理由,除了这个故事确实很生动外,同时应该是针对“拔牙”引发同伴冲突的问题,想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认识到“乱挠”别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但故事情节太有趣,角色动作太生动,加上故事前一部分有些小鱼还很喜欢章鱼的“挠痒痒”,所以还等不及读到结尾章鱼的“醒悟”,子晴已经把自己想象成活泼可爱的章鱼去挠天一,又引发了纷争。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好听好看的图画书故事,会增加某些幼儿动作模仿的可能性,有时会给沉浸在故事听赏中的小伙伴带来困扰。

3.中班幼儿的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带来的交往困扰

据刘老师说,在小班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孩子们因为模仿故事里的人物动作发生争执,小班的时候只是老师讲,孩子就自然跟着做动作。而案例中孩子们正是中班下学期(5岁左右)

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中班是“友谊”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渴望友谊,他们认为身体接触是亲近和友好的表示,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适宜的交往策略经常导致不愉快的交往事件和冲突。在这一时期,当孩子们想交朋友但缺乏一定技巧时,行为上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孩子们需要从成人处获得掌握特殊交友技能的帮助。

可见,5岁左右的幼儿既想和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又缺乏恰当把握动作分寸和选择多种适宜交往策略的能力,这才会导致中班幼儿在共读中比小班幼儿更多出现肢体冲突。

同时,轻松温馨的共读过程也激发了他们互相亲近的心理需求,故事中有趣的角色行为为他们用行动示好提供了模仿范本。

再者,孩子们感悟故事的表现也不同,有的是在心里回味,而有的则外向地用动作表现,当某个孩子进入角色并用动作表现时,他旁边的孩子显然没有角色表现的心理准备,于是冲突就发生了。

以上的研究和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阅读时的同伴冲突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幼儿社会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学习需求,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去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的。

那么怎样的引导既保证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又能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呢?

 

二、在环境创设的层面,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美好故事时间”是孩子们和老师轻松共读与享受文学的时间,这一时间里弥漫着的纯粹和温馨的氛围是弥足珍贵的。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会发生冲突,虽然教师投放了相应的图书想帮助孩子,而他们一时却意识不到故事主题和不恰当行为有什么关系。此时教师仍应坚持成人世界退后让儿童自己摸索、发展的原则,不能将“美好故事时间”简单、直接地变成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当孩子们读完了全部故事,经过他们的情感沉淀与心理感悟,相信他们就会有新的认知并选择更适宜的行为方式。

因此,教师可主要在环境创设层面,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既保持“故事时间”的美好,又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兴趣、学习需求和问题选择图画书故事

正如学者康长远先生在研究中指出的,一个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幼儿,往往能够巧妙地找到一个“台阶”或“入口”,将自己“介入”图画故事之中,比如对象移入就是入口之一。幼儿在情感、兴趣移入的基础上,便将自我主体也移入进来,投身于故事世界中,以故事中的角色自居。因此,刘老师以幼儿的兴趣并针对各年龄阶段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作为选择图画书的依据是非常正确的,孩子们和教师共读的这些经典、优秀的图画书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带动了他们的情感,于是他们将自己移入了故事,愿意接受故事所传递的真善美的主题和情感,主动选择并模仿良好的、被赞赏的行为。

2.投放相应的辅助材料,增设表演游戏区

针对孩子们容易因为模仿角色动作而发生肢体冲突的问题,教师可以投放一些手偶、布偶等玩具,让孩子们能在边阅读边想象的过程中,使用这些玩具、道具再现故事情节,这样既不打扰同伴,也有利于幼儿更深切感悟故事的主题和意境。

同时,教师可根据故事投放表演游戏区的材料,让孩子们可以到表演区去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投入角色的表演中满足情感需求。当两个或更多的孩子都进入了角色情境中,那么“拔牙”、“挠痒痒”等动作,就不再被视为不受欢迎的骚扰动作,而成了戏剧表演的规定动作。这样的引导,既延伸了“故事时间”的美好,让幼儿在扮演中更深刻地感受、享受故事,还能带给他们二度创作的机会,在共读时间里发生肢体冲突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3.以故事为话题设计集体教育活动,满足幼儿社会性学习需求

既然幼儿发生肢体冲突不是个别孩子之间的问题,而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以故事为话题,在“美好故事时间”之外,精心设计集体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对哪些是受欢迎的行为进行讨论、判断和选择,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幼儿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学习需求。

曾有一位教师,她所带的班级是小班末期。孩子们也是因为喜欢某个小伙伴就去摸别人,频频引发冲突。于是,教师就选用了一首歌曲《摸摸他》,组织了一次集体音乐游戏,让幼儿配合歌词摸摸自己的头发、鼻子、胳臂等,然后再摸摸自己身边的小同伴。教师使用引导语“我喜欢xx这样轻轻摸”,让孩子们知道亲近别人、向别人表示友好的动作“要领”是什么(见《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第86-87页)。幼儿感知并掌握适宜的交友技巧后,肢体冲突现象就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美好故事时间”和经典的图画书提供了师幼轻松愉快共读共赏的阅读氛围,而幼儿发生的肢体冲突揭示了他们社会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与新的学习需求。教师应以环境创设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幼儿在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促进同伴交往策略方面的学习与发展,让故事时间更美好。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廖贻